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婧:“乖,你自己去看会手机吧”别让父母一时的懒惰坑了孩子

近日,一则“江苏一名十六岁少年连续上网19小时,在网吧猝死,两天后才被发现 ”的新闻引起了家长们的广泛关注。据了解,此次事件中的少年名叫“乐乐”(化名),由于父母平时工作忙,所以经常会用“乖,你自己去看会手机吧”一类的语言来打发孩子。令人没想到的是,乐乐慢慢染上了网瘾,经常逃课去打游戏。即使被父母老师发现多次,仍然不思悔改。

与之前相比,这次游戏结束后乐乐的沉睡时间格外漫长。到隔天上午7点多,网吧的工作人员发现,大睡一天一夜的乐乐还没醒来,怎么喊也喊不醒,觉得有点不对劲,立即报警。救护车来了之后,经检查确认死亡,家人悲痛欲绝。乐乐的母亲更是瘫倒在地、后悔不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网络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割舍的重要部分,甚至有一些父母已经开发出了育儿功能。父母一时的懒惰却有可能成为坑害孩子的元凶,等到孩子网络成瘾再去干预已经为时晚矣。

一、电子产品是把双刃剑

许多网瘾少年的家长一提到电子产品就恨得牙根痒痒,在他们看来:网络就是害人精!如果没有电子产品、没有网络,他们的孩子根本不可能会变成这副鬼迷心窍的模样。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电子产品本身没有“原罪”,过度使用才是引发悲剧的根本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提到包贝尔的老婆包文婧,大家率先想到的是她杰出的家务水平和糟糕的育儿手段。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包文婧的女儿饺子已经两岁多了,但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比同龄人差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来看看包文婧的育儿策略就明白了。日常生活中,包文婧与女儿通常是各玩各的,交谈甚少。当女儿哭闹时,包文婧第一时间打开了ipad,试图用动画片来安抚情绪不安的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孩子来说,陪伴就是最重要的,但不是你在一旁玩手机,孩子专心看动画片就算是陪伴了,陪伴也是需要质量的。父母长期的偷懒,只会让孩子的路越走越窄,最终成为电子产品的阶下囚。

一方面,电子产品是滋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暗河;另一方面,它也是帮助我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学习工具。凡事总是利弊相互依存,优点与缺点之间也许仅有一线之隔。

提到衡水中学,最著名的就是超高的升学率和严苛的军事化管理。在这所超级中学里,老师和学生们为了同一个目标争分夺秒的奋斗着。在这种紧张的学习氛围下,全校依然会每天定时组织观看央视新闻联播。对于衡中而言,了解最新时事和热点新闻并不意味着虚度时光,反而是高效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正是由于网络的存在,我们的生活结构才能得到优化提升。从基础层面的吃喝住行,到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网络的作用不言而喻。当今社会,“断网”非常不现实。即便孩子有心割裂与网络的链接,但社会也会倒逼我们重新“通网”。

因此,在电子产品的使用上,我们应该要做的不是隔绝网络,而是合理使用网络,在“成瘾”与“助力”之间找到一个清晰的临界线。

二、“合理使用”VS“沉迷成瘾”——使用电子产品的边界

预防网络成瘾,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合理”与“沉迷”之间的度。在警戒范围内正确合理的使用电子产品,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杜绝“网瘾”。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控制好这个“边界”呢?

1.分年龄段控制单次使用时长。

长时间的沉迷网络可导致情绪低落、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睡眠节奏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等,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重力不集中、恶心厌食、体重下降的现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时,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高度兴奋,会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比如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等,甚至有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成长发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控制单次使用时长是极其有必要的。

美国儿科协会曾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相应的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单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上有不同的界限,不能一概而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岁半以内的孩子,尽量避免接触电子产品。

一岁半到五岁的孩子,可以观看高质量的节目不超过30分钟。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观看,并帮助孩子理解节目内容,避免孩子单独使用电子产品。

五岁到十三岁的孩子,单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不要超过一小时。尽量不要给十三岁以下的孩子购买属于他们自己的手机或ipad等电子产品,玩游戏的决定权要掌握在家长手中。

2.终止使用时的难度:依恋心理作祟。

戒除网瘾之所以很难,是因为人们普遍存在依恋心理。依恋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和行为,不能与一个应该分离的客体(人或事物)分离,就被称为依恋障碍。网瘾,实质上就是孩子们对游戏的过度依赖,也是一种深度依恋障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度依恋,是一种共生期的心理状态。婴儿若与母亲分离,会处于孤独和生存危险。对于网瘾少年而言,网络游戏就像是母亲的乳汁,能够给予他们很强的安全感。跟网络游戏在一起,就如同婴儿跟母亲在一起,是愉快而安全的,跟网络断开,就犹如跟心爱的依恋对象分开,是焦虑和恐慌的。

沾染网瘾的孩子,理性上很清楚戒网瘾的必要,但控制不住要上网,就是情感上那份对愉快、安全的渴望,压过了理性的认知。

三、对症下药,逐步击破

1、情感匮乏,家庭教育缺失:给予孩子充足的关心,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

想要预防网络成瘾,首先要明确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染上网瘾。约克大学的Desmond Ellis的经典研究表明:网瘾少年们普遍缺少家庭尤其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孩子在生活中感受不到温暖和理解,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心理没有归属感,就容易在网络上寻求刺激,发泄情绪,使内心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形成依赖。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西(化名)连初三都没念完,且休学在家已达半年,这已是他三年来第二次休学了。西西的父母从事商业活动,平时经常出差,为了避免落入孩子没人照顾、生意没人打理的两难境地,父母主动把孩子送到了同城的爷爷家。由于心存愧疚,西西的父母在物质上总是格外宠溺西西。

西西在小升初的暑假里接触到了网络游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西西的父母能够在童年时期给予西西充分的陪伴和关爱,也许现在的西西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逃学打游戏了。孩子的成长中,父母永远是不可缺失的重要角色。只有体会到充足的爱,孩子才不会感到情感匮乏;只有享受过父母的陪伴,孩子才不会感到恐慌和孤独。

(图片来源于网络)

2、蔡戈尼克心理:转移注意力,帮孩子培养其他兴趣爱好。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又称蔡加尼克效应) 是一种记忆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追求快感是人的本能,凡是能带来快乐刺激的东西或对象,都能让人对它(他)产生满足感。

网络游戏的奖惩机制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提升游戏水平是无止境的,面对这样一个刺激却存在缺憾的事物,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征服欲和完成欲。网络就像一个有缺口的圆,网瘾少年们却总想把这个圆画完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只有将孩子的目光从“完成度”上转移开来,才能进行下一步。孩子有什么爱好可以多多鼓励孩子去做,男孩子比如说滑冰,画画武术等,女孩子跳舞弹琴等。总之兴趣爱好广泛了、朋友交往增多了,孩子的思维就会变得开阔活跃,网络的吸引就会减弱。

大孩子的游戏管理,比小孩子要复杂得多,家长也要下更多功夫。单纯的靠外在手段的围堵策略,很难凑效,相反还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但不能让孩子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未来是个数字化普及的时代,没有人能不受电子产品的影响,盲目抵制电子产品和游戏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增进亲子感情交流及沟通,在沟通中与孩子达成共识。

推荐阅读

过于真实的《小欢喜》:保持界限感,父母更需要“断奶”

张亮:我从不亲女儿嘴,亲子关系有分寸,孩子才能学会自我保护

学区房:帮孩子破圈,有为自己未来选择的机会,而不被迫谋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