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头条脂肪瘤

面对脂肪瘤,老中医说:不过是“潮湿木头上的蘑菇”而已。看似一劳永逸的手术,实则是将患者“画地为牢”!
 
又说到了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脂肪瘤”。
 
关于这个人体皮里膜外,大小不一,不疼不痒、摸上去软软的“肉疙瘩”。中医里面叫“痰核”,在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的《丹溪心法》里讲,“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做脓,痰柱也。”
 
由此可见,这东西自古以来就有,而且跟痰湿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现在我们大部分的做法就是去医院切除,或等它长大一点再去切除。
 
究其根源,既然是痰湿,那么真正的解决之道是不是先找到痰湿的来源,并分析为何造成痰湿,对不对?
 
之前,馆里来了一个脂肪瘤的患者。她是在一次试衣服的时候,让别人帮她拉拉链,恰好这个帮忙的人家里之前有人也是这样的情况,关于这个疙瘩详细说了之后,便让她趁着疙瘩小,去医院看看做个手术就好了。
 
于是她去了医院,切除了。原本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
 
但是没过几年,不仅同样的地方又长出来几个疙瘩,而且她的大腿上也有了衍生。他男人说,没有来由的疙瘩,切来切去也不是个好办法,不如找中医瞧瞧。
 
后来经过上述的了解之后,刻诊,舌苔白腻,脉沉滑。二便正常。
 
拟方:白术、姜半夏、鸡内金。
 
告诉他用法之后,患者用药20剂,复诊疙瘩已经明显缩小,大的变小,小的更小,逐渐消散,她自己也大受鼓舞,继续用药。
这一用药,三个月,全身包块基本消失,仅仅能摸到一两个米粒大小的疙瘩。
 
这就是医案的简单经过了。
 
通常来说呢,关于这个包块的治疗既要化瘀,又要化痰,但是脂肪瘤就是换弹,它里面基本是没有瘀血的,那根据患者的脉象来看,属于痰湿郁滞所致。
 
不难理解,这就是像是江南水乡的交通,原本四通八达,轻盈流畅,身体里的气从此经过,津液也要从此经过,但突然有一天交通出现了堵塞,结果津液变痰浊,再加上患者本身的环境就是痰湿比较重的,气滞裹挟着痰湿,越堵越大,越堵越大,最后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凸起。
 
很多人发现之后就选择手术切除,这看上去是个一劳永逸的办法,一刀切嘛。但是过不了多久,发现这东西又重新长了出来。那对这个患者来说,就好比是一块潮湿的木头上面长了蘑菇,她选择把蘑菇摘掉,上面摘了,下面又长,左边摘了,右边长,为什么?
 
因为适合蘑菇生长的环境并没有改变,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模板拿到太阳底下去晒。
 
明白了这个道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有了。
 
一方面肯定要把已经生成的痰核化开,另一方面就是要尽快地补脾,益气,脾为生痰之源,痰湿的本质就是脾虚,那么只有把脾胃补起来,才能彻底改变这个痰湿体质,气行了津液也就有动力了。
 
咱们看方子,配伍其实也很巧妙,鸡内金消积、姜半夏燥湿化痰,白术健脾。而白术和鸡内金,一个助脾气往上升,一个助胃气往下降,就像自行车一样,左边踩下去,右边踏上来,一升一降,轮子就转起来了,好的东西补进去之后,气血津液一气周流,何患之有呢?
 
这张方子也是出自晚清名医张锡纯之手,我只是抛砖引玉给大家,用张锡纯先生自己的话来讲:“此方不但治痰甚效,凡廉于饮食者,服之莫不饮食增多,且久服之,便可消融积聚。”
 
你别看方子虽小,但是立意分明。当然了,既然是由于体内环境而致的,这个过程,是个慢功夫。就像是你建房子重新换环境一样,还需要慢慢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