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对县域高中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摘要:新高考选课、走班、选考制度的实施必然会打破学校原来的办学格局,尤其对学校资源配置、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带来全新挑战。应对挑战需要学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积极变革管理体系,努力构建协同育人的平台,从课程开发、学生发展、课堂教学上创新求变,充分借助教育互联网技术,优化、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育人能力,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的目标。

关键词:新高考、全新挑战、应对策略;

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变,满足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兴趣和潜能选择可供进一步学习的课程内容,国家启动了新一轮招生改革。与以往相比,这次改革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在学习内容上“不分文理科”,二是在考录模式上,突出专业导向。在考试科目上实行“必考 选考”的办法,在录取方式上采取“专业 学校”的形式。

根据专业导向要求,学生报考高校的某些专业,就必须根据报考专业要求选考一至二门高中课程。因此学生要选考,就要先选科,选择的科目不同,就会打破原来行政班的建制,重新组建新的学科教学班。这就必然打破学校原来的办学格局,尤其对县域高中来说,将在学校教学和管理方面将迎来新的挑战。因此每个县域高中学校都应对照新高考的需求,在办学思路、管理方式、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找出不足,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能力的提升。

一、县域高中落实高考新政面临的挑战

(一)对学校的挑战

1.教室需求增加。

在新高考制度下,以选科模式代替昔日的文理分科模式后,必然需要数量更多的教室,以此来满足学生上课和自习的需要(同一节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选修课,因此轮空的学生要留在教室自习)。同时,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以求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教师足够的关注,互动式教学背景下的小班化教学也会增加对教室的需求。

2.老师学科结构不稳定。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涯规划不同,不同年级学生选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冷热”课程,容易出现同一学科今年选修的人多,明年选修的人少,或者今年选修的人少,明年选修的人多,后年又可能会变少的现象,这样就会出现部分学科老师今年“富余”,明年“不足”,后年又“富余”的“潮汐”现象。

3.学校管理难度增大。

一是学生管理难度增大。实行选课走班后,打破了原来单一的“行政班”管理,“教学班”、“行政班”并存将成为学校管理的常态。这种并存会导致行政班管理职能弱化、教学班集体观念淡薄的现象,会使两类班级的纪律、考勤、作业、辅导都变得困难,尤其是对教学班来说,这些困难会更加突出。同时,学生德育出现“空档”。选课走班制下,学生由于流动而分散,班主任往往很少见到自己的学生,很难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德育问题,只能对学生实行“间断性”的德育管理,而教学班教师又无暇顾及学生的德育问题,这就极易出现选课走班教学下的德育“空白地带”。

二是教学管理难度加大。一方面,老师业绩评估难度加大。行政班中,学生相对固定,同一层次班级教学成绩可以通过横向比较来进行考核。选课走班后,不可能所有行政班的学生都在同一个教学班,班级不固定,学生的组成也会有差异,通过横向比较进行评估就不太可能了,那么必然需要有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的工作、教学表现。另一方面,包括任课安排、考试内容、考场安排、教学进度等一系列教务问题都将会是全新挑战。

(二)、对学生的挑战

1、要有较强的自主能力。

教学班不同于严谨有序的传统行政班,它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基础与能力,通过选课而组建的临时教学“组合体”。学生上课“匆匆而来”,下课“匆匆而去”。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等诸多学习行为,无论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都很难及时监控到位。学生如果没有自觉、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以及自控、自律的行为能力,就很难有一个好的行为惯,也难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对于“选课走校”的学生更是如此。另外同一节课,由于选课的不同,还有部分选修课轮空的学生留在行政班上自习课,这部分学生完全处于老师监管“空白地段”,如果自觉性不够,也很难安心学习。

