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漫谈

在先秦典籍中,受责难最多的,恐怕要数《国语》了。唐代柳宗元写《非国语》,一写就是六十七篇,清人崔述在他的《洙泗考信录余录》里,给《国语》下了个“荒唐诬妄,自相矛盾”、“文词支蔓,冗弱无骨”的考语,更是从史和文两个方面,把《国语》一笔抹倒。综观古今学者的种种责难,有许多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确实看到了《国语》的缺陷;而有的则失之偏颇,失之公允。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国语》呢?这还得从它的材料来源和成书过程说起。

原来,春秋时代有两种史官,一是太史,执简册以记事;一是瞽矇(gǔ méng),凭口传以记言。徐中舒先生认为,这是原始社会刻契和传说的发展,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历史。《国语·楚语》所说“史不失书,矇不失诵”,就是说的这种制度。太史所书叫做“春秋”,瞽矇所诵叫做“语”。“春秋”、“语”都是教育贵族子弟的教材。到了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公室衰微,史官流散,私学兴起,文字史记和口头史记同时外传,并师承授受,开始是记录下来,然后再经整理编排,加工润色,写定成书,源于太史简册而成书的是《左传》,源于瞽矇口诵而成书的便是《国语》,而太史记事,瞽矇记言,这正是《左传》事多于言,《国语》言多于事的原因。

《国语》的具体成书年代已不能确考。书中有涉及到楚攻越,杀越王无疆能的事,说明其中一些篇章当成于公元前335年之后①;又据《晋书·束晳传》,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从魏襄王墓中掘出一批竹书,内有《国语》三篇,而同时出土的《竹书纪年》终记于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并称魏襄王为“今王”,可知《国语》的某些篇章成书于此前。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判定,《国语》全书的成书年代大约即在这个时期。既然如此,司马迁所持“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说法便靠不住了,因为,如果这个“左丘”就是指《论语·公冶长》里的那位左丘明,这位生活于春秋晚期的左丘先生,是绝对不可能再活一百多年,到公元前335年以后去写《国语》的。我们认为,说《国语》是汇编之书,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但最后经人编排整理而成书,是比较接近事实的。

①楚攻越杀越王无疆的年代说法很多,今从翦伯赞、齐思和编《中外历史年表》。

《国语》一书的得失,正和上述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我们从史料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国语》的得失。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此书取材零散,遗缺错谬颇多。春秋封国林立,而书中只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又多寡详略悬殊。远不如《左传》完整、系统、可靠。这正和《国语》源于矇史有关,一般说来,口头传说是不如文字记载可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国语》毫无史料价值。白寿彝先生曾作过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统计,《国语》共有196个条目①,与《左传》所载主题相同的有104条,这些内容,《左传》有,《国语》也有,怎能说《左传》所载是信史,《国语》所载就成了诬妄之言了呢?而且,相同之中又有不同,那就是一个偏重记事,一个偏重记言,言事相参,不是正可互证、互补么?

①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国语》是233个条目,分法有些不同。

另有94条是《左传》所无的。《左传》所无,也不一定就是诬妄,其中大多还是信史,正好补《左传》之缺。这可以从三方面来看。第一,从记事年代看,《左传》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1年),而《国语》始于西周穆王(约公元前967年),早出246年,这二百多年的历史,《左传》并非完全不曾涉及,但《国语》所载的一些史实就比《左传》多而详,所以研究这一段历史的人,是常常征引《国语》的。第二,《左传》虽长于记事,特别长于记叙战争,但“国之大事惟祀与戎”,而《左传》反映“祀”的内容就不多,《国语》却有不少有关祭祀的记载,虽然由此引起柳宗元等人对它的天命鬼神之类迷信思想的批判,但从保留史料的角度来看,它还是有价值的,因为祭祀在当时既是国之大事,要想研究那个时代的这一重大历史现象,有关祭祀的材料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第三,《左传》对非华夏地区的历史记载很少,连春秋末年称霸一时的吴、越两国的史事也多付阙如,《国语》中的《吴语》、《越语》却有比较丰富的材料。其他有关经济、制度、风俗等方面的一些材料,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所有这些,正可补充《左传》的缺失。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写《史记》便参考了《国语》。把《史记》与《国语》对照一下便不难发现,《十二诸侯年表》和某些《世家》里的许多史料;都是采自《国语》的。看来,《国语》并非满纸荒唐言。还是高嵣在《国语钞序》中的评价比较公允,他说:“左氏所有者,可互相发明;所无者,可补所未备。实足以翼传而行。”古人把《左传》称作《春秋内传》,称《国语》为《春秋外传》是不无道理的。

