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解构与解释(中)

作为解构的音乐

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

人类不思考

上帝都不屑一笑

The Rite of Spring, Part I - 2 Dances of the Young Girls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 - 斯特拉文斯基指挥斯特拉文斯基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要在后现代语境中才能被理解,“解构”一词的基本含义就是对结构的消解、分解、拆解,因此“解构”又被译为“去结构”,“解构主义”又被叫作“后结构主义”。20世纪的解构主义者通常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解构:利奥塔从叙事学、符号学解构;哈贝马斯从社会交往、工具理性中解构;福柯从精神病学、监督、性、知识考古中解构;德里达从语言、现象中解构……各种各样的解构难以归纳,因为一旦进行归纳就会脱离解构本身。解构本身并没有预设一个终极目标,它只是一个不断操作的过程,如一条河流,重要的不是流向何方而是流动本身。

解构主义思想家中影响较大的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他要解构的是贯穿西方两千多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语言上可称为“语音中心主义”。在传统的观点中,语言分为声音和文字两个部分,前者由灵魂赋予意义,后者是前者的替代物;声音地位要高于文字,语言建立在声音这个中心上。德里达认为:“语音和文字的二元对立在哲学史上被演化为精神和物质、自为和自在、主体和客体、心灵和身体、内部和外部、本质和现象、真理和假象、意义和文本的二元对立。”(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在整个语言学转向中,既然把语言看作是连接思维与意识、存在与物质的桥梁,那语言中也必然有思维与意识的部分、存在与物质的部分。语音作为心灵的外化必然富有精神性,而文字作为记录语音的载体是物质性的。德里达通过对语音和文字的解构,不仅要从语言上破除“语音中心主义”,更重要的是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

“德里达解构了言语与书写之间的对立,赋予书写文本以优先的地位,这是一种脱离作者控制最远的形式,也最能够接受多样化和不断延迟的解释。在一些人看来,德里达对形而上学的攻击类似于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观的颠覆。”(安东尼·肯尼《牛津西方哲学史》)在解构过程中,德里达虽然赋予了写作优先地位,但这种地位不是新的中心。他反对任何形式的中心,也反对逻各斯主义的思维方式。“语音中心主义”被解构之后,不存在“中心”而只有“文本”与写作”。

音乐中同样存在逻各斯中心主义。情感与形式、音响与记谱、作曲与表演、自律与他律、意义与乐谱等二元对立,就是由逻各斯中心主义所构造的音乐结构。这些结构在音乐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固定下来,并成为了解释某种音乐的理论模型。从音乐语言来看,这些结构的形成都是以音乐语言中某一方面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如果消解了这个中心,对音乐来说也只剩下音乐文本和音乐写作。德里达写道:“书写的可能性应该寓于言语内部,这种言语本身是在思维的内在性中工作的。”(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音乐书写即是创作,创作是用音乐语言表述乐思的过程。上述音乐中的种种对立最终被还原到创作上来,而创作本身并不指向其中任何一方;相反,是创作显现了各自差异。在此,创作表明了音乐语言的初始性。这种初始性与意义、价值无关,一切对立都不是初始性的对立,而是在意义、价值等被赋予和被设置中形成的。根据现象学还原,可以梳理出一条解构之路,即“回到事物本身——回到语言本身——回到创作本身”。在这条路上,事物的存在依托语言得以理解,语言又处于创作活动中,创作不仅勾连了语言还牵引出了事物。

创作是对音乐理想的表达,但这种理想不是现成的;乐思在人的意识中是模糊不清的,扭转这一局面的方法是构造文本(text)。一切音乐都要通过文本形式进行创作和接受,这个文本是被音乐语言所“编织”(textile)起来的网络,是无中心的、无本质的。音乐的文本可以用演奏、乐谱、留声机唱片、磁带等多种方式呈现,并向作曲者、表演者、聆听者开放,成为他们共同活动的舞台。文本之于创作是一种“编织”行为,之于接受则是一种“抽丝袜线头”(罗兰·巴尔特语)的行为。

如果说文本自身有意义,这种意义就外显为“分延”(differance)和“撒播”(dissemination)。“分延”也译作“趋别”,德里达把“区分(differ)”和“推迟(defer)”组合在一起,创造了“分延”这个词,其含义就是同时使在场分裂、延迟又同时使之置于分裂和初始期限之下的移异过程(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分裂是空间的分裂;延迟是时间的延迟。音乐的文本正是处于分延状态中,文本自身在时间的延迟中“移异”。文本处在分延的状态中,其过程就是撒播。撒播即分延的形式,文本意义的扩散。在音乐文本扩散中,意义并不在场(presence),只是声音的“意指”(signifying),音乐文本的意义是在声音意指过程中生发出来的。音乐的接受就是依照音乐文本撒播的“印迹”(trace)展开的,而“印迹”反过来又成为沟通“音乐接受”和“音乐创作”的桥梁。