2、要有较强的选择能力。

一是选科的需要。新高考实行“必考 选考”的办法,每一个学生都面临着选什么、怎么选的问题。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要对自身的爱好、兴趣,特长、潜力有正确且清醒的认识,从而找出自己的特长在哪里,优势学科是什么,并自主做出判断。此外学生还要学会如何通过选科、选考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因为选考科目不是把考生原始考分计入高考总分,而是根据考生考试得分确定等级后按位次进行赋分,考分最高的选考学科在高考赋分中不一定能计到最高的成绩,换句话说,不同学科的相同考分通过等级赋分后其结果不一定相同。因此每一个考生既要兼顾“田忌赛马”的原则,又要综合考量自己的特长与志向。二是选填报考志愿的需要。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新高考志愿填报由“学校 专业”改为“专业 学校”。在以“专业 学校”的志愿填报模式中,考生需要从几十个候选志愿中进行选报。既要考虑专业,又要考虑学校,还要考虑学校所处的地域。如此多的选择项,考验的也是学生的选择能力。

(三)、对高中老师的挑战

1、需更新教学理念。

启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就是要从招录结果层面倒逼高中教学进行改革,即用新的人才选拨制度来撬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科教师立足教材,聚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教学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向“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 因为未来高考命题有三大特点:宽、新、活。试卷“传统难度”将被“形式难度”(试卷中出现新题型,学生不熟悉,尽管考的知识点并不难,但学生容易发懵)取代,死记硬背的题将被选择性、开放性、灵活性的题目所取代。为了使学生适应新的考试形式和命题思路的变化,课堂教学必须采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在批判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中培养能力、锤炼思维,实现从教授学生知识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促使教育真正回归人与人的活动。

2、身份多元化。

新高考制度下,个性-专业-选课(选考)被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新高考突出专业导向,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要求学校教师不仅要做学科知识的传授人,还要做学生成长规划的导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长,还得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不但要进行学科教学,还要进行课程开发;不但要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同时也要进行心理疏导和选课指导。

二、县域高中落实高考新政的应对策略

(一) 变革构架,优化学校内部治理体系

学校是一个存在规律的生态系统。不同的起点与环境下的学校,其治理逻辑必然不一样。选课走班制的实施使得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由静态结构转为动态结构,这种改变迫使学校优化管理体系,减少运转层级,缩短反应流程,加快解决师生需求的反应速度。

首先,成立六个工作中心。从有利于提升学校育人能力的角度上出发,学校将原有的内设机构政教处、团委、资助中心等处室合并为学生发展中心;整合教务处和教研处、电教处等处室,成立课程开发中心、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和信息数据中心;整合总务处、膳宿处、财务室、安保处等处室,成立后勤保障中心;整合行政办、党委办、督察室等处室,成立党政协调中心。

其次,下移管理重心,实施“扁平化”管理。把学校由“校长室 处室 年级”的三级管理模式调整为“校长室 年级”的二级管理模式,形成学校副校长直接下沉到年级,选考学科老师直接在学科教室备课、答凝的“教师坐堂式”管理体系,第一时间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师生提供即时服务。

(二)、站上“云端”,助力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管理

借助信息技术优势,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建立智能化校园管理平台,形成多元参与、智慧互联的新型治理结构,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新突破。其一,解决学生选课的问题。实行“走班制”之后,为了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学校要处理大量的数据,比如开设了那些选修课?每门选修课是分了几个层?任课教师是谁?这门课安排在那一天的第几节?上课地点在那里?哪些学生选修了这门课?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如何?这一连串问题的解决,学校需要借助教育信息化技术,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选择,并生成个性化课表,实现“一人一表”、“一生一师”的学习样式;其二,解决学生的常规管理问题。为抓实学生的考勤、一日常规管理,学校联合有关机构开发学生智能全息卡,这种信息卡全方位地记载了每个学生在校的活动轨迹,什么时候进教室上课,什么时候离开教室,这个学生除了在教室还到过哪些地方……老师通过查看智能信息卡上的有关数据,就能一目了然,为解决走班制下的“德育空白”地带提供了依托。其三,解决教与学过程评价问题。涵盖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指标的学生评价体系和涵盖老师师德情感、工作态度、执教水平、教学效果等指标的教师评价体系,可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平台,在对出口与入口数据进行筛选、比对后,生成评价报告。其四,实现大数据下的精准教学。借助大数据提供的学习数据,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诊断分析,找出薄弱之处、易错之处,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优补差。

