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女儿“话题终结式聊天”上热搜:父母怎么做,才不会把天聊死?

01

近日,叶一茜吐槽“和森碟的聊天,每一句都是ending”上了热搜。

原来,森碟看完暑期大火的电影《哪吒》后,母女间进行了这样一场谈话:

眼看11岁的森碟开启话题终结模式,妈妈叶一茜努力接话若干句却终告连线失败,围观的网友实力心痛,同时集体笑出了猪的声音。

不少孩子说,这情景太过真实,像极了自己跟爸妈聊天。

爸妈则留言说,这种一问一答已经算是客气的,自己13岁的儿子要问很多句才愿意回答一句。

看到这条自嘲又带些许失落的微博,不少老母亲表示感同身受:

我家孩子也是,越大越不愿意跟我说话;以前主动找我聊,现在我挑起话题,TA短短几个字打发;我多说几句,TA就嫌烦。

孩子小时候是爱主动跟父母聊天的,然而何时起父母和孩子间变得无话可说?

02

最近,一闺蜜抱怨,10岁的女儿一回家就把自己关进房间,不爱跟人交流,但此“人”仅限于父母。

她每每听到孩子房间里传出跟朋友聊天的笑声,就百爪挠心。更扎心的是,想通过微信朋友圈窥探一二,却发现自己早被屏蔽。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除了因为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秘密需要更多空间,还因为很多父母自带“把天聊死”属性。

热播剧《小欢喜》里,高三学霸英子在分班考试中,失手考了全年级第二,但还是如愿进了快班,她忐忑地告诉妈妈。

饰演妈妈的陶虹却对她说:“都考第二了,还有什么可高兴的。”接着一通数落。

毫不意外,英子虽然很爱也很在意妈妈,但有事更愿意跟不同住的爸爸说。

剧中这一幕,弹幕上评论,就是现实中自己跟爸妈的翻版。

我想分享快乐的事:“妈,跟你说,今天英语课特搞笑。”

妈妈:“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能分心。难怪最近考试差了,原来上课没认真听。”

我:……

我闹肚子求安慰:“妈,我肚子痛。”

妈妈:“早跟你说了不能喝冷饮,睡觉盖好被子不要着凉,就是不听!现在活该,看还长不长记性!”

我:……

开始时,孩子是满腔期待主动沟通,后来发现聊天总是无法开心进行下去。慢慢地,从什么都想跟父母分享,变成关上心门渐行渐远。

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不愿意聊天,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龙应台说:

做父母和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的’。

亲子间的沟通亦然。

只有从小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模式,孩子长大后与父母才有话可说,父母才有机会和孩子聊更多深刻的道理。

03

著名育儿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提到,错误的沟通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 不愿倾听,急于否定式

前几天看到一条令人啼笑皆非的新闻,“男孩假扮妈妈向教育专家诉苦”。

孩子之所以上网求助,是因为爸爸妈妈实在难以沟通,他想让教育专家帮忙“教训”下。

孩子想暑假去学游泳,爸爸却说:“学什么游泳,去踢足球多好,小区里好几个孩子都在那踢。”

孩子不愿意:“我最不喜欢踢足球了,而且还那么晒。”

爸爸:“你看,你根本就是怕晒,不肯吃苦。”

最后孩子和爸爸再也无法对话下去。

这种对话在很多家庭中普遍存在:

孩子:“我的水笔被偷了。”

妈妈:“你确定是被偷了?肯定是被弄丢了,你总是喜欢丢三落四。”

孩子:“这次作文好难。”

妈妈:“哪里难了?你肯定是上课没认真听。”

孩子:“等外公外婆来了,我们可以带他们去野生动物园。”
妈妈:“去什么野生动物园,你自己想去罢了。”

孩子试图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家长分享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家长听都不听,就一口否定,孩子自然就不愿意再说。

  • 不懂共情,忽略感受式

一位朋友的孩子幼升小前统考没考好,很沮丧。

朋友努力开导:“一次考砸没关系,继续努力就没问题……”讲了一通大道理。

孩子默默听完,最后委屈地说:“道理我明白,也知道怎么做,只是想说说不痛快,你听听就好。”

