从豆瓣8.9到2.7,没有人真正读懂了韦小宝
当影视作品试图突出主线而删减情节时,若不明白金庸暗藏的伏笔和其中严谨的逻辑,很容易沦为平庸之作。
而暗藏无数伏笔和影射的《鹿鼎记》,被魔改成毫无逻辑章法的爽文或搞笑剧,也就并不奇怪了。
上周,新版《鹿鼎记》被骂上了热搜,豆瓣评分比起老版影视(1998年陈小春版)的8.9,直接降至了2.7。
批评声中首当其冲的是剧中韦小宝(张一山 饰)的浮夸表情,挤眉弄眼、用力过猛,被许多网友调侃道“别人是人演猴,张一山是猴演人。”
但在刷屏的段子和恶搞视频之外,也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核心问题所在:“最不能理解是为什么所有《鹿鼎记》改编都冲着闹剧喜剧改,金庸其他作品里都照着史诗正剧拍,但是他文风最成熟最具有悲剧内涵对《鹿鼎记》,影像化却都成了一个模子的夸张闹剧。”(豆瓣网友Jim)
作为金庸的封笔之作,也是他最不“武侠”的一本武侠小说。一直以来,几版的《鹿鼎记》影视改编,让人津津乐道的,往往是韦小宝和他七个老婆的故事。但到底《鹿鼎记》的嬉笑怒骂和搞怪背后是什么?
看理想主讲人杨照(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在《曾经江湖:重读金庸》曾做过深入剖析,在嬉笑搞怪中,鹿鼎记颠覆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也揭示了中国社会畸形的权力来源,和荒诞的朝堂、武林。
这是一部披着武侠外衣,内核却无比沉重的严肃小说。《鹿鼎记》不是传统武侠的惩恶扬善,但也更加不是那些“爽文”套路可以概括的。那《鹿鼎记》的真正趣味,到底在哪里?
1.
金庸的草灰蛇线
《鹿鼎记》里常常被忽略的一个设定,那就是一开场,韦小宝其实还是一个扬州妓院里十二、三岁的小孩。
不要小看这个角色设定,这是金庸的精心设计。首先,最基本的是能让许多剧情变得合理。
韦小宝在妓院长大,经常在外面胡混,所以几天没回家妈妈也不会找他;也因为这样的个性,才会跟着茅十八上北京。
另外,如果不是这个年纪,怎么能够进了宫变成假的小太监?如果没混到宫里成为一个小太监,他就不会遇到小玄子(康熙);如果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会跟皇帝结交?
必须要有这么多的前情安排,设定这样的身世,才能有韦小宝跟康熙关系的合理解释。
为什么韦小宝能当上青木堂的香主?这就得先交代明史案、天地会复仇鳌拜的来由,才能让韦小宝在杀掉鳌拜后,与这样一个反清复明的组织扯上关系。
又是因为青木堂没有香主,已经到了兄弟快要反目的时候,非得要天地会领袖陈近南出面不可,才做了为难的决定,让韦小宝当香主。
不然韦小宝拿当什么香主呢?他没有身份地位,更没有没有功绩和交情。没办法,就只得让陈近南收他当徒弟,别人才不能对韦小宝多说什么。
扬州丽春院、十二三岁又没有武功的小孩,他随时说谎、擅长表演,这样狡猾的个性,同时却又有着非常坚强的赌性……把所有的这一切放在韦小宝的身上,才能让故事发生。
金庸设置了两个世界,还让韦小宝在这两个世界里都扮演重要的角色;所有这一切一环扣一环,很难想象它如此紧密,而这些,只不过是金庸对于韦小宝这个角色的初步设定而已。
韦小宝身份还有着更重的复杂性,一方面,他本来是个汉人,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被赐姓当做满洲人;另一边他参加了天地会,变成了陈近南亲收的徒弟,肩负着反清复明的大业。
这两种身份是极端对立的,正是因为韦小宝的妓院出身,他连自己的亲爸爸都不知道是谁,也就更没有来自父亲宗族系统的血统和身份的包袱,所以也就更可以毫无负担地当一个“鞑子”。
这正是金庸的用意,作为他晚期成熟的作品,《鹿鼎记》小说的冲突,不再像一开始《书剑恩仇录》那样有着天真的、一分为二的简单黑白观念,不是说汉人反清复明、把鞑子赶出去就一定都是对的。
还没等到满人镇压,汉人之间就先起了内讧,再比如白家和徐老三之间的有着非常严重而不堪的冲突;再比如南明所支持的皇帝,某种程度上可以可以说是愚忠的。