(三)、拆掉“围墙”,构建协同育人的朋友圈

1、与县内高中联合办学,优化学校资源配置。

选课走班实施后,因班级数量变多、教师工作量加大而导致老师需求量的增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即使政府按新高考生均比例要求给足学校老师编制,但由于选课制度的推行,学生选科带来的差异,也会使学科教师在不同学校、不同年段的需要量出现“不足”或“富余”的“潮汐”现象。为解决学科老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可尝试采取以下两种办法。

第一,学生不动,老师流动。把教师由“学校人”变为“联盟人”,让老师在联盟校之间流动教学。通过校区间联合办学,师资可以互为补充,相互调剂,做到哪里需要到哪里,这样做老师没有调进调出之烦,学校也没有定编定岗束缚之困,实现编制互通,借位发展。

第二,老师不动,学生流动。把学生由“本校生”变成“联盟生”。 比如,县城几个高中学校的学生选物理、化学的较少,学校单独开班易导致资源短缺或浪费。为了满足这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尊重他们的学科选择权,相关学校可以联合办班,将这些学校选报物理、化学的学生集中到某一个场所,实行联合教学,共同管理。

2、与国内高校联合办学,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高中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被高校验收。“多元评价、综合录取”的选拨要求决定了高中学生的努力方向和出路,也决定了高中学校的办学定位。定位精准,事倍功倍,定位不准,努力白费,重新洗牌的大变局中重点中学被普通中学所超越的事例,在实施新高考的省份中并不少见。特别是县域高中学校,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学校的发展常常面临教育信息闭塞、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等实际困难。因此,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县域高中学校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走出校门,走向高校,与高校展开合作。从高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培养方案、学校管理、就业方向等方面,找准高中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明晰自己的办学定位,在高校的引领下实现高中学校管理转型,促使自己的学校既顺天时,又接地气,从而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如2020年教育部推出的“强基计划”,36所试点高校明确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方法,这就倒逼高中学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与高校展开合作,还可以借助高校的人力资源助力学校课程开发和学生生涯规划。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学校育人目标、办学理念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决定着学校的形态,只有改变课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所以,课程变革是学校转型的关键。生涯规划指导是让学生立志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从事的工作。但是人才的多面性和长久的竞争力逐步摆在面前,一个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的状况,可能将逐步改变。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不再单单要求学生是立志去从事某一种职业,而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选择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选择若干个发展倾向,或者是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若干个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学校从事生涯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和经验,还必须有较宽的知识面;不但要熟知当下,还要洞察前沿。以此,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大学专业,明晰自身生涯规划方向,培养专业志趣。从这一点上来说,课程开发、生涯规划指导是学校落实新高考要求的重中之重。前者是学校转变育人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保证,后者是新高考中学生选科、选考,志愿填报的基础。可现实中,这两方面恰恰是当下的县域高中学校最为薄弱的地方。与高校携手合作后,可以定期邀请高校教师到高中学校作学术讲座或学科报告,全面介绍高校专业设置,帮助县域高中学校进行课程开发,生涯规划指导,以高校老师的影响力培养或带动一批高中学校老师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学校发展后劲。

(四)、“四力”并举,搭建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平台

1、从课程开发上发力。

课程”犹如“跑道”。不同的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跑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就需要我们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开辟适合每一位学生奔跑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抓好课程开发。其一,做好规划,构建富有选择的课程体系:既要有综合的艺术和实践类课程,也要有专项的技术和艺术类课程;既要有理性思辨类的课程,也要有实践体验类的课程;既要有补弱类的课程,也要有提升类的课程,既要有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类的课程,也要有立足于未来专业或职业倾向的引导类课程。二是明确目标。实现国家基础课程校本化(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造),地方课程乡土化(深度挖掘学校周边资源,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主张,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校本课程特色化(理科课程分层、分级、文科课程分类型),三是落实责任,完善责任链。将课程开发任务进行分解,形成分学科、分层次、分章节、分单元、分课时的课程开发结构链,每个老师都是链上的一员,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都参与,真正把课程开发工作抓细、抓实。

