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深度思考的勤奋没有意义
01、许多人宁愿做“低效勤奋者”也不愿意深度思考
以下这个故事,人们常常用来说明执行力的问题。
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着同样的薪水。 一段时间后,张三升职加薪,李四却没有,于是李四找老板理论。
老板对他说:“李四,你现在帮我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不一会儿,李四从集市回来,向老板汇报:“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老板问:“有多少?”李四不知道,于是赶紧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 袋土豆。” 老板又问他:“价格呢?”李四说:“您没有叫我打听价格啊。”
于是老板让李四先坐下休息,并把张三叫来,吩咐他说去做同一件事。 张三回来,向老板汇报:“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两毛五分钱一斤。我看了一下,这些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根据我们以往的销量,40袋土豆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卖掉,一定能赚钱。”
此时老板转向了李四,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张三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从执行力角度看,是李四做事没有责任心;但再深入地分析,他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他有两个方面不如张三:一是不愿多动脑筋深入思考,二是釆取低级思考方式,很多方面想不到。
伯特兰·罗素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观察我们身边不少看似勤奋的人,却混得不行,为什么?
因为他们是“低效勤奋者”。
“低效勤奋者”有两个特征:不愿深入思考,釆取低级思考。这就导致他们做事效率低,效能低,成长慢。
“低效勤奋者”之所以不愿深入思考与釆取低级思考,是因为这些人不会深度思考。
学渣与学霸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深度思考。
普通员工与卓越员工之间的差别也在于深度思考。
小老板与大老板之间的差别更在于深度思考。
02、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升级
深度思考,首先是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升级。
大多数人从学校开始,就习惯了被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计划牵着鼻子走;到了工作单位后,被上级的指令与监督驱使着行动。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学习与被动思考。本文开头故事中的李四就是这么一个人。
釆取这种被动的学习与工作方式的人,亦步亦趋,跟着别人的思维走,既没有偷着懒,一样的累得像狗;又做什么都做不好,做不到位,内心充满压力感。
而主动学习不是这样的。我注意到那些学校中的一些学霸,他们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节奏,以自学为主。在他们眼里,学校统一的学习计划与老师,只是其中之一的辅助途径。我见过一位高中学霸,高一就学完了全部高中课程。
我年轻时刚参加工作,就很纳闷:为什么我的上司文化程度不如我,但他批评我时,总能看到我看不到的问题,想出我想不到的办法。
有同事解释说,因为领导比我经验丰富。我就不服这个邪,于是,我决定变被动为主动:
这样一来,经过一段时间,我很快找到了感觉,看问题、想办法、做事情,都能踩到点子上了。
在我负责的工作范围内,我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与我的见解,都能走在领导的前面。这样不但使绩效明显提升,博得上司的赏识,而且自己也感到对工作有了发自内心的兴趣,还心情舒畅,不像过去一样有压力了。
03、成长速度快慢取决于你选择“高成长区”还是“低成长区”
我公司下面有个电话销售部门,不少销售人员业绩平平,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增长,而有一部分优秀销售人员,其业绩经常大幅超出平均水平。开始时管理层分析,认为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是因为电话打得不够多,不够勤奋。我后来调来现场统计数据与电话录音,一番了解之后,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大多数人的电话量并不比优秀员工少,有的还超过了优秀员工。
那他们业绩落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造成他们业绩差距的原因在打电话的潜客户名单上。
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的作法:是一直使用公司提供的潜客户名单,日复一日从上班机械地按照话术打到下班,并且形成工作习惯,乐此不疲。业绩没有突破,就抱怨公司提供的名单不好。
而优秀销售人员的作法:一是充分利用好公司名单,开动脑筋,每天下班后对客户进行分析,然后区别对待,对成单可能性大的潜客户多花时间并自己设计针对性强的话术;二是不依赖公司的名单,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开拓找新名单的渠道。
我认为影响一个人成长速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将你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哪里,是选择“低成长区”还是选择“高成长区”。
什么是“低成长区”?
“低成长区”:一是指岗位上那些你熟悉与熟练的并长期重复进行的工作及工作习惯。这种工作往往改进少,不能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绩效突破与提升。二是指杂乱分散的工作范围,由于缺乏专注聚焦与深入也无法进步。
由于不少人都不愿意面对陌生的、需要投入新的学习努力、费脑力担风险的事情,所以宁愿呆在“低成长区”。因此,“低成长区”成为了一种使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舒适区”。
殊不知,由于进步缓慢,正逐渐被另一种每天都在“高成长区”高速成长的人远远甩开。
什么是“高成长区”?
“高成长区”包括:可以驱动职业发展与专业进步的新工作;原有工作的改进、学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行动。
从“低成长区”进入“高成长区”,是深度思考的进一步升级!
上述案例中的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他们之所以落后,因为不舍舒适区而滞留于“低成长区”。而那些绩效优秀的员工都是选择在“高成长区”奋斗与学习的人,因此他们的能力不断提高,瓶颈不断突破,资源优势不断增强,绩效持续增长。
04、人生最大的思想误区,认为战略短板可以用战术的勤奋来弥补
在前几年大众创业的热潮中,我认识的一位老乡,他三十来岁,也按奈不住心潮澎湃,说老子决定不打工了,创业当老板去。
他拿出准备结婚买房的钱,加上找众多亲朋好友众筹的款子,共逾百万,开了一家餐馆。
我是偶然去吃饭碰上他的。吃完之后,他问我,餐馆办得怎么样?
