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复花(历代本草汇言)

旋复花

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均系野生。主产于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内蒙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路旁、湿润草地、河岸和田埂上。喜温暖湿润气候,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辛、咸,性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功效行水消痰、降气止呕。临床用名有旋覆花、蜜炙旋覆花。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旋复花,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戴椹,生平泽,五月采花,日干,二十日成。

案《说文》云:(上艹下复),盗庚也。

《尔雅》云:盗庚:郭璞云:旋复似菊。

《名医别录》:味甘,微温,冷利,有小毒。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蔑,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

《药性论》:使,味甘,无毒。主肋胁气下寒热,水肿。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

食。

《日华子本草》:无毒,明目,治头风,通血脉。叶止金疮血。

《开宝本草》:味咸、甘,微温,冷利,有小毒。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

《本草图经》: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七物旋覆代赭汤;杂治妇人,有三物旋覆花汤。胡洽居士治痰饮在两胁胀满,有旋覆花丸,用之尤多。成无己言:硬则气坚,旋覆之咸,以软痞坚也。

《本草衍义》:叶如大菊,又如艾蒿。八九月有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黄绿,繁茂,圆而覆下,亦一异也。其香过于菊,行痰水,去头目风。其味甘苦辛,亦走散之药也。其旋花四月五月有花,别一种,非此花也,第八卷已具。

《汤液本草》:气温,味咸甘,冷利,有小毒。

《本草》云:主补中下气,消坚软痞,消胸中痰结,唾如胶漆。脐下膀胱留饮。利大肠,通血脉。发汗吐下后,心下痞,噫气不除者,宜此。

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陷,旋复代赭汤。胡洽治痰饮,两胁胀满,旋复花丸,用之尤佳。

《滇南本草》:旋覆花

味苦、咸,性微温,有小毒。祛头目诸风寒邪,止太阳、阳明头疼,行阳明之经络。乳汁不通、乳岩、乳痈红肿疼痛。暴赤火眼、目疾疼痛、祛风明目、隐涩羞明怕日。伤风、寒热咳嗽,老痰如胶。走经络,止面寒腹疼,利小便单腹胀。治风火牙根肿痛。

(附方)治头风疼。

旋覆花(一钱)白菊(一钱)川芎(一钱)细辛(一钱)黄芩(一钱)羌活(一钱)引用生姜一片水煎服。

(又方)治乳岩、乳痈、吹乳肿疼。

旋覆花(一钱)蒲公英(一钱)甘草节(八分)白芷(一钱)青皮(一钱)水酒为引,水煎。

(又方)治暴赤火眼。

旋覆花(一钱)枳壳(一钱)白菊(三钱)黄连(一钱)白蒺藜(三钱)不用引,水煎服之。

(又方)治伤风、热咳嗽。

旋覆花杏仁陈皮知母前胡荆芥穗引用灯心草,水煎服。

(又方)治面寒疼。

旋覆花根水牛肉水酒为引,煎服。

(又方)治单腹胀。

旋覆花鲤鱼将鱼肠去净,药入鱼内,煎服。小便利,肿胀即消。

(又方)治风火牙疼。

二、三月采旋覆花为末,搽牙根上。良久,去其痰涎,疼立止。

《本草衍义补遗》:甘,微冷,刺有小毒。主结气胁下满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一名金沸草也。《衍义》云:行痰水,去头目风。亦走散之药,病人涉虚者不宜多服,利大肠,戒之!《本草发挥》:成聊摄云: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覆之咸,以软痞硬。

《本草蒙筌》:旋覆花

味咸、甘,气温。无毒。一云冷利。有小毒。丛生深谷中,又名金沸草。颜色深黄如菊,人又呼金钱花。七月采收,曝干入药。治头风明目,逐水湿通便。去心满噫气痞坚,兼除。倘病者稍涉虚羸,防损气不宜多服。

