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篱落@刘红 按:
本文是盐中已退休的食堂司务长邱丕民写的文章。他本是在手机上,用手写输入法,一段一段写了,发在盐中退休老师群里的。
手写,并一段一段发,真是不容易。他写得这样细腻,这样有章法,挺感人的。我把微信群里的一段段,整理成文章,发在这儿,表达对老邱的敬意。我们是老同事,也是老邻居。而老邱和徐斌同学的故事,我早就听说过,今天看老邱写的,那么多的细节,又一次被感动。
盐城中学上海校友年会,非常隆重,今年我也有幸参加,期间很感动,也很开心。老邱的记录很详细,他说还没写完,期待他继续写下去。本文版权归老邱所有,我只改动了几个字词。如果有打赏,我转给老邱司务长。
)
(盐中校园风景。)
岁月难忘——盐中上海校友会相聚引发的回忆
作者:邱丕民
(1)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2019年10月18日,天气晴朗,蓝天上白云舒展。我们乘大巴车去沪上,心情舒畅。人在路上,心已飞扬。大巴载着我们——参加盐中上海校友会2019年年会的退休老教师和在职老师代表,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校友会“盐办主任”程竹鑫校友把装着瓶装水、点心、苹果和蜜桔的袋子一一送到各位手中。大家齐赞上海校友会的校友想得周到,非常贴心。吃着水果点心,大家有说有笑,窗外高铁桥墩一一闪过,榀梁已安装,即将树起电杆铺轨。大家憧憬着,谈论着,说再过年把就可以坐高铁去上海参加校友年会了,再也不会出现进入上海市区高峰期堵车现象了。甚至可以早出晚归,晚出朝归了。大家赞叹盐城的变化真大真快啊!老教师们互相祝愿身体健康,希望有生之年,坐趟高铁。程竹鑫主任把上海校友会的设计精美、别具一格的请柬发送到每个人手里,车厢里又是一阵欢呼激动!大家感觉很温馨,齐赞校友会在细节上做得好。往年校友会年会,年龄较大的老同志,一般不作邀请,主要是考虑行动不便,不够安全。这次破例,共邀请了5位80岁以上的老教师。考虑邀请这些老同志时,徐斌会长是有顾虑的。老教师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万一有闪失,不好交代。我按徐会长的交代分别找他们,向他们说明情况。没想到这些80多岁的老同志,无一例外地表示:去,肯定去!就是拄拐棍也要去!要去看自己的学生。本次未被邀请的一些老同志也打电话给我,要求去,我及时向徐斌会长报告,按照徐会长的精神告诉老教师,安慰他们,下次还有机会。
(几位80岁上下的老教师。从右至左,吴振铎老师,陈宣老师,魏素云老师,徐庆明老师,汤伯祥老师。)
车厢里的5位80岁以上的老同志,我请求校友会让他们在北校区上车。竹鑫主任爽快答应,打破惯例让他们在北校区上车。他们很高兴,很感激。车厢里,高龄老同志无一睏意,脸上洋溢着兴奋期待之情。言谈和表情活跃,仿佛变年轻了,甚至还有些天真俏皮。当然我不能掉以轻心,我既是年会受邀者,又是他们的照应者。上车我紧跟后,下车我顶在前,服务区上洗手间,我寸步不离85岁的吴振铎老师。校友会真有创意,年会办得有新意,有惊喜!我们真幸运,真幸福,真高兴!我的恩师班主任魏素云老师也受邀参加年会,她要和陈宣老师(吴振铎老师的爱人,徐斌会长的师母),联合后来调到上海工作的徐庆明老师(当年的盐中语文三姐妹,女三杰),同台诗朗诵诗歌——《我的青春在盐中》。这将给年会带来别样精彩,意外惊喜!当然,这个节目,很多与会者事先是不知的。这也要感谢顾为健校长的新颖创意。
大巴继续前行,过苏通大桥进入上海境内,无论是地面还是高架,正逢晚高峰严重堵车。在上海境内花了三个小时才到目的地。上海校友会徐斌会长率副会长、秘书长一干人早已在等候。当徐斌会长一眼看见自己的80多岁的班主任吴振铎老师,兴奋地高喊:老师来了!吴老师您好!会长亲切地询问一路情况,亲自扶老师下车,扶老师走进接风宴会大厅……。
接风宴会大厅,灯火辉煌,大屏幕上醒目地打着《盐城中学上海校友会2019年会接风晚宴》字幕。欢快的音乐声,频频碰杯的祝酒、敬酒、劝酒声,人们的欢声笑语,汇合在一起,整个宴会大厅洋溢着亲切,和谐,愉快的气氛。学校张瑞卿校长亲临接风宴会现场。朱俊校长,树如同书记来了,潘迅团委书记来了,在上海的原盐中老师代表来了,年会组织者94届陈凯来了,99届陈立华来了。校友代表来了,让我们这些退休的老同志更加兴奋和激动。校友会组委会安排周全周到,还邀请了曾在盐中担任领导和任教过的周晓林、袁福成、潘友德、舜太安等老师。他们十分高兴,像回到了母校,回到了家。校友们没有忘记他们。师生欢聚一堂,规模创年会接风宴会之最。徐斌会长和各位副会长,潘明祥祕书长,陈凱和陈立华主席,一一到各桌向老师敬酒,师生同桌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当年在母校的难忘岁月……。