其次,我们从史学思想的角度看看《国语》的得失。同古代许多史籍相似,《国语》也反映了天命论、英雄史观的落后思想,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认为失掉民心会丧失政权(这在厉王止谤,宣王料民等篇章中有所反映),但并没有跳出天命的圈子。由于它对人民的伟大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它很少记录人民的言行,如果说它偏于记言,也多是“君臣之言”。

曾有人批评《国语》的内容杂乱,毫无章法,其实,它是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的,这就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全书所载内容,都围绕一个主题:兴和衰,而且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记录编纂,能有意识地去探讨兴衰治乱的原因。如它记载了周王室的衰微,作者认为,穆王伐犬戎的恶果是“自是荒服者不至”;而西周“及幽王乃废灭”的重要原因是宣王料民失去了人心。所记其他各国霸业的兴衰,国政的成败,也无不着眼于探索兴衰治乱的原因,读者从吴、越二国的对比中,不难总结出夫差拒谏而亡、勾践纳谏而兴的经验教训。但作者并非仅靠客观的记叙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总结,而是通过篇末作者自己的话,表明了作者的看法,这更可以证实作者确实有比较明确的编纂目的。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国语》的编纂者没有也不可能对历史现象的原因作出深刻的解释。但比起寓褒贬于字里行间的“春秋书法”,比仅为使“乱臣贼子惧”的修史目的,无疑是史学思想上的一个进步。它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人们思想日趋深化的反映,也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杰出思想的历史源头之一。

我们再从历史编纂学角度考察一下《国语》的得失。《国语》材料零散,选择不严,编排也有不尽得当之处,但它在史著体例上的贡献却是突出的,它首创了国别史这种体例。《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大部分,《晋语》最多,共九卷,《齐语》、《郑语》、《吴语》最少,仅一卷。分国所系的材料,则以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唐代史学家刘知几首创“六家二体”①之说,称《国语》为“国语家”,可见其重视。不足之处是《国语》以记言为主,在内容上不足以反映一国历史,在编纂上也显得单调,不够完整。但《国语》首创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战国策》便是分国编排的,《三国志》、《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虽是纪传体,但也是分国编写的,《史记》的《世家》,《晋书》的《载记》,明显受到国别史这种体例的启发,都可以看出《国语》的巨大影响。

①“六家”是《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史记》家、《汉书》家,“二体”是编年体、纪传体。

至于《国语》的文学价值,应当承认,它既没有《左传》所具有的平实严谨,言简意赅,逶曲叙事的突出优点;也没有《战国策》那种纵横捭阖,妙趣横生,设喻言理的高明技巧;在刻画人物上,更不能和《史记》相提并论。但它仍然不乏生动的篇章。又如“师轻而骄,轻则寡谋,骄则无礼,无礼则脱。寡谋自陷,入险而脱,能无败乎”这样逻辑严密的推理、判断;“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百姓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缉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这样用词准确的排比,并非仅见。《国语》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综上所述,我们说《国语》是一部虽有不少缺陷但仍有较高价值的一部古籍。

历代为《国语》作注的人很多;三国时吴国韦昭的注本《国语解》是比较完善的注本。它保存了汉和三国几位注家所作注文的片断。通行刻本是宋代的明道本和公序补音本。1978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国语》,则是我们最易找到的本子。(尹衡)

(0)

相关推荐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四十二)

    42 骗不死人(四十二) 作者:三江有月 实际上,前面提到的那个让大学问家刘歆声名俱丧的谶言也就是著名的<赤伏符>有两个版本,通用版本也就是西门君惠拿出来鼓动王涉等人谋反的那个是这样:刘秀 ...

