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翁偶虹先生当成古董

(作者与翁偶虹先生晚年时的合影)

别把翁偶虹先生当成古董

——《翁偶虹编剧生涯》序

解玺璋

翁偶虹先生是百余年来中国戏剧所创造的一个奇迹。他自1933年应焦菊隐之请编写第一个剧本,直到1983年为北京京剧院名旦温如华编写《白面郎君》,积50年编剧生涯,加工、整理、改编、创作的传世剧目,据他的弟子张景山统计,竟有118出。据说,这还不是翁先生一生创作的全部,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亲属和弟子,还曾在他的遗稿中发现过另外一些被埋没的作品,因而使这个数字增长到130以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在这个数字背后,是翁偶虹先生笔耕不辍的悠悠岁月。翁先生也因这个数字而在中国戏剧界独领风骚,至今无出其右者。

中国戏剧的传统,是剧本创作服务于舞台演出,早年间的很多剧目,演出本都是演员自己攒的。而民国以降,风气维新,一些经常出入于戏园的文人,或因政治抱负,或为逃避现实,或想改良戏剧,遂与一些当红演员,即所谓名角儿往来结交,为他们编创新戏,改写旧戏。齐如山之于梅兰芳,罗瘿公、金仲荪、翁偶虹之于程砚秋,陈墨香之于荀慧生,清逸居士之于尚小云,都属于这种情况。在这些人当中,齐如山资格最老,翁偶虹年纪最小。翁先生初写剧本时,齐如山已功成名就,完成了梅兰芳赴美演出这件轰动一时的盛举。但是,翁偶虹一出《锁麟囊》,后来居上,榜列程派名剧之首,竟被剧界尊为经典。

翁偶虹先生写戏,从一开始就是为演出、为演员而写。程砚秋不必说了,除了《锁麟囊》,他还写过《瓮头春》、《女儿心》、《楚宫秋》、《通灵笔》、《裴云裳》和《香妃》共7个剧本。梅兰芳有一次推心置腹地对翁先生说:“我很喜欢您给老四(指程砚秋)写的《锁麟囊》,多么动人哪!您能不能也给我写这样一个剧本?”其实,翁先生的很多剧本,都是为演员量身定做的,比如,为金少山编写了《钟馗传》、《金大力》,为李世芳编写了《天国儿女》,为宋德珠编写了《百鸟朝凤》,为吴素秋编写了《比翼舌》,为王金璐等编写了《百战兴唐》,为李玉茹等编写了《鸳鸯泪》,为李少春、袁世海编写了《将相和》、《灞陵桥》,为李少春编写了《大闹天宫》、《响马传》,为叶盛章编写了《五马山》,为叶盛兰编写了《投笔从戎》……富连成的东家沈秀水说过一句被认为很“公道”的话:“偶虹的剧本,多亏了这些学生,而学生们的艺术声誉,又多亏了偶虹这些剧本。”当然,得益于翁先生剧本的,又不止于翁先生的学生。

所以,翁先生的剧本多数都能搬演于舞台。至今,我们在舞台上、电视里、广播中还能经常欣赏到老、中、青几代演员演唱翁先生的作品。这是一个剧作家不死的证据。有一回在长安大戏院看《兵圣孙武》,我和于魁智闲聊,说起现如今的编剧,他不客气地说,新派剧作家写戏,很少顾及演员嗓音的条件,更不懂得唱腔,写出来的唱词,所用的辙韵,常不适合演唱,张不开嘴。请他们改戏吧,也很麻烦,剧作家难得到排演场来,两头不见面,沟通交流都不容易。我当时就想到了翁先生,想到《翁偶虹编剧生涯》中曾经描绘的他和过去那些名演员的良好关系。上个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京剧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舞台上花团锦簇,名角儿辈出,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几乎每个行当都有其代表人物,号召观众。过去人们说,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观众看的就是角儿。但角儿的养成,却离不开好的剧本。如果那时没有像翁先生这样爱京剧、懂京剧的文人,弃士而优,下海做了一个戏痴,没有他们创作的大量的题材丰富的新剧目,京剧舞台的繁荣也就失去了现实的基础。这些年来,京剧衰落,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很多,所开药方也很多,但剧作家不能为演员创作适合他们演出的新剧,更不能以新剧培养新的演员,开创流派,正是京剧日益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就越发显示出翁偶虹先生的意义和价值。翁先生的存在,对于当下的戏剧创作是一种很好的启示。翁先生在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经验,历时三年,终于写成《翁偶虹编剧生涯》一书。这是翁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遗产。在这本书中,翁先生详尽、具体、生动地讲述了他创作每一个剧本的动机和成败,既不讳言失败的教训,也不隐藏历史的局限,而是据实写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事关系,当然也有编剧的技巧和得失,以及个中甘苦,他都一一道来,使读者获益非浅。我们在借鉴、思考他的创作经验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悟和体味。

翁偶虹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戏剧家,还是难得的散文大家,《翁偶虹编剧生涯》以优美醇厚的散文笔法,描述民国时期的北平市井和梨园行的境况,创造了一种令人流连往返的文字魅力。这本书在1980年代曾经印行过,但苦于印数很少,现在已不易得。网上有许多朋友都在寻找这本书,并期待能有新的版本。今年恰逢翁偶虹先生百年,我和翁先生的弟子张景山商议,准备再版《翁偶虹编剧生涯》,以满足翁迷们的愿望。张景山还将自己多年来搜寻保存的翁先生的旧照数十幅贡献出来,使新版《翁偶虹编剧生涯》图文并茂,更增加了它的可读性和文献资料价值。此举得到了翁先生后人的支持。翁先生的公子翁汝昌希望我能为新版《翁偶虹编剧生涯》做一篇序,作为翁先生的晚辈和忘年交,我只能勉力去做,以此来告慰翁先生的在天之灵,也表达了我对翁先生的敬意和景仰。同时,我还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引起戏剧界对翁偶虹先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为中国戏剧新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该书将在2008年元旦之后出版,有兴趣的读者一定要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