叶理金疮止血。

根主风湿续筋。

《本草纲目》:旋覆乃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药也。所治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气,通血脉尔。李卫公言:嗅其花能损目。

《药鉴》:味苦甘微辛,阴也,降也,乃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药。开结气,降痰涎,通水道,消肿满。凡气壅湿热者宜之。但其性在走散,故凡见大肠不实及气虚阳衰之人,皆所忌用。

旋者周旋,旌旗之指麾;覆者伏兵,奉旌旗之指麾者也。故主气无师帅,则搏结不行,致形层之肋,满闭从阖矣。若惊惶悸动,即君主位次,有失奠安,并可定神藏往来之寒热,与主决渎水液之向道,设非补中气司命,安能使诸气下伏从令乎?顾气味咸温,亦可为营血之师帅,咸能走血,温行经隧故也。

《药性解》:旋覆花,味咸甘,性温有小毒,入肺、肝、大肠、膀胱四经。主结气风气、胁下满、膈上痰如胶漆,利大肠,逐水湿。

按:旋覆花专理风气水湿,而肝主风,肺主气,膀胱、大肠主水湿,故均入之。丹溪曰走散之药,病人涉虚者不宜多服。

《本草经疏》:旋覆花,《别录》、甄权、日华子、寇宗,皆无毒。宗又加苦辛,而曰冷利。其禀冬之气而生者乎,故其味首系之以咸,润下作咸,咸能软坚。《别录》加甘,甘能缓中,微温,温能通行,故主结气胁下满。心脾伏饮则病惊悸,饮消则复常矣。除水去五脏间寒热,及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肌,目中眵,利大肠者,皆软坚、冷利、润下、消痰饮、除水之功也。其曰补中下气者,以甘能缓中,咸能润下故也。通血脉,益色泽者,盖指饮消则脾健,健则能运行,脾裹血又统血故也。

简误:丹溪谓为走散之药,病人涉虚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肠虚寒人禁用。

《本草乘雅半偈》:旋复花(本经下品)

【气味】咸温,有小毒。

【主治】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核】曰∶所在有之,生平泽川谷,及下湿地。二月生苗,长一二尺,茎柔细,似红兰而无刺。叶如大菊,及水、蒿艾辈。花亦如菊,六月开黄金色,香亦胜菊,故别名夏菊、盗庚、滴滴金、金钱花也。根细而白,极易繁衍。修事,去蕊并壳皮,及蒂子,蒸之,从巳至午,熬干用。

【】曰∶旋者周旋,旌旗之指麾;覆者伏兵,奉旌旗之指麾者也。故主气无师帅,则搏结不行,致形层之胁,满闭从阖矣。若惊惶悸动,即君主位次,有失奠安,并可定神脏往来之寒热,与主决渎水液之向道,设非补中气司命,安能使诸气下伏从令乎?顾气味咸温,亦可为营血之师帅,咸能走血,温行经隧故也。

《本草易读》:旋覆花

去蕊并壳皮及蒂子,蒸之。入汤绢包用。即金沸草,俗名野烟花。

甘,寒,微温,无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下气行水,消痰软坚。解大腹之肿,去头面之风。除噫气而止呕逆,利大肠而通血脉。

所在水泽边有之。叶似柳,茎凹。六月开花如菊,而小如铜钱,深黄色。

中风壅滞,蜜丸服。(验方第一。)

金沸草汤沸草(二两)葱白(十四枚)新绛(少许)

治妇人半产漏下。(诸方第一。)

旋覆代赭汤旋覆(三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参(二两)姜枣治心下之痞硬,噫气不除。(第二。)

