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凝聚淮镇力量,以文脉展现沧海胸襟(三)

  

以文化凝聚淮镇力量,以文脉展现沧海胸襟(三)

赵志忠

淮镇文脉自古就是义与侠的综合体,在淮镇的农商文化、河路文化、仕宦文化、义侠文化、回汉民俗文化中都能寻找到代表人物。如修大慈桥的牛埛、修观风亭的孙得荣,他们虽然名气不大,却代表了淮镇文脉的传承。还有从淮镇从走出去陈瓒、陈忠父子,郑俭、康徽、景廷模、王裔藻、李仙舟、孙鸿泉、常起民、常文庚、钟琪等历史文化名人和革命先烈,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常文庚与钟琪为人民解放,国家、民族的独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就是淮镇人的自豪,淮镇人的骄傲!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虽然这些名人不是淮镇人,但他们却给淮镇留下宝贵精神财富。有三国时的曹洪,明代有河间知府陈大宾、献县知县张汝蕴,朗中唐世隆,清代有直隶第一任总督李卫、乾隆皇帝、顾祖禹、纪晓岚父子、戈涛,抗战时期的贺龙、张仲翰、马本斋等,现代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全国妇联主席蔡畅、马本斋之子马国超等。还有为淮镇留下珍贵文字的资料《金史·地理志》《读史方舆纪要》《畿辅通志》《四库全书》《阅微草堂笔记》《钦定大清一统志》《明实录》《清实录》的相关作者,他们都不是淮镇人,但他们撰写的史书、文集、县志、族谱和其他文字资料,都记录了淮镇的历史及文脉传承,这些人淮镇人是不会忘记的。
淮镇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兼收并蓄。自淮镇立镇之始,以商建镇,以商兴镇,没有自我封闭,唯我独尊,而是立足本域、面向八方。不断的融合其他区域的文化,借鉴其他区域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
淮镇的金丝小枣、烧饼、油香、牛羊肉、羊肠汤、麻花、炸糕、酱牛肉、烧鸡、剪纸等,它们已经成为淮镇农商文化和回汉民俗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在淮镇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其文化的传承者往往都是从土生土长的淮镇手艺人,就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让淮镇的民间风物获得涅槃重生。淮镇的乡土是有灵性的,可以从中找到古河间国的书生文雅和燕赵侠义的豪迈。不管是明代陈瓒的为官之道,还是清代至民国期间关东拳群侠的侠义之举,淮镇名绅商贾建义学义仓的为富施仁之事,都是淮镇先民留给我们今天淮镇的宝贵财富。
 淮镇的澄浆砖、砖厂、把式行、舞狮、庙会、回汉风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穿越时空让人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千年古镇。明代建北京城的砖来自古镇,水、陆运砖的船与车,排列在滹沱河北岸的砖窑,忙碌的砖厂工人,装卸货物、砖瓦的杂工与监管的官者,画面重显,一路是水路,通过滹沱河、白龙江转运黑龙岗河,经运河直达北京。一路是旱路,从淮镇出发经郭庄、过河间等地直抵北京。水陆两路运送砖瓦的人船如长龙般宏伟壮现,虽然这些幻影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已留下淮镇先民的烙印,却成就了淮镇的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一张历史的文化名片。
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其目的就是促进淮镇人在思想上、行动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使淮镇更快更好的繁荣发展,淮镇人有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会获得砥砺前行的动力、创建魅力淮镇的活力。
淮镇的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传说,有入史的,有没有入史的,名人与百姓的,捕捉最原始的故事,就能寻找到许多不被人知的故事。淮镇多为明代移民而来,其背后定有一系列的故事,这侧面反应出战争的残酷与亲情的分离,和一个个普通人所经历的不寻常的故事。
(待续)

作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