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辽史交聘表》高丽遣使辽朝史事补正上

陈俊达+孙国军

摘 要:本文在张亮采《补辽史交聘表》基础上,依照《辽史》、《高丽史》、《高丽史节要》、《东国通鉴》、《东史纲目》、《增补文献备考》、《高丽墓志铭集成》等史料,并参考学界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对《补辽史交聘表》中高丽遣使辽朝相关史事予以全面辨析和考证,疏正史事73条,并增补阙载史事25条。

学界对于高丽遣使辽朝次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1}其中制作辽丽交聘表的,有张亮采、{2}李符桐、{3}金渭显、{4}石艳军{5}等人。因李表未对《辽史》、《高丽史》中的相关记载进行对读、考辨,仅分别列出;金表“错误较多”,{6}遣使的内容、时间均存在錯误;石表则只涉及辽道宗一朝。故本文在张亮采《补辽史交聘表》一书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现有材料,对高丽遣使辽朝的次数、人员予以全面辨析和考证,并增补阙载史事。

一、《补辽史交聘表》高丽遣使辽朝史事疏证

几点说明:(1)本文先引用《补辽史交聘表》中需要疏证的相关原文,并标明页码,然后以《辽史》、《高丽史》等文献材料与墓志等石刻资料为依据,对其加以疏证。(2)行文按《补辽史交聘表》原文顺序进行。(3)对于《补辽史交聘表》中大量将《辽史》所记高丽使者的抵达时间与《高丽史》所记高丽使者的出发时间混用的情况,若无时间上的错误、缺漏,限于文章篇幅,不在本文中体现。

具体疏证如下:

1.太祖九年(915)冬十月戊申,高丽遣使进宝剑。神册三年(918)二月癸亥,高丽遣使来聘。三月,高丽遣使来贡。{7}

《高丽史·太祖世家一》载,高丽太祖王建于戊寅年(918)“夏六月丙辰即位于布政殿,国号高丽,改元天授。”{8}故此三处“高丽”,当为“泰封”之误。金渭显、{9}魏志江{10}等已有详细考证,此不赘述。此时是泰封遣使辽朝,与高丽无关,应排除。

2.统和十一年(993)三月丙午,高丽王治遣礼币使侍中朴良柔奉表请罪。诏取女直鸭绿江东数百里地赐之。先是,统和十年(992)冬十二月,遣东京留守萧恒德率师往理疆封,兼责其越海通宋事,初攻蓬山郡。其王治遣监察司宪借礼宾少卿李蒙戬来议和;以王治不身临,未许。乃继攻安戎镇,师不利。命使促降;治复遣通和使阁门舍人张莹来,亦不允。命遣贵臣面议。治遂再遣中军使内史侍郎徐熙,奉国书诣军营议和,许之。翌年,始遣使称臣纳币。{11}

此处朴良柔、李蒙戬、张莹、徐熙的出使时间皆误。据笔者考证,辽圣宗派遣萧恒德征伐高丽的时间为统和十一年。{12}又《高丽史·成宗世家》载:“成宗十二年(993)闰月丁亥,幸西京,进次安北府。闻契丹萧逊宁攻破蓬山郡,不得进,乃还。遣徐熙请和,逊宁罢兵。”{13}此处“闰月”当为“闰十月”。{14}《徐熙传》载:“成宗欲自将御之,幸西京,进次安北府。契丹东京留守萧逊宁攻破蓬山郡,获我先锋军使、给事中尹庶颜等。成宗闻之,不得进,乃还……熙见书还,奏有可和之状,成宗遣监察司宪、借礼宾少卿李蒙戬如契丹营请和……逊宁以蒙戬既还,久无回报,遂攻安戎镇。中郎将大道秀、郎将庾方与战,克之。逊宁不敢复进,遣人促降。成宗遣和通使、阁门舍人张莹往契丹营。逊宁曰:'宜更以大臣送军前面对。莹还。成宗会群臣问曰:'谁能往契丹营以口舌却兵,立万世之功乎?群臣无有应者,熙独奏曰:'臣虽不敏,敢不惟命?……熙奉国书如逊宁营……熙留契丹营七日而还,……成宗大喜,出迎江头。即遣良柔为礼币使入觐。熙复奏曰:'臣与逊宁约,荡平女真,收复旧地,然后朝觐可通。今才收江内,请俟得江外,修聘未晩。成宗曰:'久不修聘,恐有后患。遂遣之。”{15}知统和十一年闰十月丁亥后,高丽成宗相继派遣李蒙戬、张莹、徐熙、朴良柔出使辽军军营及辽朝。《辽史·圣宗本纪四》中“统和十一年春正月……高丽王治遣朴良柔奉表请罪,诏取女直鸭渌江东数百里地赐之”{16}的记载,“十一年”当作“十二年”,为朴良柔抵达辽朝的时间。且“通和使”为“和通使”之误。

3.统和十二年(994)三月丁巳,高丽遣侍中朴良柔,奉表来告行正朔,乞还所俘生口。诏许赎还。{17}

《辽史·圣宗本纪四》载:“统和十二年三月丁巳,高丽遣使请所俘人畜,诏赎还。”{18}《高丽史·成宗世家》载:“成宗十三年(994)夏四月,是月,遣侍中朴良柔奉表如契丹,告行正朔,乞还俘口。”{19}显然应为两次不同的遣使。

4.统和十三年(995)二月甲辰,高丽遣李周祯来贡方物。{20}

《辽史·圣宗本纪四》作“李周桢”,{21}同书《高丽传》亦作“李周桢”,{22}《高丽史·成宗世家》作“李周祯”。{23}金渭显认为“桢”当依《高丽史》作“祯”,{24}然而并未举出其它旁证。又《高丽史节要》{25}与《东国通鉴》{26}皆作“桢”,故应依《辽史》,作“李周桢”。

5.统和十三年(995),是岁,高丽遣韩彦卿来谢恩纳币。{27}

《高丽史·成宗世家》载:“成宗十五年(996)春三月,契丹遣翰林学士张干忠、正军节度使萧熟葛来册王……王备礼受册,大赦,遣韩彦卿如契丹纳币。”{28}知韩彦卿的出使时间为统和十四年(996)三月。

6.统和二十年(1002)秋七月辛丑,高丽遣使来贡本国地里图。{29}

《辽史·圣宗本纪五》作“秋七月辛丑”,{30}《高丽传》作“七月”,{31}《属国表》作“六月”,{32}待考。

7.统和二十六年(1008)五月丙寅,高丽进文化武功两殿龙须草地席,及贺城中京。{33}

《辽史·圣宗本纪五》载:“统和二十六年五月丙寅,高丽进龙须草席。己巳,遣使贺中京成。”{34}《属国表》载:“统和二十六年五月,高丽进文化、武功两殿龙须草地席。”{35}《高丽传》载:“统和二十六年,进龙须草席,及贺中京城。”{36}知高丽派遣进献龙须草席的使团于五月丙寅抵达辽朝,贺中京成的使团于五月己巳抵达,应分记为两次。

8.统和二十六年(1008)二月,高丽遣司农卿王日卿来告哀,及王弟询嗣位。{37}

《高丽史·显宗世家一》载:“穆宗十二年(1009)二月己丑,(显宗)奉迎即位于延宠殿……是月,遣司农卿王日卿如契丹告哀称嗣。”{38}《高丽史节要》、{39}《东国通鉴》{40}皆载:“二月庚寅,遣司农卿王日敬如契丹告哀称嗣。”知“王日卿”为“王日敬”之误,出使时间为统和二十七年(1009)二月庚寅。

