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童华池/初到赵家渡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编 辑:
(以姓氏笔画为序)
刘 红、李毅梅、陈小磊
邮 箱:675833642@qq.com
要 求:
只接受原创、首发稿。作者文责自负,《西南作家》没有侦探之责,敬请作者留意。作者投稿时,请附上自己的文学创作简介、近期生活照。
初 到 赵 家 渡
文/童华池(四川成都)
56年前,从师范学校毕业,我被分配到金堂工作。赴任时,几个同学结伴而行。
那时的交通,与现在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约好的几个同学,须先到彭县会合,再赶车到成都。到成都后,不能直接转到金堂的车,只能买第二天的预票。我们只好在成都“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第二天早晨,我们在北门汽车站上了车。汽车在碎石公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了金堂县城赵镇。
我们在县文教科报了到。文教科在老城区的县府内,科长及工作人员只有几个人,办公室仅两间平房。
报到后,我们下榻于县委招待所,接着是漫长的等待。这期间,我们有充裕的时间游览了被誉为历史上四川四大名镇之一的赵家渡。赵家渡确实是名不虚传,三江合一的壮观,木船云集的奇景,让我们大开眼界。不过,再是“大”的名镇,面积还是不到今天的十分之一。
那时的赵镇,中河之西的街道还几乎没有。汽车站的售票处是一间很小的铺面。金堂中学周围全是农田和蔬菜地。郊山一带,医院和公安局的房屋密集一点。毗河两岸,一片空旷。
平安桥还没有,现在的平安桥桥址处,一边是一连串的木船搭建的浮桥,专门过人;一边是开行汽车船的渡船码头。老城区里,从老广播局到县委招待所,这条街即是正街。正街的两边,是若干小街小巷。
老广播局出来,现在的这一片闹市区都还没有。仅仅是老邮局附近,唐巴公路边有两排几十米长的平房,可谓新街道的雏形。
往三星的方向走,北河大桥已经建成。过了北河大桥,又只有零星的一些房屋。
总的说来,赵家渡是可爱的,但也有明显的不雅,那就是厕所太多。现在的南滨路,原来的路既弯且窄,还不连贯,私人的厕所密密麻麻,令人却步。但也知道,那时粪水是要卖钱的,它的存在,也就理所当然了。
等待分配的日子里,我们熟悉了正街上的新华书店,老百货公司,清真食堂,三江食堂,民生茶馆等,也光顾了民生茶馆旁,在赵镇屈指可数的那个理发店。我们多次去乘坐中码头的渡船,过了河,在河边的草坪上闲耍,观看行驶在河中的船只,真真切切地感受了千古赵家渡的韵致。最为惬意的,当是在北河游泳。那时的北河宽阔而平坦,水清见底,堪称最优秀的天然露天游泳场。秋老虎肆虐之际,我们一游就是几个小时。
等待期间,正值中小学的暑假。赵镇的一些学校,办起了教工俱乐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城关小学办的。在此俱乐部,有书报杂志,有各式乐器,以及其他的文化娱乐方面的服务,值班的老师态度又好。在这里,我认识了回乡度假的潘大为先生,他应该是我在赵镇结识的第一位朋友。
10多天后,文教科召开分配大会。那一年,仅彭师和广师分到金堂的就有100人左右,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会上,我们认识了文教科人事股的钟纯礼股长。钟股长口若悬河,将金堂的每一个地方都描绘得异常美妙。因之前填写教师登记表时,我在“还能胜任哪些课”的一栏,填写了“音乐”二字,这二字决定了我的命运。
8月下旬的一天,我和分配到淮口区的同学一起,从赵家渡登上了一艘木船,正式开始了新的人生之旅。
《西南作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