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一方的华县杏林镇井家崖人宋哲生

邮箱:3125136050@qq.com


回忆宋哲生二三事

作者 王克荣 井锡铭

宋哲生(1906-1944),华县杏林镇龙山行政村井家崖人。1930年从军,1939年因患肺结核退伍返里。宋哲生由于主持正义,具有胆识,得知名人士顾熠山、齐逸农的推荐,1941年春任桓公乡乡长。1943年因病情复发,离职休养。宋哲生在居家和任乡长期间,为当地群众做了一些有益之事,乡人仰之。现就我们所知,回忆于后。

(华县五龙山 张文 摄)

关心群众疾苦 开展生产自救

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地处杏林五龙山北麓的贫苦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多以糠菜充饥。宋哲生目睹此状,心情十分不安。便通过顾熠山、齐逸农与咸林中学商定,将其辖地高家地租赁给当地农民垦殖,进行生产自救。随即动员农民王均义、刘骆驼等上山垦荒种田。在开垦中,宋哲生看到王均义一家清水煮野草、啃山果的情景,又通过知名绅士顾熠山、齐逸农先生说情,自己具保,从咸林中学园艺部借回谷子数千斤,分给农民作为口粮。在王均义、刘骆驼等农民的带领下,附近的窟坨、蘸纸峪口、张家、宋家、白家、井家崖、启圣宫等村庄60%以上的贫苦农民都上山开垦荒地,很快扩垦到五龙山东、中、西三条山梁,面积约150亩,年产玉米七、八万斤。垦农不但有了口粮,而且三分之二的农户还有了部分余粮,这样既拯教了沿山一带贫民的生命,又使农民获得了少许的经济收入。王均义一家,先后垦荒二十多亩,生活得到了改善,还有余粮7000多斤。并相继赎回了当出土地十三亩。

兴办济农小学 发展地方教育

1940年宋哲生鉴于家乡沿山一带仅有启圣官一所初小,许多贫寒子弟求学升学诸多不便,且湮没人才。据此,他主张在启圣宫初小内增设高级班,随后,与当地井启唐、井仁德、李永智、王永昌、王浪生、李遂生等有识之士磋商,组成校董会,宋哲生任董事长兼校长,李遂生(当时在家养病)任名誉校长,王克荣任教导主任,并取校名为“济农小学”。在筹建中,由于经费困难,宋哲生多方奔波,日夜操劳,修建工匠没饭吃,他就领到自己家中吃。经过辛勤努力,于1941年春,在启圣官初小内增设了高小班。高小班设立后,周围五、六里路外的村民子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入了学。石头峪、太白峪的学生大部也参加了学习。为了解决路途遥远、生活不便的困难,宋哲生让其从家中背玉米糁和馍,在教师灶上烧稀饭馏馍,学生家长赞口不绝。

宋哲生除处理校内的日常事务外,还亲自给学生授课。他讲课条理清楚、生动形象,学生记忆深刻,深受学生欢迎。

在宋哲生认真负责的办学精神影响下,教师们严于治学,先后筹办的两届春季班(三一、三二两班)的学生学业成绩均佳。后因学校经费紧缺和其他原因而停办。

挺身而出 保护果林

昔日,杏林的五龙山上到处是苍松翠柏。可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果林常遭到华县国民党第一军的破坏。1941年春,该军士兵常到五龙山,以打柴为名,滥伐山林,盗窃寺院的铁瓦、砸碎铁钟、铁磬进行倒卖。此外,还在山角下的田野明火执仗地砍伐杏树、柿树等果树,损害当地群众利益。宋哲生见此情景,愤愤不平,动员组织农民开展联防。有一次,一个连长带兵砍伐了一些果树。宋哲生挺身而出,率领数百人围截。争斗中他狠狠地打了该连长一个耳光,并撕掉其微章(后经该连长托人说情,才予以归还)。迫使其将砍伐的果树扛送回村,吓得连长跪地求饶。随后,宋哲生又找到该军军部,经交涉由军部直接在附近张帖布告,严禁士兵毁坏寺庙财物和砍伐树木。从而制止了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护了群众的利益。

财务公开 两袖清风

宋哲生从国民党腐败的官场中,明察社会之黑暗,对国民党基层政权的乡保人员利用征收苛捐杂税之机,敲诈勒索,鱼肉百姓的行为早就深恶痛绝。他任乡长后,常以减轻群众负担,共渡抗日战争难关为己任,在日常公务中带头节约。每当奉命筹款,或办公费用超支,或伙食不敷(同当时币制贬值有关),他都要召集地方士绅和各保长集体开会商议,尽量做到负担公平合理,绝不借故私派、妄收一文。此举,对杜绝各保甲长的胡摊乱派、中饱私囊以及减轻群众的额外负担均起了很大的作用。宋哲生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经常教育乡公所的工作人员奉公守法。当时,乡公所会计王锡铭贪污公款,他知道后,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免去了该王的职务。

