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制品专业创建人之一——黄士元

他学贯中西,履历丰富,在中国、日本和瑞典等国大学从事混凝土科学研究;他恪尽职守,求真务实,为提高我国混凝土和水泥工程的研究做出卓越贡献。他就是我国混凝土制品专业创建人之一、著名混凝土学者、同济大学教授黄士元。

人物简介

黄士元,1933年出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著名材料科学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材料特别是水泥和混凝土的教学和研究。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各一部。1997年至2002年,黄士元教授和我国在水泥和混凝土材料科学方面的专家杨南如教授等编著和出版了《近代混凝土技术》一书。

多次改系改专业,

最终深扎混凝土领域

1950年,17岁的黄教授高考,同时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的电机系和清华大学的化工系录取,最终他选择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当时,哈工大的专业一共要学6年,第一年学俄文预科,第二年开始学5 年本科。预科第一年结束后,他并没有顺利进入电机系,而是被安排到采矿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哈工大的采矿系和冶金系合并。本科第二年,黄士元被分配到了哈工大土木系的工民建专业。后来又被改到材料系。尽管所学专业多次改变,但好在黄教授高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并没有耽误黄士元教授的学习。5年毕业后,黄教授被授予工程师学位,并开启了他50多年的混凝土研究之路。

西行访问,

开拓粉煤灰混凝土新领域

1979年,黄士元教授考取了文革后的第一批访问学者。之前黄教授的研究不论是泡沫混凝土还是加气混凝土,都属于墙体材料。到瑞典皇家工学院水泥混凝土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后,他真正做起混凝土的研究。

初次西行访问,黄教授一下子接触到大量的西方混凝土文献,顿时眼界大开。在选择课题时,黄教授选择了在当时尚属世界前沿水平的“粉煤灰水泥水化及其浆体微观结构的研究”。

然而,黄士元教授的课题却遭到了瑞典有关部门的否定。因为瑞典没有火力发电厂,自然就没有粉煤灰。后来研究所所长表示,课题可以做,只是没有经费支持。对此黄教授自付经费在瑞典研究起粉煤灰混凝土课题,并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用X射线衍射半定量地研究了粉煤灰水泥的水化规律,用电镜观察了粉煤灰与周围水泥水化层结合的微观结构,并指出在水泥熟料中加10%的粉煤灰完全不影响水泥的性能及表面白度(国外很注意混凝土表面的颜色)。

瑞典水泥公司看到这个研究成果后,认为其很有价值。为此特意为黄士元教授提供经费,去墨西哥参加国际混凝土会议,并安排他顺道去美国和加拿大做访问和学术交流。黄教授离开瑞典后,瑞典方面仍继续对粉煤灰水泥进行研究。这足以证明,黄士元教授对粉煤灰的研究堪称是一个开拓性和引领性的成果。

“得诸社会,还诸社会”

为师做事的人生信念

黄教授本来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但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家道中落。读高中时家里已经付不起他的学费,但是凭借着优异的成绩,黄教授考取了“叔苹奖学金”,顺利的完成了高中学业。“叔苹奖学金”是由热心教育和公益的慈善家顾乾麟先生创办的,除此外还建立了“菽苹同学会”,同学会的会训就是“得诸社会,还诸社会”八个字。黄教授作为“叔苹奖学金”的获得者,他将“得诸社会,还诸社会”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在50多年的教研工作中付诸实际行动。

在科研中,黄教授为我国混凝土工程安全和耐久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我国混凝土工程界的高度评价;在教学中,他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以自己对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和诚实善良的做人品质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在生活中,已桃李满天下的他不仅关心学生的事业,还关心他们的生活。黄教授“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做人做事信条使他获得了很多忘年之交,也使他晚年生活更加愉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