我想起,1980年秋学期开学那天,天气不怎么好,阴沉沉的。有一对父子蹲在校门外,一根扁担挑着被子行李,放在墙根。父子两人在商议什么,看着很纠结……。那年,是盐城中学高中部在结束文革后首次向盐城地区招生。在那以前招生的顺序是先师范中专,后高中。那年代,上师范或中专,意味着毕业后即可分配工作,转为国家户口,即可拿到工资,拿起铁饭碗。这对于从农村来的孩子来说,考中专是首选。儿子考上了高中,但老父叹了口气,说: 十儿(徐斌排行老十),三年六个学期,家里拿不出钱供你上高中,咱还是不上,上中专早工作,早拿钱吧,走吧!然而,那位才十五六岁年纪的学生,身体瘦弱,稚气未脱,虽未完全懂事,但已理解父亲的想法。他,人已站在盐中大门口,说:“我要上,我要上盐中!” 少年口气坚决,坚定!老父深深地叹了口气,你排行小十,哥哥又要上学,为父实在供养不起啊。盐中领导识才,惜才,爱才。很快,学校李临之老校长到了,顾为健老师到了,边安慰边安排,并表态,孩子有困难,学校尽力解决,这个学生我们要了!那年,盐中硬是把先师范中专后高中的招生程序扳了过来,从中专将要录取的学生中录了八九十名学生。那年他才虚16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过早地承受了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和负担。但他意志坚定,不畏艰难。星期天,总能看到他为教师买米搬煤。周末,电影室门口总能看到他在卖票,检票。暑假两个月,他在学校打工,三年三个暑假都没回去。在学校刷教室,搬桌椅,清理下水道。还一直在食堂打工,就连高考前的几天也未停下。高考一过,又去食堂打工了。徐斌同学,可以说开了盐中学生勤工助学的先河……。当时盐中,从老师到学生,上上下下无人不晓有一个自强不息的、乐做好事的学生徐斌。那年他同本班李德平同学(现阜宁县政协副主席)一起,硬是把一棵法桐大树从校西大门刨起,运到东南角共青山脚下,得了两元多钱。如今这棵大树直径有一米多,几人合抱都抱不拢。现在,树就在西北入口共青山石碑左边,几十年过去,是母校最大的一株法桐。它和共青山相伴,见证了盐中的发展。
(共青山边的梧桐树。老邱提供。)
那年,53天里,徐斌家中亲人不幸连续去世,悲痛哭声不绝。大家见了徐斌,都对他表示同情。然而坚强的他,擦干眼泪,把悲痛放在心里,没有请假回去奔丧,继续上课。他要用最好的成绩向逝去的亲人回报。那年暑期他在食堂打工。那时,我担任食堂司务长,用两排平房办了个招待所,每年假期地区招生办公室的人都到这里招生,在这里开会,住宿,吃饭。徐斌同学在这里忙前忙后,拎茶送水,丢掉翻耙拿扫帚,抬桶端盆拣菜什么活儿都干。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由于招生,食堂天天有大鱼大肉,还有桶装啤酒。那一天,他和李德平想喝大碗啤酒,被我制止了,我对他俩说,你们还是学生,不要喝酒。徐斌很听话,没喝啤酒。结果几十年来,他真的从来就不喝啤酒。那些年,是计划经济年代,上级发粮票粮券,油券,肉券,豆制品券,煤要上计划…总之什么都要有票。物质不丰富,物资供应不敞开,菜肴单调,教师学生对食堂颇有微词。有学生认为好东西被食堂人吃了,怪不得个个肥头大耳。我就利用徐斌等同学在食堂打工吃饭来验证,食堂的人是不是贪吃多吃。一天三餐,让他们有鱼有肉吃,还有油饼有五香蛋,放开肚子吃,不限。两天一过,就反胃了,干再累的活后,看见大鱼大肉也不想吃了,想吃少油的蔬菜了。想一想,厨房工人一天到晚闻油香味,皮肤也吸收油,哪里能多吃大鱼大肉啊。徐斌不仅在食堂打工做好工作,还很好地起了住校生与食堂之间的沟通作用,让食堂改进服务,让学生理解食堂工作人员。记得还有这样一件小事。那年暑期教师培训,都吃食堂,食堂的冬瓜皮、冬瓜籽一般都倒掉。徐斌主动收集冬瓜籽晒干卖给药店,居然也卖了40几元钱。他和德平合计,买了两条玫瑰香烟给我(算是孝敬),我把烟分给了食堂人员,大家都很欢喜。他一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我到现在也未曾忘记。一包烟二角三分,两条烟四元陆角,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是能拿钱来衡量和比较的。那年,市面上有了豆浆机卖,徐斌同学对我说,司务长早上能不能供应点豆浆,既增加品种,又有营养。我接受了他的建议,食堂开创了做豆浆的先例(当时其他学校还未有),早饭有热气腾腾的豆浆供应,又白又甜又香。