《本草崇原》:气味咸温,有小毒。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旋覆花《本经》名金沸草,《尔雅》名盗庚,近道皆有,多生水边及下湿地。二月以后生苗,长一二尺,茎柔细,叶似柳,六月至七八月开花,状如金钱菊,浅黄色,中心细白茸作丛,花圆而覆下,故名旋覆。相传叶上露水滴地即生,故繁茂。)
花名旋覆者,花圆而覆下也。草名金沸者,得水露之精,清肺金之热沸也。又名盗庚者,开黄花白茸,于长夏金伏之时,盗窃庚金之气也。气味咸温,有小毒。盖禀太阳之气化,夫太阳之气,从胸胁以出入,故主治胸中结气,胁下胀满,太阳不能合心主之神气以外出,则惊。寒水之气动于中,则悸。旋覆花能旋转于外而覆冒于下,故治惊悸。太阳为诸阳主气,气化则水行,故除水。五脏如五运之在地,天气旋覆于地中,则五脏之寒热自去矣。去五脏间寒热,故能补中。治结气、胁满、惊悸、除水,故能下气也。

《本草新编》:旋覆花,味酸、甘,气温,无毒。一云:冷利,有小毒。误也。入心、肝、大小肠。治头风,明目,逐水通便,去心满、噫气、痞坚,消胸结痰涎,定惊怪,止寒热。此物不旋转乾刊之象,凡气逆者,可使之重安,但止可一用,而不可再用。至虚弱之人,尤不宜轻用也。

或问旋覆花治气逆甚神,为伤寒要药,但不识可于伤寒之外,而亦治之乎?夫气逆之症,不止伤寒,旋覆花之治气,尤于伤寒之外见奇。但伤寒气逆,不必加入人参,而杂症门中之气逆,非人参不能奏功,必须共用耳。或问旋覆花不可独用见奇功,有之乎?旋覆花固不可独用也,得代赭石,则能收旋转之功。凡逆气而不能旋转者,必须用之,下喉而气即转矣。二者不止能转气,而且能安气,亦必须人参尤奇。

或问旋覆花谓是走散之药,然乎?夫旋覆善转气,非走气也,故气逆者,得之而顺。岂气顺者,反用之而散乎。

《本草备要》:一名金沸草。泻下气消痰。

咸能软坚,苦辛能下气行水,温能通血脉。入肺、大肠经。消痰结坚痞,唾如胶漆,噫气不除,噫,于介切,俗作嗳,胸中气不畅,故嗳以通之,属不足。亦有挟痰、挟火者,属有余。仲景治汗吐下后,痞硬噫气,有代赭旋覆汤。大肠水肿。去头目风。然走散之药,冷利、大肠虚者慎用。根能续筋。筋断者,捣汁滴伤处,滓敷其上,半月不开,筋自续矣。

《本经逢原》:旋覆花升而能降,肺与大肠药也。其功在于开结下气,行水消痰,治惊悸,祛痞坚,除寒热,散风湿,开胃气,止呕逆,除噫气,故肺中伏饮寒嗽宜之。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旋覆代赭石汤。《金匮》半产漏下,有旋覆花汤。胡洽治痰饮在两胁胀满,有旋覆花汤,皆取其能下气也。但性专温散,故阴虚劳嗽,风热燥咳,不可误用,用之嗽必愈甚。《本经》言补中下气者,甘能缓中,咸能润下,痰气下而中气安,胁下满结,寒热惊悸,水气皆除矣。

《本草经解》:旋覆花气温,秉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咸有小毒,得地北方阴惨之水味,入足少阴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温能散结,咸能软坚,故治结气,胁下满也。水气乘心则惊悸,咸温下水,所以并主惊悸也。

去五脏间寒热者,五脏藏阴者也,痰蓄五脏,则脏阴不藏而寒热矣,咸温可以除痰,所以去寒热也。补中者,中为脾胃,水行痰消,则中宫脾胃受补也。下气者,咸能润下也。因有小毒,所以服之必烦也。