9.统和二十六年(1008)四月丙戌朔,高丽遣借工部侍郎李有恒,来贺太后生辰。{41}

《高丽史·显宗世家一》载:“穆宗十二年(1009)四月丙戌朔,遣借工部侍郎李有恒如契丹贺太后生辰。”{42}知李有恒的出使时间为统和二十七年(1009)四月。

10.统和二十八年(1010)冬十月丙午朔,王询遣参知政事李礼均、右仆射王同颖,奉表乞罢师,不许。{43}

《高丽史·显宗世家一》载:“显宗元年(1010)冬十月丙午朔,以参知政事康兆为行营都统使,……癸丑,契丹遣给事中高正、阁门引进使韩杞来告兴师。参知政事李礼均、右仆射王同颖如契丹请和。”{44}《辽史·圣宗本纪六》载:“统和二十八年冬十月丙午朔,女直进良马万匹,乞从征高丽,许之。王询遣使奉表乞罢师,不许。”{45}知李礼均、王同颖的出使时间为统和二十八年十月癸丑,并于同月抵达辽朝。又《高丽史》、《东史纲目》、{46}《增补文献备考》{47}皆作“李礼均”,《高丽史节要》、{48}《东国通鉴》{49}作“李礼钧”,待考。

11.统和二十九年(1011)正月,王询遣河拱辰、户部员外郎高英起来上表请朝,许之。初王师渡江讨贼,高丽王询仓皇南奔,罪臣河拱辰追谒于道,以请和议说询,从之。拱辰行至昌化县,先遣郎将张昱、副将丁悦赍表状来。至是拱辰等始至,帝留不遣。{50}

《高丽史·显宗世家一》载:“显宗元年(1010)十一月丙子朔,……甲戌,次杨州,遣河拱辰及户部员外郎高英起奉表往丹营请和。”{51}甲戌日与丙子日之间差58天,故“甲戌”前脱“十二月”。《河拱辰传》载:“王避契丹南幸,拱辰追谒于道,……王筮得吉卦,遂遣拱辰及高英起奉表状往契丹营。”此为河拱辰、高英起第一次出使辽军军营。“拱辰行至昌化县,以表状授郎将张旻、别将丁悦,先往契丹军……旻等未至,契丹先锋已至昌化,拱辰等具陈前意。契丹问国王安在,答曰:'今向江南,不知所在。又问远近,答曰:'江南太远,不知几万里。追兵乃还。”知河拱辰、高英起第一次出使仅遇见辽军先锋,故于次年再度出使。“明年,拱辰与英起至契丹营乞班师,契丹主许之,遂留拱辰等。”{52}由《高丽史节要》、{53}《东国通鉴》,{54}知河拱辰、高英起二次出使辽军军营的时间在统和二十九年正月丁丑。同时张旻、丁悦为河拱辰、高英起的随行人员,限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不包括三节人从,故此排除。

12.开泰元年(1012)八月己未,高丽王询遣刑部侍郎田拱之来问候,且奉表称病不能朝。诏复取兴化、通、龙、铁、郭、龟等六州地。{55}

据《高丽史·显宗世家一》,知田拱之的出发时间为六月甲子,{56}八月己未为其抵达辽朝的时间。

13.开泰二年(1013)春正月丁酉,高丽遣礼宾少卿张洎来。庚寅,又遣中枢院使蔡忠顺来。{57}

《高丽史·显宗世家一》载:“显宗四年(1013)春正月丁酉,遣礼宾少卿张洎如契丹……庚寅,遣中樞院使蔡忠顺如契丹。三月辛丑,金州地震。”{58}庚寅日与丁酉日之间差53天,故“庚寅”前脱“二月”。

14.开泰二年(1013)六月丁卯,高丽遣使尚书右丞金作宾来贺改元。{59}

据《高丽史·显宗世家一》,知“尚书右丞”为“借尚书右丞”{60}之误。

15.开泰八年(1019)十二月辛亥,高丽王询遣考功员外郎李仁寿至东京乞贡方物,诏纳之。{61}

《高丽史·显宗世家一》载:“显宗十年(1019)八月辛卯,契丹东京使工部少卿高应寿来。乙未,遣考功员外郎李仁泽如契丹东京。”{62}《辽史·圣宗本纪七》载:“开泰八年十二月辛亥,高丽王询遣使乞贡方物,诏纳之。”{63}知“李仁寿”为“李仁泽”之误。辽东京派遣高应寿出使高丽与高丽派遣李仁泽出使辽东京,是东京外交机能的体现,{64}若依张亮采言,李仁泽抵达辽东京用时长达4个月,显然此处应为两次不同的遣使。

16.开泰九年(1020)五月庚午,高丽王询遣使李作仁来,奉表请称藩纳贡,且归所留王人。{65}

据《高丽史·显宗世家一》,知李作仁于二月{66}出发,五月庚午为其抵达辽朝的时间。

17.开泰九年(1020)八月,高丽遣崔齐颜来贺千龄节。{67}

“八月”,不见于史书记载。《高丽史·显宗世家一》载:“显宗十一年(1020),是年,遣崔齐颜如契丹,贺千龄节。”{68}圣宗生日千龄节为十二月二十七日,并于同日受贺。{69}

18.太平元年(1021)十一月癸未,高丽遣中枢使李龚、兵部侍郎柳琮,来贺受册。{70}

据《高丽史·显宗世家一》,知李龚、柳琮的出发时间为九月乙未,{71}十一月癸未为其抵达辽朝的时间。“柳琮”,《高丽史节要》作“柳宗”,{72}待考。

19.太平二年(1022)二月己酉,高丽遣军器少监金仁祐来问候。{73}

“金仁祐”,《高丽史》作“祐”,{74}《高丽史节要》作“金仁裕”,{75}待考。

20.太平二年(1022)九月癸未,高丽遣都官郎中尹宗元,来贺太后生辰。{76}

《高丽史·显宗世家一》载:“显宗十三年(1022)九月癸未,遣都官郎中尹宗元如契丹,贺太后生辰。”{77}又载:“八月庚子契丹东京持礼使李克方来,言自今春夏季问候使并差一次,与贺千龄、正旦使同行;秋冬季问候使并差一次,与贺太后生辰使同行。”{78}而圣宗母承天皇太后已于统和二十七年(1009)十二月辛卯去世,{79}同时其生日为五月初五,{80}与此遣使时间不吻合。故此处“贺太后生辰”为遣使制度的名称,非实际贺生辰对象。实际贺生辰对象为圣宗齐天皇后,生日在十月下旬,并于十一月受贺,{81}时间上正相吻合。之所以将“贺太后生辰”作为遣使制度的名称,是由于宋朝、高丽等国遣使贺辽朝国母生辰,皆始于承天皇后。《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景德二年(1005)二月癸卯,命开封府推官、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孙仅为契丹国母生辰使,右侍禁、阁门祗候康宗元副之,行李、傔从、什器并从官给。时议草国书,令枢密、学士院求两朝遗草于内省,悉得之。凡所与之物,皆约旧制而加增损。国母书外,别致书国主,问候而已。自是至国母卒,其礼皆然。”{82}《高丽史·显宗世家一》载:“穆宗十二年(1009)四月丙戌朔,遣借工部侍郎李有恒如契丹贺太后生辰。”{83}

