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考研专业课复习资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考研复习笔记及真题精编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考研复习笔记及真题精编

复习笔记【节选自识库学习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1节 史前美术

(距今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的造型发展

1.旧石器时代初期的石器造型

一般是形状不规则的石器,很少有第二步加工,之后出现了初步的类型分化,种类增多,加工方法也有显著进步,运用交互打击法。典型遗址有四川龙骨坡巫山人遗址、河北阳原小长梁与云南元谋猿人遗址、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陕西蓝田猿人遗址、北京猿人遗址。

2.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造型

这一时期石器较多地采用交互打击法,类型显著分化,形式日趋稳定,对造型的讲究脱离了实用目的。典型遗址有山西襄汾的丁村人、阳高的许家窑人及陕西的大荔人。

3.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造型

这一时期进步显著,注重修理石核台面和间接打击石片法的采用,能产生长而薄的石片,其次是石器类型丰富,形状更对称,加工益发精致,在实用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典型遗址有宁夏灵武水洞沟、河北阳原虎头梁、山西朔县(今朔州)峙峪人遗址。

二、旧石器晚期的石器发展

1.制作装饰品

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提高后,为了美化自身与美化生活,先民制作了装饰品,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装饰品,是距今约2.8万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装饰品,此外还发现穿孔串珠、磨孔海蚶壳、钻孔兽牙及骨管、骨针等。

2.使用染料

山顶洞人与虎头梁人还分别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作染色材料。

3.钻孔

在峙峪人和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这在雕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刻画艺术

1987年在河北兴隆发现的一件赤鹿角枝残段,是现知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原始刻画艺术品。其上用阴刻的线条构成三组图案:第一组由直线、斜线纹组成,第二组由互相平行的密集曲线组成,第三组为四组密集曲线构成具有对称性的图案。刻纹还染成红色,其意义应该与狩猎的巫术仪式有关。其测定年代为距今1.3万年前。

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

1.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约公元前10000~前7000年)

(1)代表文化

①华北地区有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文化;

②华南地区有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下层等遗址文化。

(2)典型特征

①这些遗址均出土粗陶片;

②徐水南庄头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碾轧加工粮食的工具,还伴出家畜骨骼;

③道县玉蟾岩发现最早的水稻谷壳。

2.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

(1)代表文化

①黄河中游地区有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河北武安的磁山文化及甘肃秦安的大地湾文化;

②黄河下游地区有山东淄博的后李文化;

③长江中游地区有湖南澧县的彭头山文化及石门的皂市下层文化、湖北枝城的城背溪文化;

④辽河流域有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洼文化、辽宁阜新的查海遗址及沈阳的新乐文化;

⑤燕山南麓有北京平谷发现的上宅文化。

(2)典型特征

①农业于已发展成主要的经济部门,黄河流域及北方主要种植粟类作物;

②陶塑、石雕、玉器开始出现;

③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石刻女神像。

3.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1)代表文化

①黄河中游地区有分布广泛的仰韶文化(包括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等三个类型);

②黄河上游有最先在甘肃临洮发现的马家窑文化;

③黄河下游有山东滕州的北辛文化及泰安的大汶口文化;

④长江中游地区有重庆巫山的大溪文化及湖北京山的屈家岭文化;

⑤长江下游地区有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与嘉兴的马家浜文化,上海青浦的崧泽文化,江苏南京的北阴阳营文化,安徽潜山的薛家岗文化及含山的凌家滩文化;

⑥辽西及燕山北麓地区有敖汉旗的赵宝沟文化及赤峰的红山文化;

⑦珠江三角洲有咸头岭文化(或称大湾文化);

⑧台湾有台北县的大坌坑文化;

⑨黑龙江有密山县的新开流文化。

(2)典型特征

①农业与手工业出现分工,生产规模扩大,后期手工业内部有了新的分工;

②彩陶艺术十分流行,琢玉已成独立的部门;

③作为记事的刻画符号得到广泛采用;

④本期前段,流行向心式的聚落布局及氏族公共墓地;本期后段,红山文化出现坛、庙、冢等礼制性建筑,屈家岭文化出现城堡。

4.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000年)

这个时代亦称龙山时代,或称铜石并用时代,是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过渡时代。

(1)代表文化

①黄河中游地区有河南陕县发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及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长安县发现的客省庄文化,山西襄汾发现的陶寺文化;

②黄河下游地区有山东章丘首先发现的龙山文化;

③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与湖北天门的石家河文化;

④内蒙古中南部的老虎山文化;

⑤岭南地区的石峡文化,福建闽侯的昙石山文化;

⑥台湾高雄的凤鼻头文化与台北的园山文化;

⑦云南的大墩子文化;

⑧西藏昌都的卡若文化。

(2)典型特征

①具有防卫功能的城堡大量涌现;

②大型墓与小墓的随葬品多寡悬殊,贫富分化显著;

③良渚文化大墓随葬大量玉璧、玉琮等祭祀天地的玉礼器;

④作为记事与交际工具的文字已经产生,遗址发现多字刻于一器的陶文。

考研真题精选

1彩陶[厦门大学2011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

答: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窖烧制,在橙红色的陶胚上呈现出用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绘制的几何图形、花卉、动物纹样等美丽图案,形成的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它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以仰韶文化(例“人面鱼纹彩陶盆”)与马家窑文化(例“舞蹈纹彩陶盆”)的彩陶艺术最为杰出。

2舞蹈彩陶盆[厦门大学2005年研]