《本草从新》:旋复花,一名金沸草。泻、下气消痰。

苦辛。能下气行水。咸能软坚。微温。能通血脉。入肺、大肠经。消痰结坚痞。唾如胶漆。噫气不除。(噫、于介切、俗作嗳、胸中气不畅、故嗳以通之、属不足、亦有挟痰挟火者、属有余、仲景治汗吐下后、痞硬噫气者、有代赭旋复汤。)大腹水肿。风气湿痹。走散之药。冷利大肠。虚人禁之。根治风湿。叶治疔疮肿毒。傅金疮。(止血。)类金钱菊。去皮蒂蕊壳。蒸用。入煎剂。须用绢包好。(有细毛、恐射肺令人嗽。)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咸,温。主结气肋下满,惊悸,除中上二焦结闭之疾。除水,咸能润下。去五脏间寒热,五脏留结不通所生之寒热。补中下气。开气下达,皆咸降之功。

此以味为治,凡草木之味,咸者绝少。咸皆治下,咸而能治上焦者尤少。惟此味咸而治上,为中上二焦之药。咸能软坚,故凡上中二焦凝滞坚结之疾,皆能除之。

凡体轻气芳之药,往往能消寒热,盖寒热之疾无不因郁遏而成。《内经》云:火郁则发之。轻芬之体能发散,故寒热除也。

《得配本草》:苦、辛,温。入手太阴、阳明经气分。降心脾伏饮,去五脏寒热,除胁下气满,破膈痰如漆,止呕逆,平惊悸。痰水去也。

配地葱、新绛,治半产漏下;配赭石、半夏,治噫气痞硬。气虚,大肠冷利,阴虚燥咳,三者禁用。

《本草求真》:旋覆花专入肺、大肠。即《本经》所名金沸草者是也。其性虽兼辛温,凡阴虚痨嗽,风热燥咳,不可误用,用之其嗽必甚。究之味苦而咸,性主下降,凡心脾伏饮,胁下胀满,胸上痰结,唾如胶漆,风气湿痹,皮间死肉,服之即能效。更能续筋敷伤。筋断,捣汁滴伤处,以滓敷上,半月即愈。时珍曰:凡藤蔓之属,象人之筋,所以多治筋病,旋覆花藤细如筋,可啖,故能续筋敷伤。是以仲景之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旋覆代赭石汤。噫气即嗳气也。《经》曰:五气所病,心为噫。又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噫气多属胃气虚弱,三焦失职,清无所归,浊无所降。然亦有痰、有火、有食。仲景立此方以治伤寒汗下后胃虚,内用人参、甘草以扶正;姜、枣以和中;旋覆花旋转阴中阻格之阳升而上达;赭石使恋阳留滞之阴降而下行。然后参、甘、大枣,可收补虚之功;生姜、半夏,可奏开痞之效。并《金匮》半产漏下,有旋覆花汤;胡洽治痰饮在两胁胀满,有旋覆花汤,皆取苦能下气故耳。惟其性专主下,故书皆载病衰弱,大肠虚寒者切忌,以其不禁再下故也。

《神农本草经读》:旋覆花气温,秉风气而主散;味咸得水味,润下而软坚,味胜于气,故以味为主。唯其软坚,故结气胁下满等症,皆能已之。唯其润下,故停水惊悸,及五脏郁滞而生寒热等症,皆能已之。藉咸降之功,上者下之,水气行,痰气消,而中气自然受补矣。

《本经疏证》:凡花梢露,本从根出而贴于上,以敌日暴,比之水从肾而布于五脏为五液者何异?其还滴得土而别生根,比之五液下注,而或渗于膀胱,或行于收气,或入于营气者何异?况黄通于脾,咸先入肾,恰合水随低洼而归壑,气由三焦而下行之义。以是则称之曰:补中下气,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讵不可也?第补中之物,必味甘性平,旋覆花则咸,咸者水之去而不返者也。故其为用,惟堪俾从小便出,所谓补中,不过为其必归于土,任土之宣布输送,不若甘遂葶苈辈一往无前,有伤中气而已。两肋者,阴阳之道路,升降之要枢,水不归土,而结滞于气道,则为鳖为悸,主结气及协下满惊即下气除水之功也。然则仲景以之治在上之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在下之半产漏下,何也?盖水能从下行,则气道可畅,而参甘大枣,得以施其补中之力,气能下返,则血源遂裕,而忽与新绛,得以逞其通络之功,络通则血泽,气顺则痞除,原无甚深妙义也。