21.太平二年(1022)十二月辛丑,高丽王询薨,其子钦遣使来报,即遣御史大夫上将军萧怀礼等,往册钦为高丽国王。{84}

《辽史·圣宗本纪七》载:“太平二年十二月辛丑,高丽王询薨,其子钦遣使来报,即命使册钦为高丽国王。”{85}《高丽传》载:“太平元年(1021),询薨,遣使来报嗣位,即遣使册王钦为王。”{86}而据《高丽史》可知,显宗王询卒于辽圣宗太平十一年(1031年)五月辛未。{87}罗继祖、{88}金渭显{89}等已有详细考证,此不赘述。《辽史》关于此次遣使的记载皆误,应排除。

22.太平三年(1023)三月丁卯,高丽遣秘书官刘征弼来。{90}

《高丽史·显宗世家二》载:“显宗十四年(1023)三月丁卯,遣秘书官刘征弼如契丹。”{91}“秘书官”,《高丽史节要》作“秘书监”。{92}《高丽史·百官一》载:“典校寺掌经籍祝疏。国初称内书省,成宗十四年(995)改秘书省,有监、少监、丞、郎、校书郎、正字。”{93}知“官”为“监”之误。

23.太平八年(1028)九月戊申,高丽遣左司郎中林福,来贺太后生辰。{94}

《高丽史·显宗世家二》载:“显宗十九年(1028)九月戊申,遣左司郎中林福如契丹贺皇后生辰。”{95}同上,“贺太后生辰”为遣使制度的名称,实际贺生辰对象为圣宗齐天皇后。

24.太平八年(1028)十一月癸卯,高丽遣大府卿王希杰、殿中侍御史李惟亮,来贺生辰。{96}

《高丽史·显宗世家二》载:“显宗十九年(1028)十一月癸卯,遣大仆卿王希杰、殿中侍御史李惟亮如契丹贺生辰。”{97}《百官志一》载:“司仆寺掌舆马厩牧。文宗定:大仆寺判事秩正三品;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一人,从四品”;{98}“内府寺掌财货廪藏。文宗定:大府寺判事秩正三品;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99}知“大府卿”为“大仆卿”之误,且“大仆卿”应依《高丽史节要》作“太仆卿”。{100}

25.太平十年(1030)九月甲申,高丽遣金哿来贺收复东京。{101}

《高丽史·显宗世家二》载:“显宗二十一年(1030)九月甲戌,遣金哿如契丹贺收复东京。”{102}知“甲申”为“甲戌”之误。

注 释:

{1}陈俊达.高丽遣使辽朝研究述评[J].绥化学院学报,2015,(02):122-123.

{2}张亮采.补辽史交聘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李符桐.辽与高丽之关系[A].李符桐论著全集编委会.李符桐论著全集(第五册)[C].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239-281.

{4}[韩]金渭显.契丹的东北政策--契丹与高丽女真关系之研究[M].台北:华世出版社,1981.177-250.

{5}石艳军.辽道宗朝辽与高丽使者往来的初步研究[D].大连大学,2009:37-45.

{6}姜维东.辽使"儒化"现象研究[A].任仲书.辽金史論集(第12辑)[C].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29.

{7}张亮采.补辽史交聘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4.

{8}[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1).世家卷第一.太祖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3.

{9}[韩]金渭显.契丹的东北政策--契丹与高丽女真关系之研究[M].台北:华世出版社,1981.177-178.

{10}魏志江.《辽史·高丽传》疏证稿[A]//杭州大学韩国研究所.韩国研究(第三辑)[C].杭州:杭州出版社,1996.35.

{11}{20}{27}{29}{33}{37}{41}{43}{50}{55}{57}{59}{61}{65}{67}{70}{73}{76}{84}{90}{94}{96}{101}张亮采.补辽史交聘表[M].北京:中华书局,1958.34-36,36-37,37,40,44,43-44,44,46-47,47-48,48-49,49-50,50,53,53-54,54,55,55,56,56,56,62,62,63.

{12}陈俊达.辽对高丽的第一次征伐新探[J].邢台学院学报,2014,(03):105-106.陈俊达.《辽史》校正二则[J].黑河学院学报,2015,(03):128.

{13}[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3).世家卷第三.成宗[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45.

{14}[韩]金渭显.高丽史中中韩关系史料汇编[M].台北:食货出版社,1983.104.

{15}[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三(卷94).列传卷第七.徐熙[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76-78.

{16}[元]脱脱.辽史(卷13).本纪第十三.圣宗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3.

{17}张亮采.补辽史交聘表[M].北京:中华书局,1958.36.

{18}[元]脱脱.辽史(卷13).本纪第十三.圣宗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4.

{19}[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3).世家卷第三.成宗[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46.

{21}[元]脱脱.辽史(卷13).本纪第十三.圣宗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6.

{22}[元]脱脱.辽史(卷115).列传第四十五.二国外记.高丽[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20.

{23}[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3).世家卷第三.成宗[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46.

{24}[韩]金渭显.《辽史·本纪》高丽关系记事考异(概要)[A]姜锡东.宋史研究论丛(第11辑)[C].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130.

{25}[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2).成宗文懿大王[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成宗十四年春二月条.

{26}[朝]徐居正.东国通鉴上(卷14).高丽纪.成宗文懿王[M].朝鲜群书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419.

{28}[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3).世家卷第三.成宗[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46.

{30}{34}{79}[元]脱脱.辽史(卷14).本纪第十四.圣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7,163,164.

{31}{36}[元]脱脱.辽史(卷115).列传第四十五.二国外记.高丽[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20,1520.

{32}{35}[元]脱脱.辽史(卷70).表第八.属国表[M].北京:中华书局,1974.1146,1150.

{38}{42}{44}{51}{56}{58}{60}{62}{66}{68}{71}{74}{77}{78}{83}[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4).世家卷第四.显宗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51,51,52-53,53,55,56,56,62,63,64,65,65,66, 66,51.

{39}[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2).穆宗宣让大王[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穆宗十二年二月庚寅条.

{40}[朝]徐居正.东国通鉴上(卷15).高丽纪.穆宗宣让王[M].朝鲜群书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432.

{45}[元]脱脱.辽史(卷15).本纪第十五.圣宗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8.

{46}[朝]安鼎福.东史纲目二(卷6下)[M].朝鲜群书大系本,大正四年(1915年).177.

{47}[韩]洪凤汉,李万运,朴容大.增补文献备考(卷172).交聘考二.历代朝聘二[M].首尔:明文堂,1959.1016.

{48}[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3).显宗元文大王[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显宗元年冬十月癸丑条.

{49}{54}[朝]徐居正.东国通鉴上(卷15).高丽纪.显宗元文王一[M].朝鲜群书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434,441.

{52}[朝]鄭麟趾.高丽史第三(卷94).列传卷第七.河拱辰[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87.

{53}[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3).显宗元文大王[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显宗二年春正月丁丑条.

{63}{85}[元]脱脱.辽史(卷16).本纪第十六.圣宗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4.187,191.

{64}[日]河上洋.辽五京的外交机能[A]姜维公,高福顺译著.中朝关系史译文集[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323-326.

{69}{80}{81}傅乐焕.辽史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249,250,248-250.

{72}[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3).显宗元文大王[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显宗十二年九月条.

{75}[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3).显宗元文大王[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显宗十三年二月条.

{8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9).真宗.景德二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19.

{86}[元]脱脱.辽史(卷115).列传第四十五.二国外记.高丽[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22.

{87}{91}{95}{97}[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5).世家卷第五.显宗二[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73,67,70-71,71.

{88}罗继祖.辽史校勘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49-50.

{89}[韩]金渭显.《辽史·本纪》高丽关系记事考异(概要)[A]姜锡东.宋史研究论丛(第11辑)[C].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131.

{92}[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3).显宗元文大王[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显宗十四年三月条.

{93}[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二(卷76).志卷第三十.百官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557.

