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防衰老的保健 & 针灸临床的一点心得

中医书友会第1995期

I导读:女子“五七”以后,盛极而衰,调理、保健可从阳明脉、任脉、冲脉入手,而其中又当以阳明经为根本。

针陷谷穴,可下咽阻之食物;左侧头痛经过治疗转为后头项痛,是寒邪从少阳经传到了太阳经;气陷证针刺罔效乃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言简意赅,都是实实在在临证中用得到的经验。

女子盛极而衰之保健思路初探

作者/陈建彬

《黄帝内经·素问》共九九八十一篇,开篇《上古天真论》,其中论述了女子由生长、长极到衰落的生长节奏与规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女子的生长以“七年”为一个周期。到了四七,大概28-35岁之间,是最强盛的时候。五七,35-42岁间,盛极而衰,身体开始走下坡路。这时候“阳明脉衰”,脸色开始变暗变黄,甚至出现色斑了,也开始掉头发了。六七,42-49岁之间,太阳、少阳、阳明三条阳脉皆“衰于上”,脸色较前更逊色了,皱纹和两鬓间白发也开始出来了。七七,四十九岁以后,“任脉虚,冲脉衰少”,大部分的女人开始慢慢绝经了,进入所谓的更年期了,怀孕也很难了。

生长衰亡,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但先贤在论述规律的时候,同时也将背后的生理机制晓谕我们,那么我们能否根据背后的生理机制总结出相应的身体保健、延缓衰老的思路呢?

据上文所述,“五七”以后,身体盛极而衰,其中最显著的,首先是“阳明脉衰”,接着是“三阳脉衰于上”,然后是“任脉虚,冲脉衰少”。

阳明脉,包括了胃足阳明之脉和大肠手阳明之脉。手足阳明脉又与“肺手太阴之脉”、“脾足太阴之脉”互为表里。《灵枢经·本输第二》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经也。”可见,阳明脉实际包含了西医所说的消化功能和消化系统。

当然,阳明脉功能不止于此。《内经·素问》痿论篇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灵枢·五音五味篇》又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

可见,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冲脉任脉为经络之海,而冲脉又隶属阳明。由此可知,“三阳脉衰于上”与“任脉虚,冲脉衰少”又皆与“阳明脉衰”有密切的关系,女子盛极而衰的调理、保健可从阳明脉、任脉、冲脉入手,而其中又当以阳明经为根本。

调理阳明、任、冲三脉,以针灸为例,可选取以下穴位:足三里、中脘、天枢、关元、太溪。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经合穴,胃腑的下合穴,对强化阳明经有不可代替的强大功效。灸法中也有这样的说法:“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说的就是:在足三里穴处通过形成灸疤,化脓,刺激强化足阳明经的气化功能,从而达到保健功效。

中脘穴:任脉穴位,胃的募穴,脾足太阴之脉的结穴,又是“腑”的会穴,对脾胃经、任脉、脾胃肠功能有直接的调节作用。

天枢穴:胃足阳明经穴位、大肠募穴,对调理阳明脉和胃肠功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元穴:任脉穴位、小肠募穴,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位处丹田,对激发先天潜能,调节冲脉任脉、胃肠功能、生殖泌尿系统有重要作用。

太溪穴:肾足少阴经原穴。肾中藏有元阴和元阳,是人生长发育的根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源于肾,故肾为先天之本。人体中的任脉、督脉、冲脉、带脉等都和肾相关。《灵枢经·骨空论篇》也云:“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肾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所以太溪穴对诸经脉,特别是冲脉和肾足少阴经有重要调理作用。

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朋友,这里介绍一个简单的日常保健方法:揉腹。

常识中,揉腹有帮助消化、促进肠道蠕动的效果。从经脉的角度,足阳明胃经、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都循行于腹部,揉腹可以同时作用于这五条经脉,加强它们的气化功能。另外阳明脉连结的脏器:胃、大肠、小肠,足太阴脾经连结的脏器:脾、胰腺等都位于腹腔,揉腹时,可以按摩作用于脏腑器官。揉腹,同时又可以按摩到上述提及的中脘穴、天枢穴、关元穴。可谓是集保健、治未病功效于一身,一举多得。



潜心医轶录

作者/郭光强

处江湖之远,潜心临证,不宣师传,不广而告之,不求名利,不争荣华,与乡野中医无异,然达官贵人贫厄黎民亦不绝于道,轶事繁华,择其要者渐录于此,以飨同道。

一、凡诸孔穴,名非虚设

内人祖父,年及耄耋,忽染暴疾,小脑梗死,住院十余日,病情渐定,然出院时仍眩晕甚笃,余微针调理数日,眩晕除,一日馒头梗咽,半日不除,及余至针灸康复,言及此事,余笑而不语,嘱多饮水(人老不信微针可祛咽之疾苦),于平日针方中加陷谷一穴,稍倾喜告曰咽阻食物已下矣,余复笑而不语,不资微针之功,然心内甚明,古人不欺我也。

二、痛加非病剧

满族老妇,年已古稀,蹒跚而至,虽所住之处离诊室几百米之距,然耗时一时余,十余步则歇息不前,腿痛难耐,及至告余,左小腿痛甚,苦不堪言,查足太阳少阳所过之处,针随脉所定诸穴,刺足临泣、束骨善后,凡用针五,术毕留针,突大呼痛甚,因病人甚多,未于理会,稍倾复大呼,往视曰痛较前剧甚,因此事甚多,成竹在胸,答曰无妨,稍捻其针以示安慰,痛除,然稍倾复痛,如此多次,及起针,面带怨恨之色,然次日复至之时,笑容现于面,言针后返途未痛,是夜痛大轻于前,方信小医生(年轻)不欺于我也,痛可祛痛,痛加非病剧。

三、经之传变非虚闻

某装饰公司老板,已过不惑之年,嗜酒如命,酒后汗出,驱车风吹之,左侧头痛甚,苦不堪言,为求速效,取微针刺之,仿小柴胡汤意,用针凡七,起针痛除,次之复之,言左侧痛除,但转为后头项疼痛,笑言病由少阳出太阳,为邪出病愈之兆,似信非信,随改足临泣为昆仑,痛果除,复饮酒矣。

四、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初出道时,针每获良效,然某气陷头晕患者,首刺百会无效,甚为不解,补而提气,罔效颇疑,次日复至,仍刺百会,候气至针下,乃行捻转补法,其晕立大减,乃笃信“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朗乎见苍天”。以后每遇类似患者,气至针下,乃行补泻,效在当下。

五、忌口方宜论

一方之人为一方水土所养,所食亦有偏嗜,从授业恩师意,嘱病人服药忌寒凉油腻鱼腥诸物,然自寓居滨海小城,有所感悟,此地之民皆以海鲜为常,每饭所必需也,如鱼之欲水,因思非皮肤哮喘诸疾,皆可无所顾忌,三年医民凡万数余,未见因食海物而罔效者也,海参、虾蟹、鱼蛤皆不在所忌之列。然偏嗜终有所害,滨海之民,君火弱者比比皆是。水盛而克火者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