相关试题:舞蹈纹彩陶盆[中央美院2017年研]

答:舞蹈彩陶盆是指197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甲区发掘第20号汉墓时发现的陶器。舞蹈画面简洁,线条明快,笔法酣畅。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肢体扭动时强烈的节奏感的特点。彩陶盆的外壁用三道线装饰,它模拟着三道绳圈将陶盆紧紧地捆扎着。这是一件杰出的优秀彩陶工艺品,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彩陶盆的设计制作,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彩陶工艺家表现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

3鼎[厦门大学2004年研]

答:鼎是指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青铜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它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更具禹铸九鼎的传说,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鼎就是商代晚期时青铜鼎,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4马家窑文化[厦门大学2003年研]

答:马家窑文化是指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它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先后,分成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考古认为人口压力、农业经济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

5原始瓷器[华南师大2004年研]

答:原始瓷器是指“商周时期所出现的,以瓷石为制胎原料所制作的具有较低吸水性的带釉陶瓷产品”。它是相对于成熟期瓷器而言的。原始瓷器和白陶器与印纹硬陶器相比,有坚硬耐用,器表有釉不易污染及美观等优点。原始瓷器是商周时期所出现的,已具备了瓷器的基本条件,但与后来的瓷器相比,质量较差,还处于原始阶段的瓷器。其器形有尊、豆、罐、瓮、钵等。

6“六齐”[华南师大2004年研]

答:“六齐”是指中国古代冶炼青铜的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制比例。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六齐”的出现表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对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已经有所认识。

7比德说[湖北美术学院2006年研]

答:比德说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是儒家将自然物的属性特征与人的道德精神品质做形象比拟的学说,含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8毛公鼎[湖北美术学院2006年研]

答:毛公鼎是指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整个器身形成优美、流畅而又富于变化的轮廓曲线。纹饰极其简洁,仅于口沿下饰两道弦纹,中填以重环纹,充分体现出西周艺术的时代特色。铭文497字,记述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厝事。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9马家窑文化彩陶[华南师大2004年研]

答:马家窑文化彩陶是指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于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晚于半坡类型。装饰花纹以点和螺旋形花纹最为出色,点之外,围有螺旋纹,具有强烈的动感,内彩特别发达,从器口到器足,布满全体,有丰满繁缛之感。归纳起来,就是这样三个特点:①满,纹样满饰;②内彩;③点和螺旋纹。因此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旋动、流畅的美感。

10原始瓷器[华南师大2004年研]

答:原始瓷器是指相对于成熟期瓷器而言的原始青瓷,它是瓷器的萌芽,在许多商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原始青瓷器物和残片。这些器物都是以高岭土或瓷土为原料,烧成温度一般达到摄氏1100℃以上,器表施有薄釉,釉色青绿带褐黄,吸水率比陶器低,胎质比陶器更坚固。原始瓷器是商周制陶工艺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制陶业的转折点,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1《马踏匈奴》[厦门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分析“马踏匈奴”石刻的艺术特色。[论述题,山东大学2012年研]

(2)简述马踏匈奴的艺术特色。[简答题,云南师大2016年研]

答:马踏匈奴石刻是指霍去病墓石刻纪念碑群雕的主体,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雄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作品的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荡的处理。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虽是技术的局限,但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厚重感。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12画像石[厦门大学2006年研;湖北美术学院2005年研]

答:画像石是指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汉画像石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13长信宫灯[首都师大2017年研]

答:长信宫灯一般是指西汉长信宫灯,是中国汉代青铜器。长信宫灯以汉代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灯身通体鎏金,有铭文“长信”二字。宫女作跪坐状,以左手持握灯座底部的座柄,右臂高举,袖口向下宽展如同倒置的喇叭,与体腔为空心相连,燃灯时起到烟道和消烟的功能。灯盘呈“豆”形,可以调节照度和照射方向。长信宫灯的设计,将功能性、科学性与灯的造型设计完美地统一起来。

14传神论[厦门大学2005年研]

答:“传神论”是指顾恺之的绘画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中有关美学的一个命题,东晋画家顾恺之是已知画史上最早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历来传神论者,大体有两种意见:一类贵神贱形;另一类形神兼得,由形似求神似。一般文人写意画家为前者,宫廷、肖像画家为后者,从理论意义上看,彼此是相互补充的。前者并非完全否定形似,要求的不过是约形;后者也并非外形的酷似,而是要求更严。为达到传神的目的,对观察与描绘方法古代画家主张整体、运动地观察对象,反对孤立、静止的表现方法,这一原则在元代以后传神论述中取得一致认同。

15颜真卿[厦门大学2012年研]

答: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了“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行书遒劲郁勃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楷书代表作品有《东方画赞碑》《中兴颂》和《颜家庙碑》等。真书墨迹有《自书告身》,其行草书《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抑扬顿挫,上下气脉连属,信笔书来。通篇气势完足,皆无妩媚之态。

16《步辇图》[厦门大学2012年研]

答:《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了贞观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谊事件。画幅右面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被九名肩抬步辇和掌扇的宫女簇拥着,画幅左面是身着小团花衣、拱手致意的禄东赞,他被典礼官引见给太宗皇帝。禄东赞及其随从的举止、相貌有着强烈的高原民族特色,容貌神情恰当地刻画出禄东赞睿智聪颖而又谦和的性格特征;唐太宗的形象表现则更为成功,在深沉谦和的外表中流露出深才大略和非凡气度。这幅作品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成功塑造也表达出肖像画创作的成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