{98}{99}[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二(卷76).志卷第三十.百官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559,560.

{100}[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3).显宗元文大王[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显宗十九年十一月条.

《补辽史交聘表》高丽遣使辽朝史事补正中

26.景福元年(1031)秋七月丙午朔,高丽遣工部郎中柳乔来会葬。遣郎中金行恭来贺即位。

按:《辽史·兴宗本纪一》载:“太平十一年(1031)夏六月己卯,圣宗崩,……秋七月丙午朔,皇太后率皇族大临于太平殿。高丽遣使吊慰。”《高丽史·德宗世家》载:“显宗二十二年(1031)冬十月辛巳,遣工部郎中柳乔如契丹会葬,郎中金行恭贺即位,表请毁鸭绿城桥,归我被留行人。”知高丽遣使吊慰与派遣柳乔会葬显然为两次不同的遣使。同时柳乔与金行恭的出使时间相同,故“秋七月丙午朔”为“冬十月辛巳”之误。又“景福元年十一月壬辰,上率百僚奠于菆涂殿。出大行皇帝服御、玩好焚之,纵五坊鹰鹘。甲午,葬文武大孝宣皇帝于庆陵。”知柳乔至迟于同年十一月甲午抵达辽朝。

27.重熙七年(1038),是岁,高丽遣使庾先来。

按:《高丽史·靖宗世家》载:“靖宗五年(1039)二月丁卯,遣户部郎中庾先谢安抚,仍请罢鸭江东加筑城堡。”知庾先的出使时间为重熙八年(1039)二月丁卯。

28.重熙十年(1041),是岁,高丽遣翰林学士承旨朴有仁、右丞李惟亮来贺册礼。遣判卫尉事柳参来献方物。

按:《高丽史·靖宗世家》载:“靖宗七年(1041),是岁,遣翰林学士承旨朴有仁、右丞李惟亮如契丹,贺册礼。判卫尉事柳参献方物。”具体出使时间,《高丽史节要》作“十二月”,《东国通鉴》作“冬十月”,待考。

29.重熙十四年(1045)三月辛亥,高丽遣使来贡。

按:《辽史·兴宗本纪二》载:“重熙十四年四月辛亥,高丽遣使来贡。”然“'四月二字原脱。《朔考》三月丁巳朔,无辛亥;四月丁亥朔,辛亥为二十五日。”又《属国表》载:“重熙十四年四月,高丽遣使来贡。”知高丽此次遣使抵达遼朝的时间为重熙十四年四月辛亥。

30.重熙十五年(1046)八月癸丑,高丽王钦薨,遣尚书工部郎中崔爰俊来告哀。

按:据《高丽史》,德宗王钦卒于重熙三年(1034)九月癸卯;卒于本年的高丽国王为靖宗王亨,于五月丁酉去世。知“钦”为“亨”之误。又《高丽史·文宗世家一》载:“靖宗十二年(1046)六月甲寅,遣尚书工部郎中崔爰俊如契丹告哀。”《辽史·兴宗本纪二》载:“重熙十五年八月癸丑,高丽王钦(钦为亨之误)薨,遣使来告。”知崔爰俊于六月甲寅出发,八月癸丑抵达辽朝。

31.重熙二十三年(1054)夏四月癸卯,高丽遣给事中金良贽,来告立太子。六月壬寅,高丽王徽遣使请官其子,诏加检校太尉。

按:《辽史·兴宗本纪三》载:“重熙二十三年夏四月癸卯,高丽遣使来贡……六月壬寅,高丽王徽请官其子,诏加检校太尉。”《高丽史·文宗世家一》载:“文宗八年(1054)夏四月,遣给事中金良贽如契丹,告立太子。”魏志江认为金良贽于四月出发,六月壬寅抵达辽朝,兴宗加授王徽子勋“检校太尉”。笔者赞同魏志江观点,故四月癸卯抵达的高丽使团与六月壬寅抵达的金良贽使团有着不同使命,当分记为两次。

32.重熙二十三年(1054),是岁,高丽遣回谢使户部侍郎崔宗弼来。

按:《高丽史·文宗世家一》载:“文宗九年(1055)冬十月乙酉,生辰回谢使户部侍郎崔宗弼还自契丹。”知“回谢使”为“生辰回谢使”之误。生辰回谢使也称谢贺生辰使,是高丽国王为答谢辽朝贺生辰所派遣的使者。文宗生于开泰八年(1019)十二月癸未,重熙十七年(1048)至大康八年(1082),辽朝三十五次遣使贺文宗生辰,除1048年于十一月抵达高丽外,其余皆于十二月抵达。“文宗八年(1054)十二月庚寅,契丹遣复州刺史耶律新来贺生辰。”故崔宗弼出使当在重熙二十三年十二月庚寅后。又高丽国王在接受辽朝贺生辰后,多相隔半年以上才遣使回谢。如睿宗生于大康五年(1079年)正月丁丑,乾统七年(1107年)至天庆六年(1116),辽朝十次遣使贺睿宗生辰,皆于正月抵达。而见于史书记载的谢贺生辰使的派遣时间分别为1107年六月、乾统八年(1108)十一月、天庆元年(1111)十一月、天庆二年(1112)十月、天庆三年(1113)十一月、天庆四年(1114)十月等。故崔宗弼出使当在清宁元年(1055)。

33.清宁元年(1055)冬十一月甲子,高丽遣中枢院事崔惟善、工部侍郎李得路来吊丧会葬。

按:《高丽史·文宗世家一》载:“文宗九年(1055)九月丙子,遣知中枢院事崔惟善、工部侍郎李得路如契丹,吊丧会葬。”《辽史·道宗本纪一》载:“重熙二十四年(1055)秋八月己丑,兴宗崩,……十一月甲子,葬兴宗皇帝于庆陵。宋及高丽遣使来会。”知崔惟善、李得路于九月丙子出发,十一月甲子抵达辽朝。又《百官志一》载:“成宗十年(991),……始置中枢院。显宗初即位,罢中枢院及银台南北院,置中台省,……二年(1011),罢中台复置中枢院……文宗定:判院事一人、院使二人、知院事一人、同知院事一人,秩并从二品”。知“中枢院事”为“知中枢院事”之误。

34.清宁三年(1057)九月甲申,高丽遣王夷甫、崔爰俊来谢册。

按:《高丽史·文宗世家二》载:“文宗十一年(1057)九月甲申,遣王夷甫、崔爰俊如契丹,谢赐册命。”《辽史·道宗本纪一》载:“清宁三年十一月庚子,高丽遣使来贡。”知王夷甫、崔爰俊于九月甲申出发,十一月庚子抵达辽朝。

35.清宁三年(1057)十二月丁未,高丽遣尚书户部侍郎安民甫,来贺太后生辰。

按:《高丽史·文宗世家二》载:“文宗十一年(1057)十二月丁未,遣尚书户部侍郎安民甫如契丹贺太皇太后生辰。”据傅乐焕先生考证,法天太皇太后的生辰有三月初五、三月十七、十二月初五三种可能,而宗天太后的生辰为十二月三日。十二月丁未为十二月初五,安民甫出发时宗天太后的生辰已过,故“太后”当为“太皇太后”之误。

36.清宁七年(1061),是岁,高丽遣使来贡。十年(1064),是岁,高丽遣使来贡。

按:此两次遣使不见于史书记载。

37.大康二年(1076)春正月,高丽遣都官员外郎赵惟阜,来贺正旦。”

