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Tony老师盘了下“失去洗剪吹自由”的原因

当行业的管理服务水平无法随着提价的趋势稳步提升,也就酝酿了越来越多的不满。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最近,小巴的一篇文章《正在失去的洗剪吹自由》在业内引起不少反响。

不少Tony老师留言,要跟小巴深入盘一下相关的行业问题。

加之,微信公众号600条留言,今日头条4200条留言,反馈了本文的一些问题以及爆料了更多行业的信息。

结合多方的反馈,小巴觉得有必要跟大家一起继续厘清一些问题以及话题。一来,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二来,可以举一反三,理解行业现象背后的更多社会问题。

为何不少门店和发型师叫苦不迭?

价格普遍上涨,利好从业者,这是大家认为的一般道理。

所以,不少人把美发业斥之为“暴利行业”。

从反馈来看,不少门店和发型师表达了反对的意见。前者认为行业并不容易做,后者反馈自己的劳动实际上并不值钱。

结合《正在失去的洗剪吹自由》中,小巴对杭州临平银泰城的调研发现:存在不少美发门店三个月就倒闭的情况,这是值得重视的。

从事美发培训行业10多年,拥有多本美发专业著作的李志庆告诉小巴:“最近北方一百多家的连锁店又崩盘了,很多连锁品牌做到一定阶段就崩掉了。”

他认为原因是:

这个行业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暴利的,但从正规财务角度来说80%的店面都是亏损的,真正有盈利的不到20%。

一般来说,一个财务状况较为健康的美发门店应该是:扣除人工、房租、物料、折旧、水电、管理培训等必要的成本投入之后,还有一笔可观的纯收入。

这个纯收入的比例说法不一,受商业模式和定位影响。杭州最大的美发连锁品牌苑苑的董事长方森炎的观察是,美发店利润率超过10%的并不多。而拥有定位中高端的三家发型工作室的I Like沙龙创始人崔星说:“工作室的利润率在18—20%,其他类型门店在10—15%。”

但目前的情况是,很多门店的财务状况并不健康。

比如,并没有折旧的概念,更没有在管理培训上有投入。大量门店把存在通过各种的营销手段使顾客充值的卡金当成了门店的收入项,给股东分钱,甚至作为金融杆杠,进行下一步的门店扩张。而本质上卡金只是顾客预存在门店,并没有被消费。

这种情况下,暴雷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而对于发型师而言,核心问题在于收入虽然有一定提高,但仍然抵不过生活成本的提升。 

比如,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小巴,10年前,一线城市的发型师的收入水平在4000—5000元,是社会中的较高收入群体。

如今客单价提高了,就行业平均值而言,发型师的业绩平均提高了20%,而提成比例一直变动不大。据了解,如今北京发型师的月收入普遍在6000—10000元。

另一方面,租房、消费等生活成本快速提高,比如一线城市租房成本增幅达1—3倍,甚至更高,加之绝大部分发型师都没有社保。

总的来说,生活压力是较大的。

“有能力的发型师一个月可以做个十几万业绩,但就全国范围来看,绝大部分发型师的工资在3000—5000元,他们生活是辛苦的,绝大部分是没赚到钱的,到了一定年龄段就改行的一大批。”这是一位从业者对小巴说的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美发业千夫所指究竟因为什么? 

可以发现,对于消费者、较多的从业者,以及投资人来说,美发业似乎都是不太讨人喜欢的存在。

那么,这个行业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

消费者对这个行业的负面反馈集中于:价格普遍较贵、服务却普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消费者选择了便宜的快剪;另一些为了避免踩坑,一般是长期跟随某个发型师,甚至长达十多年时间。

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个行业存在着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发的需求,与行业的供给水平普遍不匹配的矛盾。

事实上,从业者,便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底层的原因。

现实情况来看,美发业大部分的从业者的学历水平较低,大部分都是小学、初中毕业。另一方面,国内大量从业者来自短期“速成班”,或者从学徒做起,长期自学领悟。

也就是说,整体从业者基础的水平较低。

举个例子,大量从业者只会若干款固定发型,缺乏与顾客的有效沟通,更谈不上根据顾客的脸型等条件寻找合适的发型。

李志庆认为,现阶段,大多数发型师只是把理发理解为技术,但这个行业更多的是要帮顾客找到适合的发型,这才是核心。“美发行业本质是服务行业。”他说道。

人才因素,制约着门店发展的方方面面。

其一,门店扩张方面,做了二十年美发行业的方森炎说,培养一个发型师需要5—8年时间,行业人才裂变慢。

其二,经营管理方面,“很多发型师出身的管理者做不了真正的经营管理。”一位业内人士说道。

其三,时尚、服务方面杂乱无章,整个行业缺乏专业标准。

一般来说,学习基础的理发技术并不难,但整体服务意识、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少不了需要系统学习提升。

