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为什么我们都这么容易愤怒?

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愤怒情绪,并会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泄愤怒。青少年群体他们同样也会产生愤怒的情绪,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十五六岁的年纪,大脑产生情绪的器官组织已经成熟,换言之,作为成年人的情绪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都会产生,但他们却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发泄方式

作为父母,您是否在孩子哭泣、乱叫时,严厉喝止;您是否在孩子执意要玩魔方、乐高时,明令禁止;您是否在孩子闷闷不乐时,要他乐观、坚强;您是否总是在孩子产生消极情绪时,给他讲道理。

今天我想就愤怒情绪的原由,结合心理咨询门诊中的一位来访者案例,浅谈青少年的愤怒情绪

相信很多读者也都曾在心理学文章中了解过青少年的愤怒,关于青少年愤怒,笔者想通过愤怒的类型和愤怒的解释两个层面,与读者们共同探讨。

愤怒的类型

愤怒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向内的,一种是向外的。愤怒具有延展的特性,一个人产生了愤怒的情绪就一定会带来相对应的行为。

01
向内的愤怒

更多是攻击自身,这其中又分成了两个部分

一种愤怒走向了心理,攻击了人精神层面。“怒不可遏,我真是太笨太傻,猪狗不如”,对自己的过分贬低,自尊心受损,人格打压,丧失斗志,失去信心,进而产生“我除了会生气我还会什么?我生气了我愤怒了又能怎么样?我什么做不了,那我也就不配生气、不配愤怒”的情绪体验,从而一步步走向抑郁的深渊;

另一种愤怒走向了躯体,有些青春期的孩子愤怒的情绪产生后没有适合的通道排解,父母还会在一旁打压,最后他发现我什么也说了不算,我的身体我总可以说了算吧,有些青少年会拿起小刀划自己的手臂、手背,更有甚者会选择结束生命,这是青少年采取主动的形式处理愤怒,还有一部分青少年会采用被动的形式去处理愤怒,比如厌食症,“我不是不吃饭,是真的吃不下,没有胃口”,以此被动地让自己身体受损。

02
向外的愤怒

是向外界发泄愤怒,外界的对象大致又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权威人物,比如老师、父母等,向权威人物释放愤怒,是一种反抗压迫的表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会有战争”,这类青少年往往属于“顺毛驴”,你越批评,他越叛逆。但这其实也是自我意识较强的一种表现,对于“自我意识”一词,稍后会做详细的解释;

另一类的对象可能是弱小群体,比如瘦弱的同学、年纪小的玩伴,向弱小群体释放愤怒,是青少年逆来顺受的表现,我在父母、老师等权威人物或是我打不过的人物面前产生的愤怒,通过我能够打得过、不会对我造成威胁的人群发泄掉。

愤怒的解释

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解释是“求救信号”,另一种解释是青少年自性成长。

第一种解释是青少年向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

当一个青少年他真的束手无策时,会启用人类最原始的防御,行动化。人类之所以称之为高级动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学会并掌握使用语言进行沟通,而不像动物世界里,两只雄性动物想要争夺地盘,需要拼个你死我活才能罢休。作为人类,在存在利益冲突时,坐下来相互洽谈才是取得双赢最好的方式。

而行动化会让我们退化到人类最原始的防御。行动化是人类保持了动物原始的野性,在感受到自身遭遇威胁时,人们很自然的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以及应激行为,很多青少年可能会破口大骂,还有些青少年会大打出手,他们的这些行为,意在阻止危险靠近,对其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举动,也是为了向自己的至亲发出“求救信号”。

第二种解释是青少年自性成长的开始。

相信很多读者也都拥有心理学知识背景,对于青少年“自性成长”一词我更习惯于解释为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不难发现到达青春期的孩子,总会有逆反现象的存在,有些青少年是违拗父母的旨意,有的青少年是打破原有的家庭规则,有的青少年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的听话,对父母家人的管教会恶语相向甚至一言不合便会大打出手。

当下,很多家长将青少年的“青春期”都看作成了“噩梦期”,那又是什么导致我们的青少年一步入青春期就仿佛是变了一个人呢?又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不会有自家孩子这么大的变化?前文我们也提到,青春期的孩子会产生自我意识,并在青春期这个阶段中,迅速发展其自我的意识。