上午第二节课下,各办公室来人自带茶瓶到食堂灌豆浆。为此,张耀东老师写了一首打油诗,张贴在西门校长室对面的文化走廊里。他写道:“甜豆浆,热汤汤,喝在肚里,暖在心上。为老师,磨豆浆,工人辛苦,写诗赞扬。”那些年,食堂陆续增加了教师盆菜供应,学生包伙,为单身汉老师结婚办酒席,替老师办理户口粮油分户。又采购一些紧俏的海鱼,大白菜,水果等供应教师。又添置锅炉,办起浴室,解决师生洗澡。办起电磨机为校内外磨粉,每年还有几十头全是一等级的肥猪出售等等。食堂搞得红红火火,徐斌同学都有参与其中。食堂工作得到了师生的较好评。那几年徐斌同学虽在食堂打工,但每天夹着书来,歇下来就坐在桌边看书。他不管怎样忙,学习不放松。他把辛苦打工的收入还交给老父亲,真不容易。盐中的三年,他学到了知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学会了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待人礼貌,为人热情,处事得体,谦虚谨慎。三年的高中生活磨炼了他,沉稳了他,成熟了他,成就了他。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致认为这样一个能吃苦,知书达理的学生,将来肯定有出息!寒门出贵子,再穷也要把学上。徐家出了三个大学生,在当地传为美谈。享用着香浓的美酒,美味的佳肴,我还沉浸在深情的回忆之中……。总务处郑建中主任过来了。这是一位对学生充满爱心的老师,深受学生的喜欢。繁忙繁重的总务后勤工作,在他手里定而当之,游刃有余。餐桌边,我俩共同举杯,互致问候。郑主任动情地和我谈起徐斌的为人。他说,徐斌是从农村来的,他也是农村来的。和徐会长多次接触,听会长讲他的过去。他不避讳和别人谈他的过去。一般成功人士是很少谈自己的过去的,很少谈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孩子。但徐会长不是,他很坦诚。他在很多场合总是动情地谈起自己的过去,回忆自己在盐中高中的三年,学习的辛苦,生活的困苦,做工的艰苦。他是个重感情的人,对母校,对老师,对家乡常怀感恩之心,竭力为母校为老师服务。我对郑主任讲了,1983年徐斌考上第二军医大学,他给我写了第一封来信。说他上了大学,还不忘母校食堂,信中讲了军大食堂的伙食情况。他很细心,发现大学食堂烧的青菜特别绿,开人胃口,他询问工作人员,得知用苏打水把菜焯水,就可保持绿色。他建议母校食堂能否这样做。我在信中回复他,当时,我们中学食堂不提倡这种做法,因为中学生和大学生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有差别。正如大学食堂可以加工凉拌菜或冷菜,可是中学食堂不允许。我和郑主任谈兴正浓,本次年会组委会主席,94届校友陈凯过来了,他还是那样壮硕,不愧是当过刑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毕业的高才生,刑侦痕迹检验高手,是树如同老师的学生。这是一位优秀刑警,公安部都有他的先进事迹表彰和刑侦破案案例。陈凯对我说,当年母校每年对高一新生军训,是很有必要的。一是使新生加强了国防观念,二是掌握了基本要领如正步走,还有举枪姿,搞内务。陈凯说,当年他去军检,由于参加过军训,一些基本要领和动作熟练,一次通过。而有的学校不搞军训,参加军检的学生只好临时在军检处安排训练,心理负担显然加重。陈凯现在担任校友会副秘书长,今年上海校友会篮球友谊赛和年会文案都是他写的。不愧是刑警出身,做事缜密,有条不紊。陈凯是徐斌会长的外甥。寒门出贵子。徐家出了三个大学生,二个中专生。徐斌,外甥陈凯,侄子徐兆伟都考上了大学。他们的班主任分别是吴振铎、树如同、高金章老师。一个黄海之滨偏僻小村,一家出了三个大学生,在当地传为美谈。徐老爹爹,受人尊重。徐家子孙,用他们的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为人老实坦诚的谦虚精神,待人热情热心的处事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告慰了在天之灵的父辈先辈……。他们对母校对老师的一往情深,也传为美谈。
(老师们在上海住的宾馆,景观房。窗外景观太美了。是黄兴公园景色。)
(黄兴公园的早晨。)
(老邱和敬爱的班主任魏素云老师 。)
(和老校友在一起。)
(和年轻校友在一起。)
(老邱和老同事们在一起。)
下面小视频:三位80多岁老教师在宾馆房间,排练诗朗诵,豆棚篱落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