朋友学过心理学,明白自己太焦虑,没有接纳孩子的情绪就评判给建议。

幸亏平时亲子间沟通良好,孩子说出了真实想法。换别的孩子大概会认为,心情糟求安慰还换来唠叨指责,以后不说为妙。

这样的事多几次,孩子就会对父母“一键屏蔽”。

  • 只看成绩,鸡同鸭讲式

《少年说》中,一个酷爱跳舞又很有天赋的女孩希望妈妈支持她的梦想。

妈妈不同意,非要将兴趣和成绩挂钩,让她保证考年级前100名。

孩子鼓起勇气站到天台上求沟通,父母却谈条件,孩子无论说什么,爸妈都只关注成绩,亲子间交流如同鸡同鸭讲。

这种鸡同鸭讲的沟通场景,在孩子上了小学以后的家庭中很常见。

孩子:“妈,你说我扎马尾好看,还是把头发剪短好看?”
妈妈:“你作业写完了?尽想些有的没的!”
孩子:“今天足球比赛我射门成功,直接帮我们队扭转局面,赢了比赛。”
爸爸:“射什么门?你这次期中考试又退步了,再这样下去,球不能去踢了。”

孩子在说A,家长在说学习成绩,孩子在说B,家长也在说学习成绩。

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压迫裹挟没有关爱,于是对父母关上心门。

04

父母如何做才能跟孩子交流顺畅?

  • 从小培养交流习惯

父母只有从小就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与孩子建立交流习惯,亲子间才能拥有长久健康的沟通关系。

对于如何培养交流习惯,著名脑科学家洪兰博士建议:“父母无论多忙,每周都应抽出4个晚上与孩子共进晚餐。

餐桌上,父母与孩子进行高质量谈话,说说最近印象深刻的事,了解彼此的生活。父母和孩子同步更新观念,习惯在对方面前表达自己,家庭保持坦诚交流的氛围。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突然变得陌生不好沟通,而是日常交流缺失,父母缺席了见证孩子思想变化的过程,导致无法理解彼此。

  • 学会共情,关注感受

有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有效沟通=67%情绪+33%问题。

只有情绪被接纳,沟通才能继续,问题才能解决。
可惜很多父母,只看到问题,看到分数不如意、孩子又闯祸,而看不见孩子的开心、委屈、不安,急于批评、纠正,让孩子感到很受伤。
电影《垫底辣妹》中,沙耶加的妈妈却不同,是一位很会共情的妈妈。
沙耶加努力补习了很长时间,依然不及格。
她低着头跟妈妈说“对不起”,妈妈没有责骂,而是看到了她背后的伤心和自责。
把她拥入怀中,温柔地说:“这件事不需要对不起的,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如果觉得太累了放弃也没关系,你已经很努力了。”
妈妈的理解和包容,让沙耶加不但对她敞开心扉,而且能一直毫无阻力和负担地奋力向前,最终实现逆袭。
  • 学会倾听,尝试理解

所有表达,都是为了得到理解和接纳,孩子也一样。

当有人问及刘墉是怎么把儿子刘轩培养成《超级演说家》冠军时,刘墉开玩笑说,是自己特别会听,特别愿意给机会刘轩说。

他习惯先耐心听刘轩说,再表达自己的意见。

即便是不认同刘轩,还是会鼓励他说出观点和感受:“爸爸说完了,现在轮到你来说服我”,表达自己愿意理解他的意愿。

在他看来,亲子间相互倾听和平和表达,是通往彼此内心的坦途。

▲刘轩和刘墉

对于孩子而言,比完全理解他们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倾听和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流露出的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这也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大意义。

05

作家苏岑曾说:“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能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虽然,父母与孩子间,是一段渐行渐远的缘分。随着孩子长大,父母与孩子大概无法始终一如当初无话不谈。

但只要父母在沟通中给孩子多一分倾听,少一点否定;多一分共情,少一点指责;多一分关爱,少一点苛求,那么彼此的心门便一直会向对方敞开。

那么,即便孩子长大,当他遇到问题和困难,还是会想到向父母寻求温暖慰藉,仍愿意坦诚交流对人生的观点态度,而不是独自纠缠痛苦却不愿意透露半分。

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养育的成功,和一种更恒久的陪伴?

*作者简介:萌妈不是虎妈,青榄签约作者,名校MBA二宝妈。一枚左手从事行政工作,右手撰写育儿文章的斜杠妈妈。正面管教践行者,分享有趣有料育儿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