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锋求真砭得失,小珠为证问球丹

不出两周,轩源便去了南安一趟,伟城和小明陪同。

回来后的周日集练,轩源约出来饮茶,兴隆小珠齐齐赶早到丰顺轩。

轩源已和小余开了茶位。隆珠二人坐下,小珠问:“师父,南安之行开心吗?您的心事解了吗?”

轩源点头:“见到老蒲、薛锋、杨旭几个,很开心!这次去南安,心愿也了了,从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南安待了几天,大家对拳作了充分的交流。伟城、小明、薛锋都分别打了拳,薛锋看得很认真,看过后薛锋把伟城小明拉到一边,说自己的观感。”

“薛锋说,虽然伟城、小明的拳已很好,很圆,但总觉得有那么点不像师父,又说不出是哪里。看着看着,忽然间总结到:是他们的意不够集中,在肩、肘上还有动意。师父的肩肘是随丹动而动,其实是不动的,他们则有些主动。”

“这个意见对伟城小明也是一个冲击,因他们在南城这边,是比较近我的。但是拳架上一些长期存在的毛病,总不能根除。这次在南安被指出来,他们当下反思,之后的拳,就安静很多!”

“薛锋也提到,小珠来南安,他也发现小珠有这个问题。看来肩肘这一块,是很容易暴露缺失的。肩肘的问题,实质是丹联的问题。肩肘脱离了丹的指挥,就表现出妄动了。”

“薛锋这一点,却做得不错。我观察他打拳,是如小珠说的'像师父’,而最像的,在于他用中指指梢划弧。这也正如之前我说过,心中有太极球,指梢一点,捻动球的旋转……他对这一点,执行得很好。”

“他的推手,也是进步很大!伟城、小明都占不了什么便宜。反倒是薛锋说他俩有主动,他都听到了!”

“这也暗合了这次年聚的思路:松在紧中求。薛锋在推手时,肩肘手他都能舍得下,不挂碍在肢节上。但是他的意,联系紧密,布满十方,反应就又快又直接,只要伟城他们一加力,对他就不起作用。”

小珠随着轩源的讲述,脑海中便构现出情景,好像她也在现场那样,很是真实可触。小珠道:“薛锋是个善于学习交流,善于捕捉细节,善于总结长短的人。”

轩源点头说:“他的学习态度,非常求真,是个践行者。他听了就做,不耻下问,谁说的他都可以客观地去思考,而不是因人废言。这让他进步很快。”

“另外,他能接受师父的意见。他对伟城说,三年前他问师父,什么是太极拳的一,师父和他解释了三年,也被'骂’了三年。其实'骂’的是他的主观成见这些枷锁,而他听了批评肯放下自己的主观心思,不自制樊篱,积极地靠近师父,这也是他进步的很主要的原因。”

“其实最大的斗争还是自己与自己的主观思维、思维定势作断舍离。往往很多人,一边听着老师讲拳,一边在分析思考老师讲的这段话,哪对?哪不对?对的就'吸收’为己用,不对的便放到一边……越是练久了的人,越有这样的习气!”

“还有一点是忏悔。就是要往内观、内视、内省。练不到,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在自己身上找,而不是怨天尤人,不断忏悔才有进步。”

“说到这,兴隆,有几句话想和你说的。你也教了有几个人,要注意,不要认为自己在教人在点化人,别人就得按自己的要求做。任何人任何事,都会有他自己的观点,圣人以百姓心为心,而不是以圣人心为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多是互相包容,不要有憎恨心。”

兴隆嗫嚅欲辩,但很快平静下来,脸上依然保持一派平和。

茶后来到公园,敏和、诗婕、明昊、阿辉、唐越、高航、建宇陆续到齐,集体拳架后,轩源再与大家讲,要与天地十方拉紧,以梢抹球壁为引,将拳打饱满。

饱满,也是丹紧密联系十方的外在观感和内在感觉,这时丹随球转,球随丹动,指梢似动实非动,只是球的旋动。只有达成这个感觉,肩肘自然就不乱动了,因为它们都融入在球的旋动里。要知道靠大脑控制肩肘的不动,那只是短暂的,压制的,不合自然的。

饱满,也就是“活”了。“你们现在死死地困在身体里,打的拳架就不活,神也不清爽,挂碍多!”