德里达的“分延”和“撒播”实际上是对存在者如何在场的深化。音乐的意义、乐思的表达在各种情境在场中复现为具体存在者,但这种复现是不可实现的——即便是人为设定复现的条件。一部作品在特定的环境中以同样方式演出两次,接受者的意向开显仍然有差异。音乐的复现只是另一种在场,意义与意向的同一只是理想化的预设。“分延”和“撒播”表明,文本自身的稳定性也是理想化的,人们与这种理想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走越远,文本“把真实的意义给予过程推迟到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安东尼·肯尼《牛津西方哲学史》)

编/茶茶斑竹
(0)

相关推荐

  • 为何说德里达不是哲学家?

    通常有这样一种的观点,认为哲学经历了一个从形而上学转向了认识论,后来又转向了语言学的历程.但很显然,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无论是形而上学.认识论,还是语言学都与哲学无关. 真正的哲学问题仍然悬置在那里:什 ...

  • 解构的80年代

    作为一种主要思想时尚, 解构主义在20 世纪80 年代盛极一时, 即便没有取代结构主义, 它也向结构主义提出了挑战, 正如结构主义之于存在主义. 解构主义或许与我们先前探讨的政治转向有关, 它也是把学 ...

  • 【德里达哲学】从文字看东西方差异

    小 播 读 书 /// 06/12 2021 从文字看东西方差异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德里达的经典代表作<论文字学>这本书,之前介绍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言中心主义,今 ...

  • 文字的厚度|《错位与生成》

    本文节选自<错位与生成--德里达与维特根斯坦对意义之源的思考>,商务印书馆2020年8月出版. 意义问题是哲学上令人着迷又令人迷蒙的一个问题,那么意义的源头又在哪里呢? 文字的厚度 无论是 ...

  • 尼采说“上帝死了”,德里达和尼采批判西方哲学,有什么不一样?

    小 播 读 书 /// 06/24 2021 尼采说"上帝死了",德里达和尼采批判西方哲学,有什么不一样?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在追求绝对本质和真理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里面,显然 ...

  • 音乐的解构与解释(下)

    作为诠释的音乐 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 人类不思考 上帝都不屑一笑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 - II. Adagio ma non TroppoJacque ...

  • 音乐的解构与解释(上)

    后现代语境中的音乐 人类一思考 上帝就发笑 人类不思考 上帝都不屑一笑 Scene 4: 7. Conclusion - Petrushka's Death (场景4:第7首 结尾 - 彼得鲁什卡之死 ...

  • 解构微生物群中分类群与分类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的一个长期目标是捕获多种物种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生态系统中存在多种物种时产生的不可预测的影响.例如,动物具有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它们的组成是可变的,受随机过程控制,这会影响系统的整体行为.许多涉及复 ...

  • 【娄绍昆】解构桂枝汤(中)

    [娄绍昆]解构桂枝汤(中) 接上期:[娄绍昆]解构桂枝汤(上) 六.桂枝汤的加减方证 40年来,我用桂枝汤诊治过不知多少的病症,只要方证相对应都有满意的疗效.其中有一些疾病,如果从病因病机的角度来看, ...

  • 【国画教程】潘天寿为您解构国画中的疏密与虚实

    潘天寿 石榴 中国画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构图法则,如布势.主次.对比.均衡.疏密.开合等等. 在中国画中,虚实与疏密是有区别的,有些人常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 下面,国画大 ...

  • 解构中的美学:德里达的康德批判

    马元龙 西方哲学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始于笛卡尔,但直到康德才明确指出,认识论的关键在于理解:认识得以可能的条件就是认识对象得以可能的条件.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就 ...

  • 《三块广告牌》:这部片子竟然能够如此解构体制,是什么样的英雄主义能让观众笑中带泪

    正文共: 4547字  编辑:晓风 预计阅读时间: 10分钟 据说上映片子都集体怀旧民谣还用了同一首曲子,此外电影里的曲子确实很出彩.不点开绝对是你的损失 前言:不知是谁说过,如果要写宏大的主题,必须 ...

  • 《等待野蛮人》中殖民关系的解构分析

    朱晓媛 云南师范大学 摘 要:J.M.库切的<等待野蛮人>以帝国的殖民为背景,没有确定的时间.地点.人物,有的是一个虚构的帝国,一段虚构的历史.<等待野蛮人>中的老行政长官代表 ...

  • “辩证法”与现象学之争——重审德里达《声音与现象》中的现象学解构

    对于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解构,本文尝试采取中间立场,力图揭示二人对现象学基本问题之理解的差异及差异的根源.德里达对胡塞尔理解的偏差表现为这几方面:首先,赋予口头表达以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