按:《高丽史·文宗世家三》载:“文宗二十九年(1075)夏四月丙寅,遣刑部侍郎崔奭如辽贺天安节,殿中内给事全咸正贺坤宁节,都官员外郎赵惟阜贺正,殿中侍御史许忠进方物。”据傅乐焕先生考证,道宗生日天安节为八月初七,于每年十二月初七受贺;道宗母宗天太后生日坤宁节为十二月初三。知赵惟阜与崔奭、全咸正的出发时间相同,皆为大康元年(1075)四月丙寅,无关于其抵达辽朝时间的记载,但最迟不晚于同年十二月初三。

38.大康二年(1076)夏六月戊子,高丽遣户部尚书王锡、刑部侍郎李子威,来吊慰会葬。

按:据《高丽史·文宗世家三》,知王锡、李子威的出发时间为四月丁未,六月戊子为其抵达辽朝的時间。

39.大康七年(1081)五月戊戌,高丽遣阁门引进使高梦臣,来贺天安节。遣右补阙魏绛,来谢生辰宣赐。十一月己亥,高丽遣户部郎中河中济进方物。大康八年(1082)春正月,高丽遣阁门祗候崔周砥来贺正旦。

按:《高丽史·文宗世家三》载:“文宗三十五年(1081)五月戊戌,遣阁门引进使高梦臣如辽贺天安节,右补阙魏绛谢宣赐生辰,户部郎中河忠济进方物,阁门祗候崔周砥贺正。”《辽史·道宗本纪四》载:“大康七年十一月己亥,高丽遣使来贡。”知“河中济”为“河忠济”之误。高梦臣、魏绛、河忠济、崔周砥的出发时间相同,皆为五月戊戌;抵达时间亦应相同,为同年十一月己亥。

40.大康九年(1083)九月己巳,以高丽王徽薨,命其弟三韩国公勋权知国事。十二月辛卯,高丽三韩国公王勋薨,遣侍御史李资仁来告丧。

按:《高丽史·顺宗世家》载:“顺宗宣惠大王讳勋,……文宗三十七年(1083)七月辛酉,文宗薨,奉遗诏即位,遣左拾遗知制诰吴仁俊如辽告哀。”《宣宗世家》载:“文宗三十七年十月乙未,顺宗薨,丙申,奉遗诏、服衮冕即位于宣政殿,……十一月,是月,遣侍御史李资仁如辽告丧。”《辽史·道宗本纪四》载:“大康九年九月己巳,以高丽王徽子三韩国公勋权知国事。十二月辛卯,高丽三韩国公王勋薨。”知文宗告哀使吴仁俊于七月辛酉出发,九月己巳抵达辽朝;顺宗告哀使李资仁于十一月出发,十二月辛卯抵达辽朝。

41.大安二年(1086)闰二月甲寅,高丽遣卫尉卿崔思说,来贺天安节。遣殿中少监亲尚来献方物。遣户部侍郎金士泠来谢贺生辰。

按:《高丽史·宣宗世家》载:“宣宗三年(1086)闰月甲寅,遣卫尉少卿崔思说如辽贺天安节,殿中少监郭尚献方物,户部侍郎金士珍谢贺生辰。”《百官志一》载:“卫尉寺掌仪物器械……文宗定:判事秩正三品;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一人,从四品”。知“卫尉卿”为“卫尉少卿”之误,“亲尚”为“郭尚”之误,“金士泠”为“金士珍”之误。

42.大安二年(1086)五月丙子,高丽遣尚书礼部侍郎崔洪嗣,来谢落起复。冬十一月戊寅,高丽遣知中枢院事李子威、尚书左丞黄宗悫,来谢封册。遣告奏使尚书右丞韩莹来,请罢修鸭绿江榷场。大安三年春正月,高丽遣礼宾卿李资智,来贺正旦。

按:《高丽史·宣宗世家》载:“宣宗三年(1086)五月丙子,遣尚书礼部侍郎崔洪嗣如辽,谢落起复;礼宾卿李资智贺正;知中枢院事李子威、尚书左丞黄宗悫谢册命;又遣告奏使尚书右丞韩莹,时辽欲于鸭绿江将起榷场,故请罢之。”知崔洪嗣、李资智、李子威、韩莹为出发时间相同、使命不同的四个使团。又《辽史·道宗本纪四》载:“大安二年十一月戊寅,高丽遣使谢封册。”知四使团于五月丙子出发,十一月戊寅抵达辽朝。

43.大安三年(1087)春正月乙丑,高丽遣告奏使林昌概来。

按:据《高丽史·宣宗世家》,知林昌概出使时官职为“秘书监”。

44.大安七年(1091),是岁,高丽遣使来贡。

按:此次遣使不见于史书记载。

45.寿昌二年(1096)春正月,高丽遣使崔用圭,来贺正旦。

按:《高丽史·肃宗世家一》载:“献宗元年(1095)十一月癸丑,遣崔惟举如辽进奉。甲寅,遣崔用圭贺正、董彭载贺天安节。”知崔用圭的出发时间为十一月甲寅。又道宗生日天安节为八月初七,于每年十二月初七受贺。知其最迟不晚于同年十二月初七抵达辽朝。

46.寿昌四年(1098)春正月,高丽遣林有文来贺正旦。

按:据《高丽史·肃宗世家一》,知林有文的出发时间为寿昌三年(1097)十一月戊辰,无关于其抵达辽朝时间的记载。

47.寿昌五年(1099)春正月,高丽遣使蒋宁来贺正旦。

按:据《高丽史·肃宗世家一》,知蒋宁的出发时间为寿昌四年(1098)十一月乙丑,无关于其抵达辽朝时间的记载。

48.寿昌五年(1099)闰月辛卯,高丽遣文冠来贺天安节。

按:《高丽史·肃宗世家一》载:“肃宗四年(1099)闰月辛卯,遣文冠如辽贺天安节。”“闰月”当为“闰九月”。《高丽史节要》记作“九月”,待考。

49.寿昌五年(1099)冬十月己亥朔,高丽王颙遣告奏兼密进使文翼,来请册其元子。

按:《辽史·道宗本纪六》载:“寿昌五年冬十月己亥朔,高丽王颙遣使乞封册。”《高丽史·肃宗世家一》载:“肃宗四年(1099)十月辛亥,告奏兼密进使文翼如辽,请赐元子册命。”知辛亥为当月十三日,显然两条史料记载的是两次不同的遣使。又肃宗已于寿昌三年(1097年)十二月,受辽朝册封,故《辽史》所记当为遣使求加册本人,《高丽史》所记为遣使求册封其子。

50.寿昌六年(1100)春正月,高丽遣赵臣浚,来贺正旦。

按:据《高丽史·肃宗世家一》,知赵臣浚的出发时间为寿昌五年(1099)十月丙辰,无关于其抵达辽朝时间的记载。又“赵臣浚”,《高丽史》作“浚”,《高丽史节要》、《东国通鉴》皆作“俊”,待考。

51.寿昌六年(1100)九月丙戌,高丽遣李载来谢诏谕。

按:《高丽史·肃宗世家一》载:“肃宗五年(1100)九月丙戌,遣李载如辽谢诏谕。”《李轨传》载:“轨,字公济,初名载。肃宗六年(1101),以礼部郎中奉使如辽,大觉国师属孔目官李复请献金钟。使还,刑部劾治复罪,轨以知而不禁亦罢。”《大觉国师煦传》载:“辽使王蕚见兴王寺小钟,叹美曰:'我朝所未有。煦谓蕚曰:'吾闻皇帝崇信佛教,请以此钟献之。蕚曰:'可。煦请铸金钟二□将献于辽帝,遂属回谢使孔目官李复先奏其意,辽帝以蕚奉使妄有求索,加峻刑,令勿献。及复还,刑部奏治其罪。”而《高丽史节要》、《东国通鉴》、《东史纲目》、《增补文献备考》将此两次出使皆系在肃宗五年九月下,作同一事。知《李轨传》中所记出使时间实误,李载(轨)于寿昌六年九月丙戌出使辽朝谢诏谕,身份为回谢使、礼部郎中,据补。李复为其孔目官,属三节人从,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52.寿昌六年(1100)九月辛酉,高丽遣朴浩来贺天安节。

按:《高丽史·肃宗世家一》载:“肃宗五年(1100)冬十月辛酉,遣朴浩如辽,贺天安节。”知“九月”为“十月”之误。

注 释:

张亮采.补辽史交聘表[M].北京:中华书局,1958:65,72,74,80,81,87-88,88,90, 92,92,96,98,106,106-107,109-110,110-111, 113-114,114-115,115,119,122-123,125,125-126,126,126,127,127,127.

