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清凉境,生欢喜心 ——夜访临沂“龙德堂” 文 | 孟子曰凡事需知晓 · 编辑 | 刀笔吏隶 来源:微信公众号“沂蒙那些人和事儿”(ID:fanshidoudeizhixiao) (配图挺麻烦,都放在文章后

入清凉境,生欢喜心

——夜访临沂“龙德堂”

文 | 孟子曰凡事需知晓 · 编辑 | 刀笔吏隶

来源:微信公众号“沂蒙那些人和事儿”(ID:fanshidoudeizhixiao)

(配图挺麻烦,都放在文章后面了,读后可见)

离开房老师的拙匠锔瓷工坊,我和二余哥、殿祺兄送房叔回家。

房叔的家在惠民小区,上次我去他家吃饭,见有个叫“龙德堂陶艺”的小院,当时匆忙,没进去看,主要也是摸不清人家是干什么、允不允许外人参观。

后来我让房叔打听了,是销售紫砂器和茶叶的,是龙德堂在临沂的代理店。今天趁此机会就一起去看看。

进了院子,是一面影壁。影壁后面,中式风格,修竹数杆,灯影憧憧。

有一个小姑娘出来迎接,进了内堂,看到的是跟房老师那些相似又不相同的场景。相似,都是各种紫砂器具,摆满墙面;不同,这里风格多样,还有茶叶错落其间,是面向大众消费的。

屋内坐着一个小伙子,正在看《大秦赋》。开始本以为是两口子,一聊才知道原来是姐弟。姐弟不足诧,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这么年轻的姐弟竟然对传统的紫砂文化和茶文化这么钟情。

年轻,或许不年轻,我总是拿我的年龄去衡量,觉得比我小的就是年轻。而我,恍惚间奔四矣,却仍然有不少的人生困惑。

他们姐弟,在闹市中寻得一僻静处,经营着这小小的空间,每日茶水浸润、香风扑面,我觉得这是一种“养”,或养气或养生或养德或养心。人就像紫砂壶,养得时间长了,也有一种醇厚的光泽和气质,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能看到那份恬淡和静雅。

他们背后一定有故事,我们不深究,只喝茶,听他们说茶壶和茶叶。一抔土如何经过烈火的炼制,一片嫩芽如何栉风沐雨,让我们口齿生香、腋下生风。

于是,想起了七碗茶,想起了《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真妙绝也!

诗的作者谁也?曰:卢仝。他被后人称为茶中亚圣,也被尊为“茶仙”。

卢仝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孙子,狷介高洁,隐居山林。朝廷闻知他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宦官专权,卑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正如他《冬日》诗中所道“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

其实,是没有《七碗茶》这首诗的,“七碗茶”只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一部分,全诗如下: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后人将其中部分摘出,名之《七碗茶》,据说在日本很流行。

我更多的是有感于卢诗中最后一句,“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千百年过去了,远至官员近到百姓,还是忙忙碌碌,哪有休息?中国人最勤劳了,中国人最重名利,中国人日日夜夜都在往前赶。

卢仝我们学不来,也不可能人人学卢仝。

只要在人生奔波的旅途中有, 能有片刻的停歇,能有一个静处的空间,洗洗灵魂上的尘埃,入清凉境,感受下生命的际遇,生欢喜心,就已经很好了。

在欣赏那些器具的过程中,我发现这里还摆了一排香炉,铜的,看落款竟然是陈巧生的。铜炉的光泽是一种特殊的光泽,产生的包浆是一种特殊的包浆;我甚至觉得,好的紫砂壶要有这种光泽、这种包浆,木器、石器亦如此。

除了紫砂器、铜器,还有银器,铁器,几个小葫芦也很可爱。不同的材料适合不同的茶,这个是很有讲究的,我们不知也不会,日子过得没那么精细,酒肉穿肠过,脑中全是油。

苏轼说: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何等奢侈!静坐格竹,格这些美好的器物,格胸中块垒,洞明了,了然了,也就释然了。

这里墙壁上也不乏字画,其中部分作者殿祺兄也熟知。在临沂,圈子是很小的……

茶喝了很长时间,福鼎白茶,斟了远超七杯,不觉夜已深,不宜久留,我们就起身告辞。加了微信,得知小伙子叫刘源,姐弟俩送我们出门,捎带还送了我们茶叶试品,如此叨扰,真是感谢!

出了门,房叔回家,我再送二余哥和殿祺兄回家。

附图:

创作手稿

(本文作者信息:孟子曰凡事需知曉,原名孟繁曉,字不凡,號巨隐、二蟲閑者、刀筆吏隸,孟子七十四代孫,今臨沂蘭陵人,長居雲中書房。好讀書不求甚解,喜舞文弄墨聊以自娛,難經世何濟用?尤嗜紫砂、盆景、奇石、硯臺(石見吉室)之類耳。或有拙作,多刊於微信公眾號“沂蒙那些人和事儿”。)

附文章:

卢仝的《七碗茶歌》

来源:悦读茶书会 编辑:I说茶   2018-09-03 17:32:54

在大唐群星璀璨的茶文化名人中,卢仝是仅次于茶圣陆羽而被后世尊为“亚圣”的人。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世称《七碗茶诗》向被史家当作唐代茶业最有影响的三件事之一。

卢仝少时家境贫寒,刻苦读书,愤世嫉俗,终生不仕。《唐才子传》云:“朝廷知其清介之节,凡两备礼征为谏议大夫,不起。”韩愈曾诗赞卢仝“事业不可量,忠孝生天性。”惜因甘露之变被宦官所害,年仅40岁。

《七碗茶诗》在唐代传为千古绝唱,流风播及宋元明清直至当代,其名句屡被历代墨客骚人引用。全诗涉及唐代茶事如包装、形制、贡茶、采茶、制茶、煎茶、吃茶、茶政诸多方面,还体现了韩愈“忠孝生天性”的评价,亦即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所说的卢仝“从一个人的穷苦,想到亿万苍生的辛苦”的思想。该诗实际是以诗注解《茶经》,并且创造性地继承了皎然等人的茶道思想。

七碗茶歌流传最广的七句是:“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一著名的七碗茶诗不仅表达了口腹之欲的满足感受,还创造了一个广阔而奇妙的精神世界,使饮茶在文人雅士那里变成了一种物质与精神享受完美结合的盛事。

清代,人们为纪念卢仝这位伟大诗人、茶馆祖师,在今河南济源建造了“卢仝别墅”、“烹茶馆”、“卢仝墓”等场所,并将他当年汲水烹茶之处以其自号玉川命名为“玉川泉”。

卢仝,自号玉川子。这首诗就是同陆羽《茶经》齐名的玉川茶歌。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特别是本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至今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卢仝·《七碗茶歌》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来源:悦读茶书会,图来源:南茗佳人)

龙德堂

龙德堂陶艺作坊是宜兴陶瓷中的娇子,成立于1996年。作坊中拥有几十位陶艺名家,专业从事艺术陶瓷的设计、研究与开发。规模宏大,技术实力雄厚。龙德堂套具系列是作坊历经多年创意研究而成的作品,每套茶具都由知名设计师精心设计,用心制作,力争做得更好。每位工作者,以孜孜不倦、刻苦耐劳的探索精神,以发扬宜兴传统艺术为己任,尽职尽责,秉承前辈工艺之衣钵,力扬龙德堂陶艺之风范的精神创作每件精品。竹沥水烹茶味真,疏香沾齿韵怡人。何来月下烟岚色,龙德堂壶凤凰春。

文章结束了

记得帮忙点最下方的赞和在看哦!分享也是美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