《本草便读》:旋覆花

咸以软坚。蠲饮化痰都有效。苦能下达。通肠导水悉皆能。具宣行肺胃之功。噫气不除。赖其辛散。有斡旋胸中之力。肝邪痹着。借以温通。(旋覆花一名金沸草。六月开细黄花。其香如菊。中有白毛。宜绢包用。咸温辛苦之性。能利大肠。软坚痰。散结气。搜肝泻肺。由胃及肠。旋覆之功。皆在咸润而已。旋覆花本为肺药。以其散结气。软坚痰。金令下行。而能及肝与肠也。)

《本草撮要》:【旋复花】

内容:味咸甘温。入手太阴阳明经。功专散结气。得代赭石、半夏治噫气。得葱、新绛治半产漏下。大肠虚者慎用。根能续筋。筋断者捣汁滴伤处。滓敷其下。半月不开。筋自续。又名金沸草。

《本草分经》:辛、苦、咸,微温。入肺、大肠。下气行水,软坚,消痰痞,通血脉,除噫气。绢包煎。

《本草择要纲目》:旋复花

【气味】咸温有小毒。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其功只在行水下气通血脉而已。若病患涉虚者。此则走散太甚。不宜用之。恐冷利大肠也。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七物旋复代赭汤。治妇人有三物旋复汤。治痰饮在两胁胀满。有旋复花丸。皆通泄之义也。用者详审之。

《本草经解》:味咸,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行凝涩而断血漏,涤瘀浊而下气逆。
《金匮》旋覆花汤,旋覆花三两,葱白十四茎,新绛少许,煎,顿服。治妇人半产漏下。以肝脾阳虚,胎元失养,是以半产。血瘀不升,是以漏下。旋覆行血脉之瘀,葱白通经气之滞,新绛止崩而除漏也。
《伤寒》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三两,半夏半升,代赭石一两,人参二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治伤寒,汗吐下后,表证已解,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以土虚胃逆,碍甲木下行之路,胃口痞塞,浊气不降。参、甘、大枣,补其中脘,半夏,姜、赭,降其逆气,旋覆花行其瘀浊也。

旋覆花通血脉而行瘀涩,能除漏滴,清气道而下痰饮,善止哕噫。其诸主治,逐痰饮,止呕逆,消满结,软痞硬,通血脉,消水肿。

《饮片新参》:

形色:外黄内白,瓣如丝,有毛。

性味:咸温苦平。

功能:化痰癖,治咳嗽,除噫气。

分量:一钱至二钱。

用法:包用。

禁忌:燥热咳呛者忌用。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平泽谷川。五月采花,日干,二十日成。
出近道下湿地,似菊花而大。又别有旋葍根,乃出河南来,北国亦有,形似川芎䓖,唯合旋葍膏用之,余无正所入也,非此旋覆花根也。

《中药大辞典》
为菊科植物旋复花、线叶旋复花或大花旋复花等的头状花序。夏、秋采摘即将开放的花序,晒干。
旋复花: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或水旁湿地。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等地。
线叶旋复花:生长于山坡、路旁或田边。分布东北、华北、华东等地。
大花旋复花:生长于溪沟旁或山野间。分布东北、华北及新疆、青海等地。

【炮制】

《雷公炮灸论》
雷公云:凡采得后,去裹花蕊壳皮并蒂子,取花蕊蒸,从巳至午,晒干用。

《中药大辞典》
旋复花:拣净杂质,除去梗叶,筛去泥土。
蜜炙旋复花:取净旋复花,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焖,用文火炒至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凉透。(每旋复花100斤,用炼熟蜂蜜25斤)