宋哲生离职后,家道仍然清贫。病逝安葬时,各界人士、群众送葬者百余人。人们缅怀他一生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为群众办实事的业绩,无不失声哭泣。迄逝世三周年时,邻里、亲朋厚友曾制匾额锦轴,以示哀慕之情。

宋哲生作为一名旧社会普普通通的乡长,虽离开了我们,但他一心为民众,敢于同破坏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行英勇斗争的精神,却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原文来源:华县文史资料

原文作者:王克荣 井锡铭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0)

相关推荐

  • 【灵璧小说】禁烧(八)

      禁烧 文/胡桃夹子 (八)大结局     第二天的黎明,经过近三十多小时的连续奋战,全村四千多亩麦草基本运完.   张乡长亲眼看着一车车麦草被运出去.每运出一车,张乡长的心头就减轻了一些压力.   ...

  • 第三十章:锄奸扫恶播威名 身怀六甲战邵伯

    |每周五更新/廉克飞(撰文)| 杨祖彤到江都解放区后,改名李文瑾.1942年秋冬,日伪军在江都"扫荡".苏中领导为适应斗争形势,要求高度精兵简政.江都县政府只留下15个精干人员.杨 ...

  • 华县毕家芦笋的兴与衰!

    华县毕家芦笋的兴与衰 作者:秦获幸 一,芦笋是何方神圣? 芦笋是舶来品.两千年前生长在地中海地区,十九世纪就是意大利人的盘中佳肴,二十世纪初国内大上海郊区农民栽植芦笋专供城里的洋人和中国土豪食用.其它 ...

  • 华县大葱在西安遭到“炮轰”,女县长慷慨陈词讨回公道

    这是本人生教科书 --再读郭玉贤君的<流年光影> 作者 问 墨 郭玉贤君的这本<流年光影>,是她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读她这本书,如同聆听作曲家哼唱他的作品,虽没 ...

  • 我的华县,我的妈

    华州之家 官方交友QQ群①:159188842(已满) 5月14日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 不用刻意去记住这个时间 这个节日总会提前刷屏朋友圈 让你我有那么一刻想起自己的母亲 母亲久居华县 那里有他的青春. ...

  • 上世纪八十年代华县杏林镇李庄的村办企业

    邮箱:3125136050@qq.com <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新李庄>节选 中共华县县委经济部 华县杏林镇李庄行政村,位于县城西南二公里,地处古时华州胜地"西溪"境内. ...

  • 华县杏林镇:家乡的杏花,家乡的竹林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家乡的生态园 作者 山野村夫 我的家乡在秦岭山脉的五龙山下,说它叫五龙山是因为五条山岭就 ...

  • 华县小伙井波宁拜师中国秦歌第一人“十三狼”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2016年12月8日上午,十三狼第五批收徒仪式在西安陕北民歌大舞台举行,26名年轻人满怀 ...

  • 华县高塘塬上的万人“军民大联欢”

    邮箱:3125136050@qq.com 高塘军民大联欢 华县高塘塬区各村苏维埃接到通知,带领赤卫队和群众去高塘参加军民联欢大会.听说穷人自己的大部队开到了高塘,不少人高兴得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一早, ...

  • 云南楚雄的南华县竟然是明朝七下西洋的大航海家郑和的第二故里?

    郑和(1371年-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 ),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 ...

  • 华州区杏林镇金杏艺社成立掠影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艺苑百花艳 金杏艺社迎春开 --杏林镇金杏艺社成立掠影 作者 秦获幸 二O二一年四月二十九日,阳光明媚,春风和煦.华州区老年大学演播大厅欢声笑语--原来是 ...

  •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华县人写给儿子的信被刊载在《共进》期刊上!

    邮箱:3125136050@qq.com <共进>半月刊编辑杜松寿与他的评论文章 作者 杜明科   <共进>半月刊是由陕西旅京学生杨钟健.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刘含初.杨明轩 ...

  • 华州杏林镇梓里五村村名来历的历史典故

    梓里五村村名来历的历史典故 作者李友良  (上世纪的梓里大队部遗址 宋朝峰摄) 梓里故县小涧头,石窝紧跟它后头, 只有沙圪塔住得远,全村人都住在沙上头.   (一)梓里村的历史典故 (梓里村远景 王海 ...

  • #渭南头条# “华县站”三个字背后的人物...

    最近一段时间,华州人时刻关注着华州火车站开通施工的消息.有网友留言尽快将"华县站"改为"华州站",也有人留言将"华县站"改为"渭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