“活,生也活,死也活!活是需多领悟去感受的!你们要从身相解放出来,不止于解锁了!”

“天就是活的!人如不能知天,则生命如蝼蚁般脆弱、消亡。如果知天,则每个细胞都是四面十方与天相通相联。人在天地中,才能知天命啊!”

“兴隆,你的拳,松有余而紧不足,展指还没展到,要上下手都融入到球壁里,你窝着手的地方,就融不进去了!推手中这是挂一漏万,打拳中这是气不满。这也是打不活的原因。”

“还有,你太重于外三合了。要清楚外三合为什么服务?肩肘手胯膝足的合来合去,如果不能回到总纲:与天地十方合,那这个三合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合。”

兴隆谦逊地站立一边欣然听话,没有焦燥的神色,这让小珠心略安下来。

再说到小珠的拳架:“你对这套拳有几式的运动轨迹不清晰,所以指梢没能发挥作用,便影响到肩肘也主动了,比如你的野马分鬃,斜靠后的双手展,你是肩肘带梢,不是梢划球壁。”

小珠再打这一式,轩源摇头。再打,还是摇头。小珠又懵了,心想:我已经努力按照师父说的去划了呀,怎么才对呢?

轩源则示范一下,小珠努力观察,只感到似乎是划弧的线路有点不一样。这样问轩源,轩源摇头:“你不要再执着在动作外观上和我一样,我是始终融入在球中,球侧向滚动四十五度,外观则为靠,靠好后两指梢是沿着球内壁侧划开,你是在靠以后,球就没有了,只是两手抡开,不就用了肩肘吗,怎么一样?”

小珠有点明白了:“就是说我的太极球的模型时有时无……”

轩源:“是呀,丹打吴拳的顺序,第一便是十方空虚的建立,先以太极球模拟十方,无论前进后退升降,任何形态下都不能离开,108势只是通过各种空间比量,把这个心中的太极球打磨出来,丹就有基础了。外与内是相映相照的。”

“强调梢引,一心一意抹球壁,也是为了太极球的明确,把意放出去,就不会困在身子里乱动。身不动,丹才现。”

小珠:“有点明白卡在哪一点上了。我知道身不能妄动,我便克制它不动。但因为外球未成,时有时无,往往延伸出去的意又回到身上,所以我的拳态不能保持始终如一……”

轩源:“是球动,带动你动。球也就是你的心,但不是一会想这一会想那的心,是那个大自在大圆满大觉悟的心,所以球也不是球,只是心语!不要一强调,又从练成一根轴变成练成一个球来!”

小珠:“球动带动我动?!我连球的感觉都不能保持住,球动的状态更没有……”

轩源:“一步步来,首先做到紧密联系。”

小珠:“太极球、丹,都还不确定感受到了没有,紧密联系的感觉……有点飘渺,吃不准是怎样的感觉。”

轩源:“先把五筋张开拉紧,就有外球的感应,就易感受到丹联,这是一个体证的过程,需要多练多悟,浸入式的体悟,不要那么多分析判断。一分析即着相,越分析越奇怪。”

自从发觉兴隆又起过去的心念,小珠的心是时紧时松。小珠尝试与他旁述轩源的理法,但她的知行,没有让他信服的哪怕一点点。两人在练习的路上自我要求不同,体会不同,有时候分享,却不在一个频道上,让小珠干着急,兴隆觉无趣。

小珠现在寻脉溯问,也有为找到兴隆所困惑的答案而为。但小珠深深地知道,自己只是顺着兴隆的困惑,作为自己的路标,督促自己尽力找到练到,以事实论证而已。因为说再多的道理,在此时阶段,是苍白无力的。

而自己的渺小,要将这些理法体证出来,也显得那么微乎其微,微不足道。

可是焰火也有一发之灿烂,自己连焰火也不如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