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缩影

纵观中国历史,以地处中原的夏为起点,东来的商人,西来的周人秦人轮番登场,历经两千年的漫长岁月,最后由起于中原的刘邦将历史定格在强大的汉朝。曾经在历史中粉墨登场的各个族群,最后由汉王朝统一成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就是“汉人”。这一叫就是两千年。而本文的主角“秦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溯源

按照《史记·秦本纪》所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这应该是秦人附会东方圣王的结果。目前来看,实在是不足为信。而秦人真正登上历史的时期应该是在周孝王当朝的时候。“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这个为西周王室养马的族群得了“嬴”姓,所封之地为“秦”。从此这个族群我们可以称之为“秦人”。那么秦人从哪里来的?我们先看下秦祖受封的秦邑在哪里。

秦邑

【集解】:徐广曰:“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也。”。就是今天甘肃省清水县的秦亭镇,上图是目前秦亭所在地貌,2000多年前,秦祖非子就受封于此,并在此地为周王养马。

按照《史记》的说法,非子始居地名为“犬丘”。根据三家的注释来看,这个犬丘在今天陕西省兴平市。不过根据考古来说,犬丘的最初位置应该在西汉水流域。兴平处犬丘想必是秦人占据关中以后将地名带过来的。这种地名跟着人走的现象在古代很常见。而早期秦文化的分布范围主要在甘肃天水到礼县这带。秦人先祖应该在这个范围活动。受周王册封为附庸后向东迁徙到秦亭这带。这里发现了大堡子山秦公大墓

秦先祖所居之地

如上图所示,沿着西汉水河谷向西翻过几座山就是礼县。秦人的先人应该就是在这片活动。从考古发现上看,这个地区实际上也是戎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最早的齐家文化及后续寺洼文化就是分布在这个区域。还有毛家坪的秦文化也就是分布在渭水上游,西汉水这一带。我们不难推断,实际上秦人的先祖就是这些戎人中的一支,不过这群人跟周走得比较近,从考古上来看,这些人向周文化学习的迹象非常多。周王册封秦祖非子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用秦人去对抗日益活跃的西戎诸部落。养马不过是顺带的一件事。以夷制夷这套把戏之后成为了中原王朝经常玩的一种策略。秦人也的确不负众望,我们下节再详述,先看下考古文化的位置。

秦人的考古文化

秦人被封在秦邑(图上秦亭)后,等于秦这个族群正式建立了,秦人的文化也开始向周文化靠拢,与原本混居的寺洼文化以及大夏河附近的辛店文化渐行渐远。秦人这个族群此时应该还很小,只是秦祖非子这支的一个单一的小部落。但既然受封于强大的西周,仰慕周文化的秦人开始了与西戎人的分割之路。不仅传统的屈肢葬开始消失,学习了周人的直肢葬。同时秦人也开始了伐戎之路。

关中

秦人归附姬周以后,随着秦文化向周文化的靠拢,秦人的势力也在增强。周王朝也的确乐见秦人帮自己戍边。对秦人的封赏也逐渐加大砝码。由非子的附庸,到秦仲时被封为周大夫,庄公被称作“西垂大夫”,一直到襄公被封为“诸侯”,这个时候秦人才完成了建国的梦想。

而从秦仲被封为大夫时,秦人与西部邻居诸西戎部落的矛盾也在加剧。先是“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后又“杀秦仲”。我们上文提到过犬丘,非子是由犬丘迁至“秦邑”,但犬丘故地秦人的宗族还在,非子的老爹就是“大骆”,大骆还有一个儿子叫“成”,估计被西戎灭掉的大骆之族就是这个“成”的后人。秦人归附周以后,原本是一个锅里吃饭的同伴,有一个人自以为有了新大哥而自视过高,难免被其他人暴揍,西戎灭犬丘秦人估计就是这个原因

老家被西戎给端了,秦仲哪受得了这个,怎么说也是西周的“大夫”,于是秦仲带领族人翻山越岭回到犬丘“诛西戎”,但此时秦人实力不济,秦仲反被西戎所杀。“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集解】里毛诗序曰:“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也”。看来秦仲对于周文化的礼乐颇为喜好,不过打仗礼乐不好使,还需要强大的军队。周宣王一看秦人打仗不灵,于是“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给了庄公五兄弟七千士兵,这才将西戎人打败。有个有实力的大哥的确还是好使,“於是复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庄公这次被封了个“西垂大夫”。这个名号比“大夫”那个虚称更近了一步。整个西垂都归你负责了。跟商封周王为“西伯”意思差不多。这七千个周人士兵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秦人的一员。

这下,庄公更来劲了,他儿子也劲头十足,对天发誓“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不过这哥们也是眼高手低,“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这个世父就是前面发誓的那位,他被戎人俘虏,第二年才给放回来。这时候已经是秦襄公当政了。秦襄公在继位第二年迁都汧源,秦人终于迈出了进入关中的脚步。

襄公迁都

襄公迁都的原因估计跟此时西戎诸部落比较活跃也有关,这个时候陇山西侧估计又被戎人所占,在襄公七年时候,发生了一件改变中国历史的大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西戎之一的犬戎部落崛起,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创建了寺洼文化的那群人,犬戎联合申侯攻入周都,杀了周幽王。秦襄公派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平王也觉得所处之地有些不妙,急忙迁都洛邑。襄公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表现的机会,派兵护送平王,平王非常高兴,就开了金口“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感觉就是一个顺水人情,把岐山以西的地盘都给了秦人,同时封秦为诸侯。

