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钞主景“东望洋灯塔”雕刻散记
考察结束, 我带着所见所感回到上海, 琢磨如何在钢版上将它们演绎成为精微的点线化的素描, 通过反复回放那时的心路片段, 坦露这些线路印痕。
在钢版上, 我借助于放大镜, 以刀、针代笔在1mm 内排2 至8 根线来雕刻东望洋灯塔这幅主景。面对这56×48mm 的方寸之地, 首先要把景物远、中、近的距离拉开, 使前后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掩映成趣, 其次将自己的情感、物感和点线技巧综合起来考虑, 既统筹全局, 又兼顾细节。依照素描关系, 各种物象的明暗色调、立体空间和刚柔轻重之质量感,以及动感与静态的效果必须表现完美。雕刻必须做到未雨绸缪, 事先注重线路的设计, 把握大趋势以突出主题: 天空和树丛宜排水平线, 房顶、山坡和暗部的处理顺势排斜线, 灯塔及其它建筑墙面宜排垂直线。源于生活的视觉艺术给予人们这样的审美情趣: 水平线平和、轻柔似有女性的柔美, 垂直线矫健、持重似有男性的壮美, 而各种斜线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过渡与谐调的角色。
灯塔是画面的主体, 宜排挺拔的竖直线。洁白的圆柱体由于光照产生了丰富的明暗色调层次从而强化了立体感。为此我选用疏朗的线基, 采用“同密异粗” 的技法, 如画素描,从明暗交接线入手, 进入暗部渐透反光, 线条由粗渐细; 而向明部的灰调渐渐亮至高光,线条越刻越精细, 接近边缘时, 线距渐变刻密以偏灰色。这种钢版画的技艺巧合于中国画论的“计白当黑”。
在处理局部细节方面, 如表现灯塔上红顶的十余根线也颇讲究: 为表现其向左右圆转,凡线条之两端逐渐收细至尖尾; 为表现其向上, 则越往上的横线刻得越细。当同类物体所处位置远近不同, 可运用“同类渐变” 技法, 为每个物体按比例匹配线条的长短、粗细、深浅、形态以及间距, 即在雕刻技艺中注重“点线无处不变化”。
雕刻在有序而顺利地进展着, 画面上风轻云淡, 细细的点线如春蚕吐丝; 层峦叠翠,波动的粗线好似浑厚的牧歌。天空的云朵, 树冠的逆光, 运用了“以暗挤亮” 的技法,它们陪衬的灯塔面积大, 稍有不慎, 将会大而空, 必须有轻有重, 时缓时急。
当时每日工作14 小时, 习以为常。除了雕刻东望洋灯塔主景外, 我还刻制了周围的所有文字。雕刻工作历时三个月, 直至银行主管认定满意为止。
澳门币发行之后, 我买到了几张拾圆券聊以自赏, 毕竟是自己亲手雕刻的。1995 年10 月16 日发行的版本主色调为棕色; 2001 年1 月8 日和2003 年12 月8 日发行的版本改为红色。
这红色拾圆券, 我疏于收藏了。2011 年儿子赵樯赴澳门时,我嘱以人民币兑换几张留念。他跑了好多地方才弄到两张半新不旧的, 从两位数冠字加五位数号码当知澳门钞拾圆券无论何种版本发行量都很小。时过境迁, 澳门钞逐步退出流通而代之以硬币, 堪为收藏界所青睐, 因此得来不易。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