[元]脱脱.辽史(卷18).本纪第十八.兴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1—212,213.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5).世家卷第五.德宗[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75,79.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6).世家卷第六.靖宗[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86,89,93.

[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4).靖宗容惠大王[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靖宗七年十二月条.

[朝]徐居正.东国通鉴上(卷16).高丽纪.靖宗容惠王[M].朝鲜群书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485.

[元]脱脱.辽史(卷19).本纪第十九.兴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232,235,233.

[元]脱脱.辽史(卷70).表第八.属国表[M].北京:中华书局,1974:1162.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7).世家卷第七.文宗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94,105,108,94,106.

[元]脱脱.辽史(卷20).本纪第二十.兴宗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6.

魏志江.《辽史·高丽传》疏证稿[C]//杭州大学韩国研究所编.韩国研究:第三辑.杭州:杭州出版社,1996:57.

陈俊达,邵晓晨.关于辽朝遣使册封、加册及贺高丽国王生辰的新思考——兼论封贡体系下宗主国宗主权的行使[J].赤峰学院学报,2015(5):7.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12).世家卷第十二.睿宗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77,182,186.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13).世家卷第十三.睿宗二[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95,196,198,200.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7).世家卷第七.文宗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08.

[元]脱脱.辽史(卷21).本纪第二十一.道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251—252,255.

[朝]鄭麟趾.高丽史第二(卷76).志卷第三十.百官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549.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8).世家卷第八.文宗二[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13.

傅乐焕.辽史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249,249-250,249.

[韩]金渭显.高丽史中中韩关系史料汇编[M].台北:食货出版社,1983.154,182.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9).世家卷第九.文宗三[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30,131,138.

[元]脱脱.辽史(卷24).本纪第二十四.道宗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286.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9).世家卷第九.顺宗[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40.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10).世家卷第十.宣宗[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41,144,144,145.

[元]脱脱.辽史(卷24).本纪第二十四.道宗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288—289,292.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二(卷76).志卷第三十.百官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559.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11).世家卷第十一.肃宗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57,161,163, 164,163,161,164,165,165.

[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6).肃宗明孝大王一[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肃宗四年九月条,肃宗四年冬十月条,肃宗五年九月条.

[元]脱脱.辽史(卷26).本纪第二十六.道宗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4.312.

[朝]徐居正.东国通鉴上(卷18).高丽纪.肃宗明孝王[M].朝鲜群书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545,545-546.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三(卷97).列传卷第十.李轨[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27.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三(卷90).列传卷第三.宗室一.大觉国师煦[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35.

[朝]安鼎福.东史纲目二(卷7下)[M].朝鲜群书大系本,大正四年(1915年):291—292.

[韩]洪凤汉,李万运,朴容大.增补文献备考(卷172).交聘考二.历代朝聘二[M].首尔:明文堂,1959.1020.

《补辽史交聘表》高丽遣使辽朝史事补正(下)

53.乾统元年(1101)春正月,高丽遣崔善纬,来贺正旦。

按:据《高丽史·肃宗世家一》,知崔善纬的出发时间为寿昌六年(1100)十一月丙戌,无关于其抵达辽朝时间的记载。

54.乾统元年(1101)六月丙申,高丽遣太府少卿王公胤、阁门使鲁作公,來吊慰并会葬。

按:据《高丽史·肃宗世家一》,知王公胤、鲁作公的出发时间为四月癸卯,六月丙申为其抵达辽朝的时间。

55.乾统元年(1101)十二月丁酉,高丽遣同知枢密院事郭尚、尚书左丞许庆,来贺即位。

按:据《高丽史·肃宗世家一》,知郭尚、许庆的出发时间为九月戊寅,十二月丁酉为其抵达辽朝的时间。

56.乾统二年(1102)十一月,高丽遣杨信孚来谢贺生辰。

按:据《高丽史·肃宗世家一》,知十一月后脱“甲午”。

57.乾统三年(1103)春正月,高丽遣金泽先,来贺正旦。

按:据《高丽史·肃宗世家一》,知金泽先的出发时间为乾统二年(1102)十一月甲辰,无关于其抵达辽朝时间的记载。

58.乾统四年(1104)春正月,高丽遣沈侯来贺正旦。

按:据《高丽史·肃宗世家二》,知沈侯的出发时间为乾统三年(1103)十一月丁酉,无关于其抵达辽朝时间的记载。

59.乾统四年(1104)冬十月庚午,遣崔璇来谢贺生辰。

按:“崔璇”,《高丽史》作“璇”,《高丽史节要》作“浚”,待考。

60.乾统五年(1105)春正月,高丽遣崔德恺,来贺正旦。

按:据《高丽史·肃宗世家二》,知崔德恺的出发时间为乾统四年(1104)十月庚午,无关于其抵达辽朝时间的记载。

61.乾统五年(1105)冬十一月丙辰,高丽三韩国公王颙薨。子俣遣中书舍人金缘来告哀。

按:《高丽史·睿宗世家一》载:“肃宗十年(1105)十月丙寅,肃宗薨,奉遗诏即位于重光殿。戊子,遣中书舍人金缘如辽告哀。”《辽史·天祚皇帝本纪一》载:“乾统五年冬十一月丙辰,高丽三韩国公王颙薨,子俣遣使来告。”知肃宗于十月丙寅去世,告哀使于同月戊子出发,十一月丙辰抵达辽朝。

62.乾统五年(1105)冬十一月癸巳,高丽遣刑部侍郎崔纬,来贺天兴节。

按:《高丽史·睿宗世家一》载:“肃宗十年(1105)十月癸巳,遣刑部侍郎崔纬如辽贺天兴节。”知“十一月”为“十月”之误。

63.乾统七年(1107)六月壬戌,高丽遣刑部员外郎朴韶永,来谢贺生辰。

按:据《高丽史·睿宗世家一》,知“朴韶永”为“李韶永”之误。

64.乾统八年(1108)十一月庚戌,高丽遣黄元道来谢落起复。癸丑,高丽遣崔贽来谢贺生辰。十二月己卯,高丽遣使来谢。

按:《高丽史·睿宗世家一》载:“睿宗三年(1108)十一月庚戌,遣黄元道如辽谢落起复。癸丑,遣崔贽如辽谢贺生辰。”《辽史·天祚皇帝本纪一》载:“乾统八年冬十二月己卯,高丽遣使来谢。”知十一月庚戌、癸丑为出发时间,十二月己卯为抵达时间。

