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族文化复兴,汉服却无法得到真正推广?

有朋友提问:我妈说喜欢汉服的都有病,还说中国十四亿人有十三亿人都觉得喜欢汉服的有病,大家认为我该怎么劝她?

这个态度有些走极端。

虽然你妈的态度有些走极端,但是你在你妈这样极端的态度下还想着去劝她,你也有蛮极端。

基因遗传果然还是有些道理的。

且不说汉服的问题,仔细想想题主和她母亲这种思维,是不是在其他有纷争的问题上也会如此极端排他?唯我认识论?

其实都是一样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起了争执,不管是谁都是从自我出发去认识、去判断、去下结论。

这其实并非喜欢“汉服”的人是否有病的问题,而是题主母亲不认为汉服是正常人平时能够穿出来见人的服装——但是她并不会否认汉服的美,以及它作为道具的舞台艺术性。

中国人在对待艺术和生活的区别方面是尤其冷静的。

虽然我们一遍遍地被戏文所感动,但只要一转头,我们就会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摆出一副旁观者清的态度,自甘堕落于俗世的尘土之中,美其名曰“回到现实”。

为什么西方人生活中充满了热情,而中国人对这种生活中的热情觉得尤其尴尬?

因为中国人千年的文化熏陶就是修身修心,气质内敛,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发之于情,止乎于礼。

用绝对的反儒派来说,就是孔老二的儒家礼教祸害了中国人两千年,禁锢了中国人的生活热情,捆绑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

这话是有些道理的。儒家,从一开始起,就是一门实用的社会伦理事功学,它教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舒展自己的抱负,如何走上人生巅峰。和道家相比,儒家在精神层面上永远低了一个层次,到后期虽然也进入了哲学范畴,但也是不得已为之。

追求功利的巨大惯性,早已侵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为什么我们认为唱戏的是疯子?为什么我们称他们为“戏子”?正是这种文化遗传让我们鄙视自己内心的情感冲动,一切都以功利性为准则——当然,儒家讲的是“天下”,是“仁义”。

汉服好看吗?好看。有用吗?没用。

没用的东西当然只有疯子才穿,只有傻子才痴迷其中。

这正是绝大部分受儒家思想浸淫的中国人的基本生活思路——注意,儒家思想有其可取之处,但是深入指导具体生活,一般都是失败的,从“道学家”、“伪善”、“腐儒”这些名词,也可以看出老百姓内心对这种思路的不认同。

但是不认同,不代表没有被同化。

这其中的度在哪里呢?于戏服而言,那就只能在台上,随便你怎么穿,怎么演都不过分,但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就会让人觉得尴尬——这就是老百姓心中的“度”。

中国老百姓和西方人的不同生活态度,无非是这个“度”的不同。

肉麻的“我爱你”我们说不出,意大利人觉得就是日常,口里飚得飞起。

汉服的复兴,本来就是个伪命题,不具备可行性。它可以用来展示民族的美和历史悠久,但是不可能重回日常生活。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如今的汉服文化并非来自底层老百姓的认同,同样也不是高级决策层的认同,仅仅来源于一小部分古风爱好者,而实际上这部分爱好者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所知甚浅,仅仅是附着在衣服好看,古风好听的这些皮毛之上。

真正的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者、继承者反而会以这种照猫画虎为笑话——你看哪个教授穿汉服出场?当然,那些粉墨登场的“大师”倒是钟情如此——可那基本上都是些骗子,因为肚子里没货,脑袋中没思想,所以只能借助包装来吓唬人,忽悠人。

文化的复兴,并非复古,而是以此为借口的改革前进——历史上任何一次文艺复兴、复古都是借古言今,从来没有例外。

如果说汉服能推动服装界、时尚界风潮复古革新,那已经算是极大的成就了——这也是很多人在共同努力的方向。

但是要想把汉服推行到日常生活,除非你在美观、方便、时尚上做到统一,到那个时候,就算你不推广,人家也会穿了。

当十四亿人有十三亿人穿着改良过后的带民族特色的服装时,估计也就不会有人认为这是病了。

但这种新服装,也并非“汉服”了。

汉服是一种过去式,不论如何挣扎,也只属于舞台和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