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斋:拿欧阳询开刀
特别说明:本文虽短,但系原创,不得抄袭。欲转载,请后台留言。
版本目录专家黄永年先生在《古籍版本学》里说,欧阳询所创的欧体字,在其身后已逐渐被书法家们所淘汰,褚遂良一派的字体取而代之,盛唐之后,颜真卿一派的字体又占优势。黄先生在《谈艺录》里又说,欧阳询之后、颜真卿之前的这段时间,约摸一百来年吧,褚遂良的书法是最流行的。两本书的说法一致。
黄永年的说法是否确切,有待考证。至少我们可以推知:欧体作为一种书法字体而言,在历史上是有过低谷期的。
但欧阳询的名声从来没有跌至过气明星的位置。读元明人书论或题跋,要么欧虞褚薛,要么欧颜柳赵,不管怎么并列,都少不了欧阳。我对欧阳询印象最深的,是他活了84岁,去世那年,他儿子欧阳通才4岁,可见身体强壮,也能留名千古。
而今,欧阳询的名声又吊炸天,其中一个原因,是一位姓田的书法家以写欧体出名,以致于很多练欧体的人,练的其实是田体二手货。按照一般规律,二手货的质量没有保障。
古代人肯定见过欧阳询不少真迹,才会总在文章里赞美他,当然也不排除人云亦云,众狗吠声。《宣和书谱》著录大内所藏名贤墨迹,欧阳询有40件,在唐代书家中是No.1。注意,40件都是墨迹,不是碑。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三两件欧阳询墨迹,都是行楷作品,其中一件是《千字文》(有人说是集字作品),长这样:
下图是卷后王诜的跋(局部)
王诜是北宋人,跟苏轼同时。他在跋里说:“东坡云,欧阳率更书非托于偏险,无所措其奇。”还是东坡牛逼,一句话道破欧体机关:偏险。而且这句话用了“非……无所”这样的句式,就是说,欧阳询的字,拿掉结构上的偏狭险峻这个特征,立马平(成)平(了)无(田)奇(体)。说真的,我浏览这件作品到末尾,觉得王诜的题跋比正文看着舒服。
所以我们要问,欧阳询的“偏险”到底好不好?假如在欧阳询之前,没有王羲之把审美标杆给拔得老高,这个“偏险”就还好,但既然不幸出了个王羲之,欧阳询的“偏险”,从审美上看,恐怕要屈居次位。
另有《张翰帖》,据说是唐人钩填本,长这样:
又有《卜商读书帖》,据说也是唐人钩填的,长这样:
另外还有《梦奠帖》等,样子都差不多。综观之,它们在“偏险”上很一致。有人说,如果这是钩填本,不是真迹,不能反映真正的欧阳询。可是我们都知道,王羲之的也是钩填本呀,就算也没反映王羲之的真貌,大家不还是觉得好得不得了吗?可见钩填本也有“学王得羊”的道理,原迹够好,钩摹本差不到哪里,除非原迹不够好。要说,这些钩摹本在保留结构的“偏险”特征上,应当是八九不离十的。
结构还是其次。判断一个书法家是不是一流,主要看他在笔法上有没有贡献,或者至少在笔法上有没有守正。有贡献的是开派,守正的是传承,都重要。欧阳询虽说是学二王,但就这几件墨迹来看,笔画显得僵硬,起笔的露锋千篇一律,行笔也缺乏丰富性。如果它们确乎能反映出欧阳询的书法面貌,那么,以我管见,欧阳询的名声之所以不绝,一者,他的字并不是很差。二者,在结构上,他毕竟是有贡献的。偏险,发挥好了就是峻拔,比如《九成宫醴泉铭》。三者,他官做得大,也没被冠以贰臣称号,尽管他在隋朝也做过官。
或者可以说,欧阳询的楷书是要好过行书的,或者他的真迹究竟很好吧!
说到这里,有朋友会说,瓜瓜君肯定又要祭出赵孟頫,来个曲终奏雅。没错,确实要搬老赵,但这次不是赞美,是开刀,这是真祭啊哈。赵孟頫有一件小楷《黄庭经》,长这样:
这件小楷,看单字,写得稳,但不像《灵飞经》那样由特别果敢的顿挫造成沉着之感,它的笔画相对比较平均。看整篇,不像文徵明《落花诗册》那样有灵动之气。这样一比,会发现赵孟頫的小楷并不像他的行书楷书那样盖世无双,尽管他自称从小就爱写小楷。
有趣的是,在赵孟頫这件墨迹卷后,一众题跋的人,都是交口称赞。什么“尤为得意也”、“字字皆照乘珠也”、“枝头叶底亲见其活精神”、“光彩动繁星”等等,可见古人假话多。
今天就讲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