犬戎杀幽王

犬戎人应该是沿着泾河河谷从北方来到了骊山脚下,并在骊宫将沉迷于女色的周幽王杀死。

不过此时的秦国虽然位列诸侯,但实力还是有限,周王室已经衰落,周王分封的各个诸侯国这时候开始了混战,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而秦襄公七年开始,一直到成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660年,110年的时间,秦国经历了八代君主,秦人所统治的关中地区仅仅到了北洛河一线,而关中周边地区并没有多少扩展。不过平王东迁以后,秦人“收周余民尽有之”,周余民对于农业生产非常在行,进入关中盆地的秦人开始对农业进行整合,恰逢又一个全球性温暖期的到来。占据了关中沃土的秦人农业因此得到了全面发展,国力也随之增强。此时的秦人不再是非子时代以宗族血亲为主的小聚落,还融入了大量的周余民以及在关中地区长期定居的戎族部落。一个多族群融合而成的秦国已经显露出雏形。

秦人东扩的过程中,先后收服了瓜州之戎、与犬戎合作的缯氏、西申国、散国、矢国、丰戎、荡社、允姓之戎、骊戎、大荔戎、彭戏氏、邽戎、冀戎等,于秦简公六年(公元前409)年,八百里秦川大多归秦人所有。不过一直到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魏人退出河西以后,秦人才将关中平原全部占有。

秦穆公时更是“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以致“遂霸西戎”。此时的秦国已称霸西方。而这时候的秦国更是融进了开地千里所伐的戎人部落。这些融进来的戎人也纷纷放弃了原有文化,改学秦文化。从考古上来看,寺洼文化在春秋时期消亡,应该就是秦人扩地所至。而秦人也逐渐开始重构族群的脉络。一个以颛顼高阳氏为始祖的体系出现了。

关中诸戎

华夏

周人以夏自居,称自己为“有夏”,随着周人东迁洛邑,河东诸国则纷纷自称“诸夏”。而占据关中的秦人也毫不例外自称为“夏”。按照《史记》记载,秦文公之时才开始记录历史,“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而秦人对先祖脉络的构建大概也是始于此时。

炎黄五帝体系成型于战国中后期,而周人的华夷之说是以姬姓周人以及古代圣王的后裔群体为华。就是称“诸夏”的这些国家。而秦人楚人这些事实上是蛮夷之人。所以秦人和楚人乃至越人都分别认了远祖,秦人和楚人将颛顼高阳氏认为先祖的年代应该就是战国中期以后,也就是五帝体系成型的时候。已经强大起来的秦人自然不会错过将自己划分进周人定义的“华夏”体系。用来区分自己和戎狄,从考古发现上秦文化的变化很清晰能够看到这点。从秦文化逐渐向周文化靠拢上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秦人想并入周人建立的“华夏”体系。而事实上东征西讨,对戎人大打出手的秦人这个族群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秦人并进来的诸多戎族也纷纷摇身一变成为了“秦人”,而秦人乃“高阳之苗裔”。所以秦人这个族群的构建过程实际上也是华夏这个族群的构建过程的缩影。秦、赵、楚、燕、齐这几个战国时期位于外围的大国,都不约而同地在扩边过程中将原有戎狄蛮族纳入自己的管辖,同时这些人也逐渐认可了“华夏”这个体系。而没有纳入华夏的那些族群在几个大国扩张的过程中,逐渐远离华夏的核心区,从西周时期诸戎的分布,到战国时期,秦赵燕修建长城以御戎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此时华夷的分界已经推到长城一线。形成了北到阴山西到陇山的中国北部边界的雏形。

战国后期华夷边界

春秋战国期间,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会盟以及朝聘往来等活动无疑对华夏这个族群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文化上逐渐融合,族群之间的往来通婚也毫无障碍。虽然周天子逐渐边缘化,但华夏族群的构建却成了各个诸侯国不约而同的行为。而炎黄五帝体系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作为影响力日渐强大的秦国来说,将颛顼帝推到五帝之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秦始皇后来又玩了把焚书坑儒,并入了颛顼的五帝就一下子成了后世五帝的模板。难怪后世之人曾说,“秦本在西戎汧、陇之西,秦仲始有车马、礼乐,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

在中国大地上的戎人或被纳入华夏或被驱赶到更偏远的地区以后,诸夏谋求统一的愿望在加剧,这也是炎黄五帝体系被完整创立的重要原因。随着秦国政治势力的扩张,秦文化也出现了扩张的趋势,不过秦人最后也没有将“华夏”这个族群建立起来。过于重视武力的秦人在横扫六合之后同样强行整合原有各个族群,导致六国后裔迅速反应,曾经不可一世的秦帝国二世而亡。而继秦制的汉王朝吸取了秦帝国的教训,汉以后,华夏这个族群成为了“汉”这个族群,这时候的汉族群既不是夏时候的夏人也不是商周人,而是融合了这片土地上所有族群的一个崭新的庞大族群,也是今天汉族人的主要来源。之后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类似的族群整合在不断地上演着。归根到底,秦人这个族群的建立到发展扩大是汉民族的建立发展的一个完整的缩影。从最早或许才几百人的秦非子族群到几百万人的秦国,秦人一步步将自己并入周人建立的诸夏圈,通过对周王朝的服从与讨好,秦人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直至周人东迁,气候变暖,秦人抓住了这个绝好的天时。重农务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力,终于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伟大使命。这或许是秦非子当年在秦邑放马时候不敢想象的吧。

结语:中华民族是由不同的族群在交流中逐渐形成的,秦这个族群就是如此,从最初位于周戎交界地带的一群人逐渐周化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秦文化,而位于陇山东西的戎人以及关中地区的戎人,在秦文化扩张的过程中也纷纷“秦”化,最后形成的秦人完全是由秦宗族、戎人、周人组成的。或许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跨越血缘族群的建立始于秦人。以统治地域来划分族群也是秦人所开创,而后蔓延到整个中国大地。对中国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居功至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