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十六章
《道德经》通读 第十六章
原文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一章老子再讲道,大道虚静,就是老子在这一章讲给我们的。
虚无、清静是大道的真常。这一章的第一句以“虚极、静笃”讲道的虚静之体之性。极,无极,无边无际,无限之意;虚极,是说大道的无极之体。笃,深,专一;静笃,说的是大道至静之性。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作,生。复,归本,回归到本性。这一句是说,天地万物并生,我以大道的虚无清静观察万物的本性回归。
第一章,老子告诉我们,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这一章,老子告诉我们,道如何化生化育天地万物。道用它的虚无清静来化生化育天地万物。所以,他在说完至虚极,守静笃之后,说万物并作。老子这样说的意思是,我悟到了天地万物是由大道的虚无清静化生化育的,由此,我观察万物和道的关系,就是说,万物是如何守道的,老子用一个“复”概括了万物的守道。
无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这是老子观察万物“复归”的第一个现象。芸芸,万物之象,这个芸芸之象,最形象也最生动的就是,草木的繁茂花叶。怎么样呢?它们以其根而繁盛丰茂,到了秋冬时节,它们纷纷枯落,返归其根。
老子借这一归根之象,述说万物如何守道。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静,在这里出现了,静是大道之性,或者说,是大道在万物那里的体现。万物的丰茂繁盛终归回到清静无为里来了。所以,老子说,什么叫静,静就是归根。
静曰复命。静是归根,要是什么,是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万物才有了各自的生命。所以归根,等于回到生命之本。
复命曰常,万物有根而有命,有根而生生不息,所以,复命就是常恒,有常才能生生不息。
知常曰明,你看万物,皆知归根之常恒,所以,才有了这朗朗乾坤。昼夜交替,日月生辉,四季分明,万物有枯有荣。
下面两句,从反面说,不知常,妄作凶。这两句是说,不知清静无为,回归清静本性,妄想不止,欲念丛生,必然行凶作恶,乱其常性,失其根本。
那么,道在万物身上如何体现它的本性呢。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万物知常,可以容合一切,或者说,与一切容,比如草木,不忌风,不忌雨,不忌冷,不忌热,不忌高下与干湿,不忌春夏与秋冬,所以,草木才有了公而无私之性。王,是自治,是顺应自然,合于物理,有了公而无私,就能顺应自然,能自治,合于物理。天,是自然,是物理,顺应自然,合于物理,不就是与天同性了吗。而天之自然,最能体现道。
万物,从知常开始,能容,能公,能王,就可以与天齐,也就是有道,有道,指的是守道、行道。道在万物那里就是如此体现的。
最后两句是说,大道恒常,万物知常,能容,能公,能王,与天齐,自然无吉凶,无危险,不生不灭,生生不息。
大道至空至静,化生万物,万物知常,归根复命,与天齐,生生不息。老子在这一章里讲的是道与万物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