那自我意识又是什么呢?自我意识简单来说,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愿意成为什么”、“你凭什么来指导我?”,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喜欢听到别人说“你是***的儿子吧”,更希望他人直接称呼他“你是***吧”;青少年在青春期阶段,最反感的事情就是来自于外界的控制,“出门可以,8点半之前必须回家”、“我都给你安排好了,明天上午写一上午作业,明天下午去游乐场玩两个小时,晚上学习一个小时后可以看半个小时手机”,看上去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但这些对于一个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就是控制,父母在控制我吃什么、穿什么、干什么。孩子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控制一定会与他自身的自我意识发生碰撞,二者间的冲突可能是对当下很多青少年愤怒情绪最好的解释。

如果您在其中看到了自己影子,那么相信接下来的内容会对您很有帮助。

首先给各位读者呈现一个真实案例,因在进行心理咨询前来访者与咨询师会签署保密协议,案例中来访者的信息及私密性问题请恕笔者无法全盘托出。

案例

晓菲(化名),女,13周岁,初一学生。

自2018年起,来访者称总是会出现不好的情绪,感觉自己活得不真实,仿佛一天天都在做梦,周围的一切都和假的一样,内心充斥着太多的恐惧,但又说不清楚。和家里人关系不好,父母经常吵架,祖父母也是经常吵架,小时会很苦恼放假了要回自己家还是去祖父家,因为两个家都充斥着争吵。咨询师观察到来访者情绪十分低落,双目无神,动作较缓,手背上有密密麻麻网格状伤口,整个手背几乎溃烂。

来访者出生至1岁半由父母养育,1岁半到7岁期间住在祖父母家,父母晚上会到祖父母家里吃饭,7岁上小学后回到自己家住。12岁五年级时,父母为了让来访者接受更好的教育送至外地学校读书,半年后又回到本地读书。

在家中和祖母关系最好,父亲和祖父非常爱唠叨,母亲又特别较真。

“    小时候和奶奶、妈妈一起打扑克,我有时候耍赖,奶奶会惯着我,妈妈会很较真。全家人相比较,爸爸是对我最严苛的,从小刷牙都要求我一丝不苟,甚至不放心我自己刷牙,直到三年级还一直都是爸爸给我刷牙。爸爸和爷爷都是非常固执的人,爸爸十分的大男子主义,他决定的事情,绝对不会改变,也不容任何人质疑。

从幼儿园开始,我会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小熊’听,它是我唯一的'真心朋友’,它会默默支持我,陪伴我,它不会批评我,更不会打压我。小学二年级时,我被高年级的学姐欺负羞辱,要求我在全班人面前跪到讲台上,中午休息时拽我的头发不让我睡觉。我告诉妈妈,她找到学校去要求更换我的学姐,后来学姐更换了,但是我始终担心还会有人对我不利。

小学三年级,同妈妈一起去参加她的同学聚会,期间有个成年男子一个劲的想把我拽到屋里去,妈妈赶到后他直冲我笑,我告诉妈妈那个人想拐走我,妈妈却说是在考验我,并没有听我过多的解释。

小学五年级,父母给我转校到异地读书,教学方式不同,上课我根本听不懂,与同学的关系不好,也找不到人倾诉,'小熊’更是不允许我带着身边,坚持了半年我最终还是崩溃了,提出不上学了,父母没有办法又把我转回本地来。

回到本地内心很烦躁,总是想发脾气,有时就想在课堂上喊出来,尤其是听到老师讲'必须、立刻、准确无误完成什么’会特别烦躁,后来没有办法继续上学了,爸爸妈妈给我办理了休学。

之后,我被送到一所专科医院接受治疗,我被关在里面两个周,我感到没用,内心的怒火像是从未熄灭一样,两周后因为要参加毕业考试我出院了,回到学校,我内心又充斥了烦躁、怒火,我控制不住自己,拿起小刀疯狂的划我的手背,当我看着血从伤口上流出,从胳膊上滑落,心里很舒服很爽,我感受不到疼痛,我只感受到原来我还活着。”

案例解析

来访者的家庭环境:

父亲存在严重的偏执,大男子主义,他不允许失控的情况发生,所以他会把每件事都安排的妥当,只要孩子按计划实施就可以了,甚至有的时候他还是不放心,需要自己去为孩子建立好习惯基础,这样的一种窒息性的教育,没有哪个孩子能够承受的了。

爷爷也存在着严重的偏执,只不过他的偏执大多发生在与奶奶的日常生活中,所以老两口经常的吵架,这也是控制欲强烈的表现,孩子的父亲从小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理所应当的学会了控制,传承了“大男子主义”。

