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风华(散文)
整理相册时,无意间翻到一组旧照,是2013年初春拍摄的运河边三里桥,这座古老的单孔桥轻盈地飞跨河水两端,半圆拱桥与倒影合成一个圆满的形状,在嫩柳新枝的映衬下,别有一种无声的俏丽。轻柔的河水泛着又一个春天的微光,河岸边一大片灿若烟霞的梅林,正花开如海。
突然就想再去运河边走走,虽然我知道那里的梅林一带已于2014年动工改建,如今是一座基督教堂。三里桥也于今年开始重修,但是运河还在汩汩流淌,那是江南的生命河流,江南文明的承载。
江南运河流经这座城,是在最东面,我住在城西,一直生活在运河的臂弯里,它与时光一起流淌,是渗入生活的亲切存在,却又隔着地理距离。趁着周末,我又一次来到运河边,仔细阅读它,感受它流经古今的气韵与风华。
远远望见高大的尖顶教堂,静静伫立在古老运河畔,有着中西文化并存的既视感,河水汤汤,白亮亮地像是从远古而来,奔赴一个江南之约。河中行走着的货船不疾不徐,两岸树木房屋安安静静,一切的节奏都是和顺温婉中有着水一般连绵的韧性,一如江南人的性格。
三里桥四周已经被围起来了,围栏里一堆石头,据说拆下来的古砖石都编了号,修建时再按序码建回去,修旧如旧还原它历经岁月的基本风貌。它的新生里,将是过去与现在交织的历史重编,继续与运河为伴,做江南文明的标点。
初秋的水云天里,运河温柔地顺着河道向南而行,也蜿蜒出“九里石塘”。江南运河的纤道也叫“塘路”,是人工修筑的河堤,与古运河相依而行,这一带绵延九里,故称“九里石塘”。当然,现存已不足九里,但也蔚为壮观,从远处望去,犹如长虹卧波,是大运河苏州段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堤岸。看那古纤道从容地顺着河流迤逦在桥与桥之间,古来多少足印经过它们,多少故事在上面层层叠叠,似乎可以想见纤夫群像的动感画面,劳工号子在水岸上空有节奏地回响,穿越时空飘散,化作了现代一首情意绵绵的《纤夫的爱》。水岸边,步履中,摇荡起伏的情感,烟火的亲,俗世的暖。
这一段古纤道,与水流一路南行,要经过好几座小桥,观澜桥,仙槎桥,挹波桥,听起来都是很有故事的名字。其中一个小码头有座泰娘桥,宋末词人蒋捷那首著名的《一剪梅·舟过吴江》里:“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舟行过处,可就是这处所在?古纤道行至北七星桥,甩出一个优美的弧线,款款到达南七星桥,从直路到S形角度,或许也是跟修建现代高速公路是一个原理吧,既美观又避免了行者在单调单一中产生疲倦感,祖先的审美和智慧也是珍贵遗产啊。
江南水网皆通,四通八达,像是这片热土的血脉,网织出独特的文化积淀。古来以河代路,曾经“扁舟来往水云乡”,曾经“运河水满万艘通”,现如今虽然陆上交通也发达了,但江南运河依然是活的,依然承载着过往的各色运输船只,也传承着自古到今的水文化,船过流水静,波澄两岸平,是古今风情并存的活的文物。
去年夏天我也来过这段塘路,坐看各种货船载着不同物什,像装着不同的人生故事。今日来,大大小小的船只依旧繁忙穿梭,低云在远水上空,船行渐远,像走到了天上去。不同的是,堤岸边有了几处人工变化,正在修建的古纤道公园,突出了“中国大运河遗产点”的水韵风情,竖起了“江南水上长城”的美术字牌,修亭铺道筑雕塑,为转化成旅游资源做各种设施准备。
大运河的江南河段古已有之,到隋炀帝时期又重新疏凿和拓宽,在历史进程的各个阶段不断变化着。现在对古桥的修复、对运河周边的资源重整,也像不断注入新的活水,使古物不断有新的活力,与运河儿女生息共存。
这段以水为系的流动风华,惊艳过岁月,也将带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随着运河水,交给未来又一段江南文明史,继续着它的风华旖旎。
202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