这正是金庸的笔法老道之处。作为与历史结合紧密的武侠小说,往往会有限制之处,因为终究无法改变既成的历史结果。像读《书剑恩仇录》《碧血剑》时,我们心里往往会开始无奈,因为已经知道了结局是什么。
到了《鹿鼎记》时,金庸做了巧妙而合理的设定,他不是改写历史的结果,而是改写了历史的原因。甚至连为什么韦小宝干了这么多事,历史史料里却没有他,金庸都有清楚地说明。
《鹿鼎记》成书于上世纪70年代,武侠小说当时大都在报纸杂志上连载,要想吸引读者注意,最重要是在每次更新的结尾留一个“扣子”,让人期待后续的发展。古龙就非常擅长用这种笔法,总能勾得读者心痒难耐。
连载小说的这种特性虽然在当时很有效,但很多情节布局都是边写边想的,等到把全篇连缀在一起之后,就容易显得拖沓和疲惫,所以当时武侠小说一般都不被认为是像样的文学作品。
但金庸不一样,他最擅长的就是绵密的铺陈和漫长的伏笔,几乎没有一处无用的情节。而影视作品中一旦删减一些“次要”人物的戏份,无疑是对这种精巧结构的破坏,令观者丧失相当大的趣味,也使得金庸作品很容易失去它原本的深度。
2.
中国社会畸形的权力来源:狐假虎威
《鹿鼎记》之所以被认为可以跻身于严肃小说的殿堂,是因为它的根基是一个非常精彩、敏锐的政治批判。
这个基底就是中国式的社会——
要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才会让一个从妓院出来的小孩,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地取得越来越大的权力,而且横行无阻。他凭借的是什么?
一定程度上,他凭借的就是四个字:狐假虎威。韦小宝没什么好怕的,他走到哪里,都懂得他背后有康熙、有陈近南,又或者他知道和拿捏着你的秘密。
这意味着韦小宝就象征或者代表着中国社会中一个最畸形的权力的来源——并不是真的有多大的能力,而是你有什么样的靠山。
靠山也就是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用怎样的方式去炫耀关系,这也是使得中国政治如此黑暗的社会基底。
在这样一个社会的肌理当中,人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没有自己的自尊心,而是靠着你可以拉拢谁,可以依靠谁,可以拿谁来威胁谁,来决定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样一种对中国社会相对黑暗的描述,也牵涉到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金庸在写《神雕侠侣》时,就在杨过身上表现了阿Q精神,只是后来让杨过用别的方式摆脱了阿Q精神。
韦小宝的身上也有很多阿Q的部分,金庸厉害的地方在于,韦小宝既是国民性中一个重要代表,而且他还知道什么时候运用这种国民性中最黑暗、最卑微、最卑鄙、最猥琐的部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往往,在阅读武侠小说时,我们最大的乐趣是认同。我们喜欢这个大侠,认同这个大侠,把这个大侠当做自己的典范;甚至有时我们还觉得跟这个大侠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他是代表着我们去征服罪恶,去解救世界的。
武侠讲究义气,我们可以想象的武侠,包含着大多数人所认定的正面素质。但在《鹿鼎记》里,金庸用了一种非常黑暗的方式,来告诉你,这个社会其实是武侠的反面。
陈近南是如何用权谋去处理青木堂香主的安排,他后来和冯锡范、郑克爽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只要牵涉到权力和宫廷时,就没有人需要英雄人物了,当然,英雄人物也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鹿鼎记》是写了一个反武侠的故事。不只是说韦小宝不是一个武侠人物,也不是一个传统英雄人物。更重要的,反武侠意味着金庸在《鹿鼎记》里写出来的环境刚好和武侠是相反的。
3.
《鹿鼎记》真正的乐趣在哪?
因而,《鹿鼎记》不是传统武侠惩恶扬善,但却也更加不是那些“爽文”套路可以概括的。那《鹿鼎记》的真正趣味到底在哪里?