妈妈十分的较真,从另个层面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妈妈也有着相当的控制欲,当生活中需要应对一个控制欲非常强烈的丈夫时,夫妻二人在生活中的争吵往往是一触即发。但面对一个极度偏执的丈夫,作为妻子很难在生活中获得控制感,所以目标也就指向了孩子,她会要求孩子做她认为对的事情,不允许孩子释放她的“坏”,这其实也就让来访者发泄内心怒火的开关从小就被关闭了。

奶奶或许成为了孩子唯一的有利资源,她成为了孩子可以依恋的客体,在1岁半到7岁这期间,奶奶给到了孩子一定的心理空间,她承接了孩子内心的焦虑,不至于我们的孩子没有任何发泄的出口,但是当奶奶不能长期陪伴身边时,这个发泄的出口又再一次地被堵上了。

“小熊”虽然是一个玩具,一个物品,但是却成为了继奶奶之后,来访者第二个利己资源。它不会发声,默默陪伴,甚至可以对来访者所有的情绪全盘接受,给到来访者的感觉是一种舒心、自在、安全,面对“小熊”时,来访者可以卸下防御家人控制的铠甲。它的存在让来访者在深夜或者烦躁不安的时候可以疏散自己的焦虑。

来访者的家庭气场:

来访者的整个家庭气场中,充斥着不容反抗的气息,不论是来访者的父亲还是母亲亦或是祖父,都在强调这个规则,他们都希望来访者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去成长,同时,他们也是在满足自己内心的空虚。

在不容反抗的家庭气场下,来访者从小就很难去“做自己”,更没有办法展现自我。窒息的束缚下,来访者的自性很难得到成长,但随着年龄增长,来访者步入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长期以来的家庭规则的束缚,让来访者非常想挣脱。我们都知道“种子的力量”,一颗小小的种子,能够破土而出,也能够夹缝中求生存,更是能让水泥地面都裂出缝隙,这就是成长的力量。作为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对于自性的发展也同样势不可挡,来访者的自性发展一定会冲击到原有的家庭规则,进而和长期以来的家庭气场产生碰撞,碰撞的结果不用多说,一定是来访者败下阵了。自此,来访者内心的愤怒也在不断的加剧,烦躁的情绪溢于言表,对来访者而言,像是被整个家庭所抛弃,她需要独自面对,独自成长,内心的不真实感油然而生,强烈的恐惧感也挥之不去。家长担心来访者的健康,送治于专科医院,封闭两个周的药物治疗下,没有人去疏导来访者内心的焦虑,心中的怒火也未曾熄灭,才会导致出了院来访者选择自残。

心理咨询方向:

相信读者中有太多的心理学大成者,在此,笔者不敢托大,浅谈一下自己的愚见。来访者当前的心理咨询方向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两个部分,其一是来访者个体咨询,另一个部分为家庭系统治疗。

来访者个体咨询层面,咨询师应着重于来访者成长经历中的创伤处理,后续跟进对来访者人格层面的支持性治疗,同时,逐步引领来访者接受现实回归家庭,我们都相信家庭才是治愈人心理最完美无缺的地方。

家庭系统治疗中,咨询师应当对父母当前做法中对孩子的关心给予相应的支持,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作为咨询师更是得通过家中的“爱”,唤起整个家庭的核心动力,只有每个家庭成员都以家中的“爱”为同心轴,整个家庭才能够平稳的运转起来,整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才能够受益改变。同时,也要通过心理健康宣教,跟来访者父母探讨如何应对青少年的青春期。

案例过后,很多读者或许会恍然大悟,愤怒的小孩实则是个可怜的小孩,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作为父母,您的一言一行也正在影响着的孩子,当父母面对孩子的愤怒时,恶语相向甚至拳打脚踢,那么就不要吃惊你的孩子为什么会比别的孩子更容易愤怒、冲动甚至一言不合就打架斗殴。

只有懂得好好回应孩子情绪的父母,才能让孩子从中习得处理情绪的最佳方式。只有爱,能穿越愤怒,联结孩子的内心,使孩子和我们越走越近。

当孩子愤怒时,我们家长需要耐心的倾听和温和的引导。努力去理解他的愤怒,为他排忧解烦。父母恰当的引导,可以让孩子学会越来越成熟地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文章作者:林澈-龙口市心理康复医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