【现代药理研究】

1.旋覆花有镇咳、平喘作用,其有效成分为旋覆花黄酮。

2.旋覆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旋覆花中槲皮素磷酸酯钾(PQP)20mg/kg静脉注射,能增加猫的冠脉流量,对血压、心率及心肌耗氧量均无显著的影响。小鼠ipPQP200mg/kg,能显著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

3.旋覆花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花中的绿原酸和咖啡酸口服,可增加人胃中盐酸的分泌量。绿原酸还能显著增加大鼠、小鼠小肠的蠕动,提高平滑肌张力;还能增进大鼠的胆汁分泌。以旋覆花为主药的顺导冲剂灌胃能抑制大鼠胃溃疡的形成,减少胃液和胃酸的分泌,降低胃液酸度,有较好的抗溃疡作用。

4.旋覆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

5.旋覆花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绿原酸和咖啡酸对多种球菌和杆菌有抑制作用。

6.旋覆花有杀虫作用,旋覆花内酯对阴道滴虫和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均有强大的杀灭作用。

7.旋覆花有肾上腺素协同作用。

8.旋覆花有保肝作用。

9.旋覆花有抗炎作用。

(整理编辑、审核校对/小k)

(0)

相关推荐

  • 中药古今研究:肉苁蓉

    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癥瘕.久服轻身." <药性论>:"益髓 ...

  • 花中独降 中药之旋覆花

    旋覆花开洵足珍,别名金沸草称神. 蕊繁最喜生家圃,根细空教产水滨. 咸可软坚痰不老,温能散结气俱匀. 须防损目休多嗅,自古先贤训欲遵. -清·赵瑾叔<本草诗>  商品旋覆花主要来源有二:一 ...

  • 60、细说本草旋复花:开结降痰,通水道,消肿满,去五藏寒热

    60、细说本草旋复花:开结降痰,通水道,消肿满,去五藏寒热

  • 芒硝(历代本草汇言)

    芒硝 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芒硝多生于海边碱土地区.矿泉.盐场附近及潮湿的山洞中.将 ...

  • 紫草(历代本草汇言)

    (紫丹.茈萸.鸦衔草.地血.紫芙)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和新疆紫草的根.主产于辽宁.湖南.湖北.新疆等地.原植物生于草地.草甸.向阳山坡.灌丛或林缘.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临 ...

  • 丹皮(历代本草汇言)

    牡丹皮 牡丹皮(丹皮.牡丹.鹿韭.鼠姑)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多系栽培.主产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旱.怕涝.怕高温.忌强光.以土 ...

  • 生地黄(历代本草汇言)

    生地 生地黄(生地.地髓.芑.苄)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怀庆地黄或地黄的根.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东北等地.原植物 多为栽培,或野生于山坡及路旁荒地.喜温暖气候,较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 ...

  • 白鲜皮(历代本草汇言)

    白鲜皮(白藓皮.白藓.白羊鲜,白膻.地羊鲜.金雀儿椒) 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及灌丛中.味苦,性寒.归脾.胃经.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临床用名 ...

  • 芦根 (历代本草汇言)

    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我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喜温暖湿润气候, 耐寒,以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最宜生长.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生 津 ...

  • 山慈菇(历代本草汇言)

    山慈菇(金灯.鬼灯檠.无义草.朱姑.鹿蹄草.山慈菰) 山慈姑为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的假球茎.前者主产于黄河流域及西南.华南等地:后者主产于西南地区.味辛.性寒,有小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 ...

  • 熊胆(历代本草汇言)

    熊胆 熊胆为熊科动物棕熊和黑熊的干燥胆汁.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陕西.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后者主产于华北及东北地区.味苦,性寒.归肝.胆.心经.功效清热解毒.止痉.明目.临床用名熊胆. ...

  • 漏芦(历代本草汇言)

    漏芦 漏芦(野兰) 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后者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味苦,性寒.归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下乳汁.临床用名漏芦. 漏芦:烂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