《鹿鼎记》里最精彩的、让所有事情能够发生的,都是韦小宝说了什么。
《鹿鼎记》开场,韦小宝误打误撞,跟随着茅十八到了北京进入宫中。这里的关键是韦小宝杀了小桂子,然后不小心把海大富的眼睛给毒瞎了。海大富看不见,就只能够听他说。
韦小宝假装自己是小桂子,海大富也利用他,叫他去跟人家赌,赌了之后回来告诉海大富发生了什么事,海大富只能依赖韦小宝一路告诉他。接下来韦小宝又遇到了皇帝(康熙),他跟康熙也是满口胡言。
周星驰版《鹿鼎记》(1992)
基本上这部小说只要有事,一定相对应会有韦小宝的说法,而且韦小宝的说法比真实发生了什么事来得重要。
所有事情都是依赖韦小宝的语言,这造成了我们在读《鹿鼎记》特别的乐趣,我们其实是体验韦小宝语言所带动的这种特殊表演。韦小宝的语言绝对是空前,当然不敢说绝后,在所有古今中外的小说里,最了不起的语言的表演。
韦小宝的语言表演,大致分成几个方向:一是看他怎么骂人,怎么发泄;二是看他如何说谎。
前两点再牵涉到第三,那就是他如何运用改写、描述和说谎,来控制别人的情绪。
韦小宝最大的本事,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全凭一张嘴,靠说话就能脱身。越是困难的处境,就越彰显了韦小宝没有别的本事,他最会的就是说话。
他怎么说、说了什么,很大一部分依照当时临场究竟是谁在听他说话,决定了韦小宝采取用什么样的姿态——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圆滑或是正气凛然,要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反应,他来决定把这个话说得让人相信。
韦小宝一口谎言,但他谎言最大的特色——一路都能说服,一而再、再而三接受各式各样的考验。这种语言表演在小说中,就比任何武功打斗和武侠成就都要来得重要,也就让我们获得了阅读小说的乐趣。
这又产生了一个我们不得不被逼着思考的问题——在《鹿鼎记》中,韦小宝的一张嘴比任何人的武功,甚至比所有人的武功加起来都还要厉害。
顶层的这几个人,他的两个师父,天地会的陈近南,明朝的落难公主九难师太,还有神龙教洪教主、洪夫人,哪一个不是武功顶尖的人呢?这些武功顶尖的人,有哪一个没有被他骗得团团转呢?还有,再更进一步地评估,所有这些人在小说里面,有哪一个做的事情比他更多呢?又有哪一个成就比他更高?
《鹿鼎记》里的康熙皇帝,可以是在这个世界里最聪明的一个人,但面对韦小宝,康熙却又是最笨的一个人,他连怀疑都没怀疑过。
整部小说里所有能够有成就的人,不管在聪明才智上,或者是武功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比得上韦小宝的一张嘴,这就完全将阅读的乐趣移转了。
4.
我们该认同韦小宝吗?
在阅读《鹿鼎记》时,我们要认同什么呢?
韦小宝既不是一个大侠,我们也不可能认同他从妓院里面出来的那套价值观。难道要认同韦小宝满口胡言,把所有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时,就可以得到很高的成就?
这背后更深刻的一种情境,就是一个手无寸铁,真正彻底处于劣势的落水狗(underdog),如何一路通关(put it through),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化解危难,让自己脱身。虽然有一部分来自于运气,但更大的一部分是靠他的机智。
我们在读韦小宝的这些经历的时候,很可能一部分的乐趣就来自于我们想象或许自己也会碰到如此过瘾的事。
设想这样的一个情景,你被老板叫到办公室,质问道说:三天了,这个货该到,为什么没有到?发生了什么事?去哪里了?把时间花到哪里?忘了这件事吗?!