  • 三江有月 《骗不死人》(四十三)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 <骗不死人>(四十三) 实际上,汉武帝之前的西汉政权强大却并不稳定,叔孙通搞的礼仪只不过是从制度上解决了那帮泥腿子没规矩的表象问题( ...

  • 山河旧梦 | 漫游韩城:陟彼高冈,一眼千年

    "韩原奥壤,昔时开战斗之场: 秦塞雄都,今日列山河之郡."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如此形容他所见的韩城.王勃是绛州龙门人,即今天的陕西河津,与韩城仅隔着一条黄河.很多人对闻名遐迩的 ...

  • 陈国史话四:篡位者终究没有好报,让兄、侄枉死的他,死因也成谜

    从咱们的"史话"故事讲到周桓王十四年(即鲁桓公六年)以来,"闲叙"一直围绕着几场战事在为大家展开话题,似乎这一年除了战争就没发生过其他事情了.但事实上,这个战乱 ...

  • 太史公又双叒叕错了:他没与周幽王同死,还策划惊天阴谋灭郐国!

    一 <史记·郑世家>记载,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於骊山下,并杀桓公."<国语·郑语>也对此予以证实:"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骚, ...

  • 郑桓公并未死于西周灭亡时而是活到了春秋时代

    有关郑桓公之死,<史记·郑世家>的记载最为确实:在 周幽王十一年( 前771年 ) ,"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太史公这一记载当作信史,认为 ...

  • 【视频】“影音吹水间”录播节目特别版(国语版) 漫谈MQA

    由影音中国/<家庭影院技术>杂志共同举办的抖音直播节目"影音吹水间"自今年3月正式上线之后,受到了行业与影音爱好者的关注,几乎每个星期都会邀请行业内资深人士针对产品.技 ...

  • 中药漫谈|赤芍与白芍,不易说清楚的芍药

    芍药是可以媲美牡丹的传统名花,而今天我要说的药用芍药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现代中药学将芍药分为白芍与赤芍,二者功效有别,然而古代并无赤白之分,如<神农本草经>只言芍药,<伤 ...

  • 北京记忆丨北京东安市场旧闻漫谈

    编者按:本文是由张子华 李雅轩 白玉晨 莫文通.常玉奎 刘鸿印 丁德贵 康耀庭八名原东安市场摊贩根据亲身经历所写的回忆资料,写成于1966年2月.现在作者除李雅轩.莫文通.常玉奎外都已逝世.这篇文章是 ...

  • 站桩 | 漫谈蹲猴桩三要

    漫谈就是胡扯 在我练过的桩里,最喜爱蹲猴桩,练起来不至于枯燥,而且有三要六艺作导向,慢慢练慢慢悟,就像青梅煮酒,小火慢烹,有滋有味. 蹲猴桩是戴氏心意六合拳独有的内功修炼桩法,全名叫"先天一 ...

  • 高建忠—血府逐瘀汤漫谈

    拾伍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血府逐淤汤漫谈 (一)明白气血和辨病位用方不读书,不足以临证.每一位临床大家都应该是饱学之士.不临证,也不容易读懂书(中医书). 中医书中很多内容必须经临证体悟才能真正明 ...

  • 张廷模:漫谈附子

    附子和前面祛风湿散寒药当中的川乌或者乌头,是来源于同一种植物.川乌头是种下去的母根,依附在母根旁边长出来的就叫做附子,依附在母根旁边,如子之附母,属于同一种植物.它的整个块根称为附子,但是在商品药材当 ...

  • 中医治疮疡(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 中医疮疡的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二者常结合应用.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初 ...

  • 沈谦益:中医源流漫谈

    录音原文翻译稿: 各位好,今天我把曾经的学习心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有些内容也是道听途说的,毕竟年代久远,不好考证,希望大家能够谅解.这次主要是讲中医源流方面的内容,分为几块展开. 一.中医的概念 我 ...

  • 漫谈“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有些愚蠢之人,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