65.乾统九年(1109),是岁,高丽遣都官郎中李国琼来奏,还女真九城。

按:由《高丽史节要》、《东国通鉴》、《东史纲目》可知,李国琼于十二月出使。

66.天庆元年(1111)十一月庚辰朔,高丽遣礼部侍郎李珣,来谢贺生辰。

按:《高丽史·睿宗世家二》载:“睿宗六年(1111)十一月庚申朔,遣礼部侍郎李珣如辽谢贺生辰。”知“庚辰”为“庚申”之误。

67.天庆二年(1112)春正月,高丽遣礼宾少卿文公彦,来贺正旦。

按:据《高丽史·睿宗世家二》,知文公彦的出发时间为天庆元年(1111)十一月丙子,无关于其抵达辽朝时间的记载。

68.天庆二年(1112)冬十月辛酉,高丽三韩国公俣之母死,遣殿中监李德羽来告哀。

按:《高丽史·睿宗世家二》载:“睿宗七年(1112)秋七月己巳王太后柳氏薨于信朴寺。八月丁酉,遣殿中监李德羽如辽告哀。”《辽史·天祚皇帝本纪一》载:“天庆二年冬十月辛亥,高丽三韩国公王俣之母死,来告,即遣使致祭,起复。”知王俣母于七月己巳去世,八月丁酉遣使赴辽报哀,十月辛亥抵达。

69.天庆三年(1113)春正月,高丽遣刑部侍郎许之奇,来贺正旦。

按:据《高丽史·睿宗世家二》,知许之奇的出发时间为天庆二年(1112)十一月壬午,无关于其抵达辽朝时间的记载。

70.天庆三年(1113),十二月甲戌,高丽遣礼宾少卿金景清来贡。

按:“金景清”,《高丽史》作“金”,《高丽史节要》作“林”,待考。

71.天庆三年(1113)十二月庚戌,高丽遣礼部尚书洪灌、刑部侍郎金义元,来谢吊祭。

按:据《高丽史·睿宗世家二》,知洪灌、金义元的出发时间为十月庚午,十二月庚戌为其抵达辽朝的时间。

72.天庆三年(1113)十二月癸亥,高丽遣秘书少监韩冲,来谢起复。

按:据《高丽史·睿宗世家二》,知韩冲的出发时间为十一月庚辰,十二月癸亥为其抵达辽朝的时间。

73.天庆四年(1114)正月,高丽遣户部侍郎李资瑊,来贺正旦。

按:《高丽史·睿宗世家二》载:“睿宗八年(1113)十一月丙申,遣户部侍郎李资諴如辽贺正。”知“瑊”为“諴”之误,出发时间为天庆三年(1113)十一月丙申,无关于其抵达辽朝时间的记载。

二、《补辽史交聘表》高丽遣使辽朝史事补阙

此外,应在《补辽史交聘表》的基础上增补高丽遣使辽朝史事25条,具体如下:

天赞三年(924)增补一次 《辽史·高丽传》载:“天赞三年,来贡。”据补。

天赞四年(925)增补一次 《辽史·太祖本纪下》载:“天赞四年冬十月辛巳,高丽国来贡。”据补。

天显元年(926)增补一次 《辽史·太祖本纪下》载:“天显元年二月丁未,高丽来贡。”据补。

天显二年(927)增补一次 《辽史·高丽传》载:“太宗天显二年,来贡。”据补。又辽太祖于天显元年七月去世后,“皇后摄军国事”。次年冬十一月壬戌,“人皇王倍率群臣请于后曰:'皇子大元帅勋望,中外攸属,宜承大统。后从之。是日即皇帝位……壬申,有司请改元,不许。”知太宗于天显二年十一月壬戌继位后,继续使用太祖“天显”年号,故高丽使者的抵达时间当在此之后。

统和二十八年(1010)增补一次 《辽史·圣宗本纪六》载:“统和二十八年十一月辛卯,王询遣使上表请朝,许之。禁军士俘掠。以政事舍人马保佑为开京留守,安州团练使王八为副留守。遣太子太师乙凛将骑兵一千,送保佑等赴京。壬辰,守将卓思正杀辽使者韩喜孙等十人,领兵出拒,保佑等还。”《高丽史·智蔡文传》载:“王以三军败衄,州郡陷没,上表请朝,契丹主许之。遂禁俘掠。以马保佑为开城留守,王八副之。遣乙凛将骑兵一千,送保佑等。又遣其阁门引进使韩杞,以突骑二百,至西京北门,……思政闻杞语,与蔡文谋,使麾下郑仁等将骁骑突出,击斩杞等百余人,余悉擒之,无一人还者。思政以蔡文为先锋,出与乙凛战,乙凛保佑败走。”《高丽史节要》、《东国通鉴》、《东史纲目》将王询遣使上表请朝的时间皆记作“十二月”。又《辽史》记载同月乙酉辽军渡鸭绿江,丙戌擒康兆;《高丽史》记载辛卯辽军渡鸭绿江,己亥擒康兆。时间上存在一定出入,知高丽显宗于统和二十八年十一月或十二月遣使赴辽军军营请和,具体时间待考。

开泰三年(1014)至开泰九年(1020)间增补三次 《高丽史·显宗世家一》载:“显宗五年(1014)六月,是月,加陈頔、李礼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王同颖为内史侍郎,平章事尹余为司宰卿,王佐暹为将作少监,以奉使契丹被留未还也。”据《高丽史》,陈頔、尹余于统和二十八年(1010)八月丁未出使,王佐暹于同年九月出使,李礼均、王同颖于同年十月癸丑出使。而“显宗十一年(1020)二月甲辰,以门下侍郎陈頔、李礼均,内史侍郎王同颖,司宰卿尹余,将作少监王佐暹,少府丞金德华,将作注簿金征祜,大医监金得宏被留契丹,各赐其妻米谷有差。”“德宗元年(1032)秋七月壬申,以李礼均等八人使于契丹,被留不还,赐妻子物有差。”知金德华、金征祜、金得宏为开泰三年至开泰九年间出使辽朝的高丽使者,据补。又“金征祜”,《高丽史》、《高丽史节要》皆作“祜”,《东国通鉴》、《东史纲目》作“祐”,《增补文献备考》作“金佑征”,待考。由上文可知,门下侍郎、内史侍郎、司宰卿等官职,皆为升迁后官职,故不取少府丞、将作注簿、大医监作为三人出使时的官职。

太平十年(1030)、十一年(1031)各增补一次 《高丽史·靖宗世家》载:“靖宗元年(1035)六月,宁德镇回牒契丹来远城云:窃以公文聿至,备见亲仁,……窃念当国于延琳作乱之初,是大国兴兵之际,道途艰阻,人使寝停。厥后内史舍人金哿庆克复于东都,户部侍郎李守和续进献其方物。先大王之弃国也,阁门使蔡忠显将命而告终;先皇帝之升遐也,尚书左丞柳乔遄征而会葬;今皇帝之继统也,给事中金行恭乘传而朝贺。”金哿于太平十年九月甲戌出使辽朝,贺收复东京,知李守和出使在金哿之后;又显宗王询卒于太平十一年五月辛未,知蔡忠显出使时间当在此之后。据补。同时据《高丽史·德宗世家》,柳乔出使时官职为“工部郎中”,此处记作“尚书左丞”;金行恭出使时官职为“郎中”,此处记作“给事中”。《百官志一》载:工部郎中秩正五品,尚书左右丞秩从三品;郎中秩正五品,给事中秩从四品。知此处所记为升迁后官职,非出使时官职,故不取“户部侍郎”、“阁门使”作为李守和、蔡忠显出使时的官职。