可是忽而一下,你眼睛一转,讲出一番话来。讲到后来,本来怒气冲冲的老板流下眼泪抱着你说:这家公司幸好有你,有你这个人多好,我们多幸运……
像在少林寺里,韦小宝跟澄观两人之间的对比,澄观永远想的是练10年可以练好这个,练完了再练下一个,总共这样练,30年可以练完。难道我们遇到了问题,一天到晚就回头想:如果30年前我就开始这样做,如果10年前我就不要把时间花在这里,而花在别的地方……
我们比较可能的想法不就是韦小宝式的吗?可不可以在当下,让我在3天中就可以逆转这个情况?当在这种不利的状态底下,我们可能会有幻想。
幻想是切身的,那就是我身上突然多了一种本事,让我在这样一种劣势的情况底下,我不用害怕,不用紧张,我可以战胜所有一切的困难。
我们认同韦小宝,是认同他作为一个无能的底层小人物,但是有这样奇特的本事,还有他有这种“幸运”的遭遇。都不完全是幸运,而是有一些是个人可以控制的,是韦小宝自己去创造出来的。
再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更要佩服金庸,因为还有一部分的阅读乐趣是金庸特别设计的。虽然韦小宝是这样一个猥琐、爱钱、好赌,身上挤满了各种缺点的人,然而金庸知道要让我们能够读下去,必须有一些点,韦小宝要给予足够的理由,不会让人停下来,想一想说我干嘛继续读韦小宝的故事呢?
也就是说韦小宝身上还是要有一些特质,在特殊的情况之下,仍旧呼应了原来武侠小说的根本价值。
韦小宝身上有这么多的缺点,可是从一开始遇到了茅十八,他就非救茅十八不可。在他所有的缺点里有一个最根本的“缺点”,一次又一次把他带到几乎没有路可以走的这种困境当中,逼着他只能够用语言表演来想办法脱困。
这是什么样的缺点呢?那就是自不量力。可是他自不量力常常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种非常素朴、天真,甚至很傻的义气。
他有很多算计,可是他的算计在关键情况底下突然之间通通消失了,以至于把自己丢进到一个最糟糕的环境底下。
金庸把韦小宝这么一个多缺点的人放在这里,完成了这么多的事,他还是继续那么坏。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却让我们感觉到了一丝真诚和理解。
一方面是因为他那么聪明,他骗人,可是最重要的是他骗得过。看他骗人我们会私下一直偷偷地点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期待,要骗就真的骗聪明一点。
最后我们被他说服了,韦小宝借由东讲西讲、东演西演,他真的就骗过了所有的人,我们就随着韦小宝而得到了一种胜利、过瘾的感觉。
另外一方面金庸让韦小宝的一种天真没有真正的消失,这份天真会在奇特的时候跑出来。
所以必须有另外一面,让韦小宝是光明的,让韦小宝让我们安心,让我们觉得不需要把他看作是一个坏人——他不坏,或者说他没有那么坏。这两面必须被结合在一起。
正是因为金庸把这两面结合得太好了,以至于一路读下去,我们往往就忘记了韦小宝其实有这样的两面。
金庸让韦小宝在妓院里面出生,这个背景非常重要,对韦小宝的个性有着充分的解释能力。环境构成了韦小宝好赌,而韦小宝好赌这件事情,是把韦小宝光明跟黑暗的两面结合在一起最重要的一个技法。
在韦小宝这样无赖、惫懒的个性背后,其实金庸给他藏了一根骨干,这根骨干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这上面,他其实还是延续着跟令狐冲类似的地方,有的时候傻乎乎的,一部分出自于无知,一部分出自于冲动。
他会把自己搞到那种没办法的处境里,没办法了,就算了,反正就赌。而且既然要赌,那就愿赌服输。当他有这样潇洒豁达的情节的时候,其实我们就会认同他,虽然过一阵子他又开始说谎,他又开始演。
但是只要他说谎、他演,有的时候是因为他真正不得已。他把自己像令狐冲一样,弄到那样一种极端狼狈的状态底下,我们就能够原谅他、同情他,进而认同他。
我们会一直不断地关心他,担心他接着会遭遇什么,他又如何在这种完全没有武功的情况底下,从那样的困境当中脱离出来。这就是金庸的功力。
所以,当影视作品试图突出主线而删减情节时,若不明白金庸暗藏的伏笔和其中严谨的逻辑,很容易沦为平庸之作。而暗藏无数伏笔和影射的《鹿鼎记》,被魔改成毫无逻辑章法的爽文或搞笑剧,也就并不奇怪了。
*本期内容摘选自看理想App节目《曾经江湖:重读金庸》,内容有大量删减和调整,小标题由编辑添加。完整观点和讲述请移步至相关节目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