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召使摈,色勃如也(10-3)

“摈”是专门接待外国国宾的礼仪官员。孔子是鲁国人,而且非常懂得礼仪,所以鲁君让他担任摈职接待外国的重要宾客。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注释】
摈(bìn):同“傧”,接待客人之人,这里用作动词,负责招待国君的宾客。
色勃如也:脸色立即庄重起来。
足躩(jué):脚步快的样子。
襜(chān),衣服整齐的样子。
翼如也:如鸟儿展翅一样。
【译文】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拱手,衣服随之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向前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般。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按照《周礼》,接待外国国君来访有一套完整礼仪。两君相见,宾主两方都有陪同人员,宾主都是国君。陪伴的大臣叫“副”即副使,主人一方的副使叫“摈”,宾客一方的副使叫“介”,各分为三等,摈的三等叫做上摈、承摈、末摈,介的三等叫上介、承介、末介。主人迎宾时,主国国君在大门之外等候,站在东边,面向南方;陪同国君三个副使上摈、承摈、末摈依次从北向南排列,面向西方。宾国君主跟主国君主相见,在大门前九十步下车,下车之后,宾国君主站在西边,面向北方,跟主国的君主面对面,然后三个副使上介、承介、末介从宾国君主面前依次向北排列。排列完成之后,主国国君先传话,请问宾国国君来意,即“求辞”,也叫“传辞”,由自己的三个副使上摈、承摈、末摈一一传过去,然后由末摈去传给宾国的末介,再依次传给承介、上介,再传给宾国的君主。传辞传完了,主国君主便开始迎接宾国君主。
访问结束,送行宾客也有规范流程。《仪礼·聘礼》:“摈者出请,宾告事毕。摈者入告,公出送宾。及大门内,公问君。宾对,公再拜。公问大夫,宾对。公劳宾,宾再拜稽首,公答拜。公劳介,介皆再拜稽首,公答拜。宾出,公再拜送,宾不顾。”首先由摈者出门问事,“宾”告诉说事情已完毕。摈者进门报告国君,国君出门送“宾”。到大门内,国君问询宾国君主居处如何,“宾”回答后,国君两次行拜礼。国君问候宾国大夫,“宾”作出回答。国君问候“宾”路途劳苦,“宾”两次行稽首拜礼,国君答拜。国君问候“介”劳顿辛苦,“介”两次行稽首拜礼,国君答拜。“宾”出大门,国君两次行拜礼送行,“宾”不回视。至此,外事接待宣告完毕。
本章“君召使摈”,并没有明确记载孔子传辞时是担任上摈、承摈还是末摈,但可以看到孔子对礼仪相当熟悉。孔子接受国君安排的任务,“色勃如也”,脸色勃然,立刻变得非常肃敬,对待工作严肃认真、恭敬谨慎;“足躩如也”,走路速度加快,不敢有丝毫怠慢;“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孔子接过传辞,然后转身向右传给下面的副使,接受的时候先要拱手作揖,传到下面一个也要拱手作揖,所以叫“左右手”。孔子拱手鞠躬时,衣服随之前后拉动飘动却不凌乱,显得很有威仪。“趋进,翼如也”,孔子传辞的时候,都是快步向前。虽然走得很快,但是身体不会左摇右晃,而是始终保持着恭敬端直、平稳端庄。“宾退,必复命”,迎送宾仪式完成后,直到宾客已经走远、不再回头张望之后,立即回到自己的君主那里复命,向君主秉报说“宾不顾矣”,报告君主宾客已经平安离开。
凡事有始有终,这是世间一切为人处事的基本礼仪,也是履行职能职责的必然要求。每做完一件事情、完成一项任务,不论大小,必须“复命”。日常生活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件事情安排交办下去,承办进展如何、结果如何,有无困难阻碍,有无新的问题,不问不反馈,办结也不报告,并且成为常态,虽反复强调“必复命”却得不到纠正。这和孔子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规范的言行相比,高下立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