2、从学生发展指导上发力。

其一,要明确路线图,从生涯指导、学业指导、生活指导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其二,要制定时间表,对学生的发展从高一到高三进行全程指导。既要有三年统筹规划的思想,又要考虑年级的特点,不同的年级应有不同的工作策略和工作内容。尤其是在课程候选期,应着重抓好课程开发与推介,着重抓好学生生涯指导,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优势与潜能,为在后续选课打好基础。在课程选择期,应着重抓好选课指导,指导学生按照“选科是专业与分数的最优化,而不是只把选科当成一个分数的最大化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学课组合。既要考虑升学志愿填报专业覆盖率,又要考虑平衡各学科学习的难易程度;既要考虑专业选择倾向与未来职业规划又要考虑自身的优势学科。其三,要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老师全员参与、不漏一个学生的结对导师工作制。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对有明确专业选择倾向与未来职业规划的学生,按自己的安排搭配组合即可;对没有任何规划,但是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建议根据自己的优势学科进行组合,对既没有生涯规划,也没有学科特长的考生,可以优先选择理科组合,因为从选科专业覆盖率来看,理科组合的专业覆盖率远高于文科。其四,要制定实施路径。将学生发展指导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中,实行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化、课题化,一个方向一个课题,一个问题一节课。使之真正落地落实,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把脉导航。

3、从教学方法上发力。

教是为了学,但学需要教。其一,要坚持以生为本。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把由以教师为中心调整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攻、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目标达成为主旨的方向上来。二要以学定教。切实强化学法指导,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谋划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在学科素养的培养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在社团活动开展上发力。

一是借助社团活动确定学生的优势潜能,做好职业规划。新高考中学生能理性地选课、选考、选专业基本前提是学生必须对自身的爱好、兴趣、特长、潜力有正确且清醒的认识。怎样确定自己的优势潜能?就是看自己做什么效率最高,最有成就感。优势潜能可以外显为兴趣。而兴趣又是个人秉性和思维模式的外显。学校开设多个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和校本选修课程后,学生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上自己喜欢上的课、参加自己想参加的兴趣小组或社团,借此就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点和特长,进而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为科目选报、填报大学升学志愿获得感性认识,减少误判。

二是借助社团活动实现从全员育人向自我管理的转变。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县域高中可以多开设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得到内化与升华,实现自我教育。叶圣陶说:“教育如种田”。田里种满庄稼,杂草就无处可生。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去充盈学生的心灵,就是在学生的心田中种满庄稼,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学生的杂念,促使学生始终充满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因此填补选科走班制下出现的“德育空白地带”,除了强化思想教育、加大检查力度以外,还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用一个接一个的社团活动,去点燃激情、启迪智慧、提升素质;让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社团活动中去净化心灵,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实现自我管理,尽享学校生活的美好。比如,通过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以品德润身、公德善心,用大德铸魂,成为有情怀有大爱的人;通过开展“金秋读书月”活动,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知识,以文学滋养心灵,以哲学锤炼思维,以科学丰富内涵;通过开展“学习规范月评比”、“诚信考试”等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开设每周学科讲坛、诗社、合唱团、辨论团、学科综合营、竞赛营等社团,让学生在这些社团活动中活跃思想,拓宽视野,凝聚向上的力量,实现自我发展。

总之,只要认真落实新高考的各项要求,积极转变育人方式,更新办学理念,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县域高中学校就一定会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的办学目标。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编写不易,请在右下角给我们点一下“赞”“在看”吧!你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作者:赖晓灵,江西省石城中学

来源:作者原创投稿授权分享,原文刊于《教育视界》2021年第七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