重熙十六年(1047)增补一次 《辽史·兴宗本纪三》载:“重熙十六年十二月壬戌,高丽遣使来贡。”据补。

大康元年(1075)增补一次 《高丽史·朴寅亮传》载:“辽尝欲过鸭绿江为界,设船桥,越东岸,置保州城。显宗以来屡请罢,不听。(文宗)二十九年(1075),遣使请之,寅亮修陈情表曰:'普天之下既莫非王土,王臣尺地之余,何必曰我疆我理?又曰:'归汶阳之旧田,抚绥弊邑;回长沙之拙袖,抃舞昌辰。辽主览之,寝其事。”知高丽文宗于大康元年遣使赴辽请罢船桥。据补。

寿昌二年(1096)增补一次 《高丽史·肃宗世家一》载:“肃宗元年(1096)十一月戊申,遣白可臣贺正。”据补。

乾统七年(1107)增补一次 《高丽史·睿宗世家一》载:“睿宗二年(1107)六月壬戌,遣起居舍人樸景中贺正。”据补。又“朴景中”,《高丽史节要》作“朴升中”,待考。

乾统八年(1108)增补一次 《高丽史·睿宗世家一》载:“睿宗三年(1108)十一月戊午,遣徐祐如辽献方物。”据补。

天庆五年(1115)增补六次 《高丽史·睿宗世家三》载:“睿宗十年(1115)正月己丑,遣尚书李寿、侍郎黄君裳如辽谢横宣。十月癸丑,遣侍御史尹彦纯如辽贺天兴节。十一月壬申,遣郎中金仁琯如辽谢落起复。”据补。又同卷载:“睿宗十年十一月庚寅,北路兵马使驰报辽东京牒:'昨奉敕旨,高丽所遣生辰、横宣、落起复三谢使,近缘边境多故,未得入界,已令还国。十一年(1116)闰月庚戌,遣秘书校书郎郑良稷称为安北都护府衙前,持牒如辽东京,诇知节日使尹彦纯、进奉使徐昉、贺正使李德允等稽留事。”《尹瓘传》载:“彦纯,睿宗朝以侍御史如辽贺天兴节。时金兵起,路梗,又高永昌叛据东京,彦纯与徐助、李德允等为永昌所拘,逼令上表称贺,彦纯不能守节,一如所言。”知除上述谢横宣使、节日使、谢落起复使外,高丽另派遣谢贺生辰使、进奉使、贺正使出使辽朝,据补。其中谢贺生辰使于十一月庚寅抵达辽丽边境,不得进,还国;进奉使、贺正使至东京被扣留。同时据《高丽史·睿宗世家三》、《高丽史节要》、《东国通鉴》、《东史纲目》可知,进奉使为徐昉,《高丽史·尹瓘传》作“助”,实误。

保大三年(1123)增补一次 《高丽史·仁宗世家一》载:“仁宗元年(1123)八月甲辰,遣河则宝如辽,自龙州泛海,不达而还。”据补。

另有三人具体出使时间不详。金黄元 《高丽史·金黄元传》载:“睿宗朝,累迁中书舍人。奉使如辽,道见北鄙大饥,人相食,驰驿上书,请发州郡仓廪赈之。王从其言,及还,百姓见之曰:'此活我相公也。”

文公仁 《高丽史·文公仁传》载:“尝以户部员外郎奉使如辽,私赠傧者、白铜螺、钿器及书、画、屏、扇等奇玩,自是辽人每于行李,必援公仁,征索无厌,遂为巨弊。”《增补文献备考》将其出使归在睿宗八年(1113)下,待考。

李公寿 《李公寿墓志铭》载:“睿庙为皇太子以选为詹事府主簿。不数日,迁试司直。明年,拜右拾遗、知制诰。其年冬,奉使契丹。还朝,以殿中内给事、通判黄州徙为西京留守判官。”

——————————

注 释:

张亮采.补辽史交聘表[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8,129,129,130,130,131,132,133,133,133,135,136,137,138,138,139,140,140-141,141, 141,141.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11).世家卷第十一.肃宗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64,167,168,171,171.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12).世家卷第十二.肃宗二[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73,175,175,177.

[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7).肃宗二[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肃宗九年冬十月条.

[元]脱脱.辽史(卷27).本纪第二十七.天祚皇帝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322,324,327.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12).世家卷第十二.睿宗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77,182,186.

[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7).睿宗文孝大王一[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睿宗四年十二月条.

[朝]徐居正.东国通鉴中(卷19).高丽纪.睿宗文孝王一[M].朝鲜群书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28.

[朝]安鼎福.东史纲目二(卷8上)[M].朝鲜群书大系本,大正四年(1915年):319.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13).世家卷第十三.睿宗二[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95,195,196,196, 199,198,198,198.

[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8).睿宗二[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睿宗八年十二月条.

[元]脱脱.辽史(卷115).列传第四十五.二国外记.高丽[M].北京:中华书局,1974.1519,1519.

[元]脱脱.辽史(卷2).本纪第二.太祖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22.

[元]脱脱.辽史(卷3).本纪第三.太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4.28.

[元]脱脱.辽史(卷15).本纪第十五.圣宗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8.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三(卷94).列传卷第七.智蔡文[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84—85.

[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3).显宗元文大王[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显宗元年十二月甲寅条.

[朝]徐居正.东国通鉴上(卷15).高丽纪.显宗元文王一[M].朝鲜群书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438.

[朝]安鼎福.东史纲目二(卷6下)[M].朝鲜群书大系本,大正四年(1915年):179—180.

[元]脱脱.辽史(卷15).本纪第十五.圣宗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8.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4).世家卷第四.显宗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53,57,52,52,53,63.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5).世家卷第五.德宗[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76.

[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3).显宗元文大王[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显宗十一年二月条.

[朝]徐居正.東国通鉴上(卷16).高丽纪.显宗二[M].朝鲜群书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458.

[朝]安鼎福.东史纲目二(卷7上)[M].朝鲜群书大系本,大正四年(1915年):203.

[韩]洪凤汉,李万运,朴容大.增补文献备考(卷172).交聘考二.历代朝聘二[M].首尔:明文堂,1959.1016.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6).世家卷第六.靖宗[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81.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5).世家卷第五.显宗二[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73,73.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5).世家卷第五.德宗[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75,75.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二(卷76).志卷第三十.百官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553,548,547.

[元]脱脱.辽史(卷20).本纪第二十.兴宗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238.

[朝]鄭麟趾.高丽史第三(卷95).列传卷第八.朴寅亮[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99.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11).世家卷第十一.肃宗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60.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12).世家卷第十二.睿宗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82,186.

[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7).睿宗文孝大王一[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睿宗二年六月条.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14).世家卷第十四.睿宗三[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201—204,204.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三(卷96).列传卷第九.尹瓘[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17.

[朝]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8).睿宗二[M].朝鲜史料丛刊本,昭和七年(1932年):睿宗十一年闰月条.

[朝]徐居正.东国通鉴中(卷20).高丽纪.睿宗二[M].朝鲜群书大系本,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40.

[朝]安鼎福.东史纲目二(卷8上)[M].朝鲜群书大系本,大正四年(1915年):328.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一(卷15).世家卷第十五.仁宗一[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220.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三(卷97).列传卷第十.金黄元[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127.

[朝]郑麟趾.高丽史第三(卷125).列传卷第三十八.奸臣一.文公仁[M].东京:国书刊行会株式会社,昭和52年(1977年):557.

[韩]洪凤汉,李万运,朴容大.增补文献备考(卷172).交聘考二.历代朝聘二[M].首尔:明文堂,1959.1021.

[韩]金龙善.高丽墓志铭集成[M].春川:翰林大学校,1993.6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