可以发现,在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发型师较多通过职业学校的体制进行培养。比如在日本一般需要3年制的大专学习,拿到毕业证书方可上岗。学习内容既包括技术、设计原理等系统的专业训练,还包括了消费心理、经营管理方面的相关课程。

当行业的管理服务水平无法随着提价的趋势稳步提升,也就酝酿了越来越多的不满。

这一问题显然短期内难以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门店想要生存下去或者赚钱,获得流量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投机的策略就是,过度的推广和营销。行业内门店类型又分为综合店和专业店,相比而言,前者多使用“打折引流,再推销各类包括理发在内的多种高价项目”的策略,后者更注重专业技能。

其他主要的方法,是选择优质的地段或者商圈。但这样一来,房租成本提高,而房租成本和人力成本是强关系。房租成本高的区域,人力成本也相应较高。

如今,互联网渐有影响力。据方森炎观察,从2018年开始,互联网平台成为年轻客源的重要渠道。因此,线上获客成本成为了近些年增长最快的经营成本。

这些成本,最后都会体现到价格上。

“10元店”是行业的救命稻草吗?

在《正在失去的洗剪吹自由》一文,小巴说:“在一二线城市里,即便是中低端门店,剪发单价最低也达到了40元。”

这个说法是有欠缺的。

比如,很多人提到了10元快剪店。

那么,10元店,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恰巧的是,上个周末,小巴路过杭州西湖区星光城的“星剪”快剪店,顺便体验了一番,单价是15元,不到10分钟就剪完了。

当时是在中午的时段,现场的情况是:理发师1名,一般需要排上2—3位才能轮到,主要消费者是中老年男性。据老板说,20分钟就可以完成3个人的剪发。

这类门店的一般特点是:没有店面,只占了一块小角落,没有洗发和简单造型等服务,此外也没有烫染服务,更不会推销和办卡。由于开在大型超市出入口处等人流量大的地点,可以通过高业务量来弥补单价的不足。

从较多的读者评论来看,10元店对于一部分价格较高,存在不少负面问题的传统美发店来说,是有一定的替代作用的。

那么,这一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呢?

小巴采访到的多位业内人士的看法是,对于较为追求美感以及需求更加丰富的青少年以及女性群体,吸引力不大。而这部分群体是美发消费的主力。

事实上也可以观察到,这类门店的密度明显小于传统美发店的。

通常一个大型超市会有一家快剪店,而一个普通社区周边就有若干家美发店,一个较大的商城可能多达10家美发店。相对来说,市场的空间是比较有限的。

或因如此,一些快剪店也在转型。举一个例子,一家知名的快剪品牌叫星客多,于2015年成立,其在2015年获得3000万元的A轮融资、2018年获得1亿元的B轮融资。

一般来说,快剪店的定价较低。但从美团App可以发现,其上海、杭州的剪发单价也提升至一般美发店的水平,在40—50元左右;此外,这家品牌最初宣称是“不烫不染”的,如今是有烫染服务的,价格在300—500元左右。

烫染项目的诱惑力不可谓不小。比如,一位从业者的说法是:“染烫使用的产品比较便宜,我们基本是按照产品的10倍来收费。”

用方森炎的分析来说:

国人对烫染概念少,随着时尚的需求才开始兴起,导致定价弹性空间较大。

就剪发单价而言,从10元到高达1000元,甚至更高,都会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价格细分的现象是明显的。但涨价的大趋势未必能够改变。

最后的话

那么,失去洗剪吹自由,谁才是罪魁祸首呢?

总体来说,这个行业的现状既有行业本身的问题,又包括了行业外的诸多因素,像房地产行业畸形发展、职业教育体系不足等,甚至还可以归结到收入的问题。

如果对比国外的话,国内一二线城市的中高端理发价格,已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两者人均收入的差距仍是较大的。据日前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欧盟国家2021年平均月净收入折合在14000元人民币左右。比国内一线城市的税前平均月收入还要高出不少。

举一反三的话,这类物价上涨和收入提高的失衡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作者 林波 | 当值编辑 | 武新月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 主编 | 郑媛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