我实话实说,你这个啊有两个战略上的问题:一个是地段偏僻了,另一个是菜品虽然有特色,口味也挺好,但根据我对周边人群的了解,你这定位有点不精准,高不成低不就。
这老乡听了有点不高兴,跟我大谈什么工匠精神,要精益求精创一流莱品。最后他说,这地段偏是偏了点,但租金便宜,我可以把省下的资金,用来作广告,搞宣传,打响牌子,还是划算的。
我发现,不少人有一个盲目的自信,以为战略上的短板,可以用正确的战术和增加战术资源投入,来弥补,来挽救。
这实质上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战术上你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战略思维与战略决策。而这种“战略思维懒惰”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战略决策失误,结果可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比战术层面的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战略层面的深度思考。
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于将一辈子的聪明都耗费在战术上。当你抬头一看,你精益求精的事情,它们所在的职业或行业己经衰落,或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都很低微,或前进的战略大方向错了。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扯淡
有人说,勤奋是勤劳奋斗的意思,长时间重复的干一件事(工作、事业等),就是勤奋。勤劳致富是至理名言,想成功,须勤奋。这句话也对,也不对。关键在于你怎么理解勤奋这个词。你见过多少勤劳致富的人?嗯,有很多。
你见过多少勤劳却不致富的人?嗯?好像更多。问题出在哪?
1、 成功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勤奋的方向不同
19世纪末,很多顶级聪明的人都在研究一种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动力、机身比空气重、持续滞空不落地的的飞行器(飞机),一直都没有成功。这些聪明人没日没夜地思考一个问题,鸟为何能飞翔,因为鸟会扇动翅膀。所以他们都在研究能振动翅膀的飞行器。研究很多年,一直没有成功。
莱特兄弟的思考方向是,飞行器能否能像帆船一样借助风力航行,飞行器的翅膀是否可以借鉴船帆的原理来研制。根据这个思路,莱特兄弟于1903年领先学历财力比他们高很多的众多聪明人,在一个自行车修理铺里制造出人类第一架真正的飞机。
同样的勤奋,为何只有莱特兄弟成功了?因为他们把握了正确的思考方向。
2、 知道知识在哪,比知道知识更重要!
找到正确的方向是不是需要更多的知识呢?那我勤奋学习多一些知识不就行了吗?问题是你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吗?如果你是牛逼的理工男,偏偏遇到你的文艺女友问你:“天天写情诗的桑央嘉措是出家人吗”、“柏拉图是同性恋吗,他有没有成家”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办,你的知识够用吗?
很简单,上网一查就知道。虽然你不懂,但是你懂得答案在哪里。
3、 知识外包让勤奋找到正确方向
人类有三次知识大爆发
A 语言的出现
语言让单人的大脑和众多的大脑链接,共享知识,让很少的知识变成很多的知识。有了语言,人类可以通过协作打败大型动物、创造高知识产物,一统地球。个人蛮力进化到集体协作,这些成就不是靠一个人的头脑就能达到的,靠的是众多知识的叠加而产生的能力。也就是说,知识外包了,大家互相包了。
B 书写和印刷术的出现
文字、书本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人的记忆力、思考深度和影响力。有了文字记载,我们不需要记住大量的知识,只需要在书本里找到就行。这就等于我们的记忆容量大大提升了。绝大部分知识被书本外包了,想用的时候,直接拿来就行。
C 互联网的出现
很好理解,我们把记忆能力外包给搜索引擎,把协作外包给网络,把体力和职能外包给了机器。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提高我们的记忆容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获取知识的速度!
当线上拿到知识比线下快,我们选择线上;当午餐外卖比下楼吃饭更省事,我们选择了外卖;当发微信比走到隔壁与同事说话更高效,你就网聊了...
加大我们的知识容量、并用最快的速度得到和运用知识,这个能力就是我们勤奋的方向。
4、 深度思考力让勤奋变得有价值
最快速的获取最大量的信息是一个方向,但是成功不能仅仅只靠检索获得。
当庞大的云盘网络容量替代了我们的脑容量,我们又该如何选择有用的信息呢?
先定位,给你的职业、事业定位。利用互联网来检测你的各项能力和特长,综合设计一个适合你的定位。
然后是提高你的检索能力,提高快速找到你所需要知识的速度,让你轻松应对快节奏的知识需求。
再然后就死磕一个专业或者一件事。比如写作或者销售,然后用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做百分之二十最重要的事!
补充一句,
各种技能、知识高效的运用也是一种定位,比如做运营的人,综合运用就是他们的专业。
我们每个工作,都必须是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勤劳奋斗的,不该是盲目埋头苦干的。
把握正确的思考方向让莱特兄弟功成名就,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的知识成千上万倍的增长,如果没有思考力,运用知识变成正确方向,又如何能让“勤劳”变现呢?
没有深度思考力,我们永远都是勤奋的失败者,都是扯淡!
关于如何做个聪明的勤奋者,推荐大家看一本书,《跃迁》。作者是《中国教育报》《职场》《ELLE》《大前程》《易友》专栏作家古典。作者用“跃迁”这个量子力学术语来论述勤奋的方向,帮助那些意识到自己处在重复的恶性循环中又一直无法脱身的人树立正确的思维。很努力付出很勤奋但又没有结果的朋友,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