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1.0
信息和知识的关系
知识跟信息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信息是未经筛选和归纳的知识来源,接收的信息中包含对我们有用的信息和无用的信息,需要经过大脑的判断和归类才能成为知识。
在知识管理领域有一个「DIKW模型」
它将 Data(数据)、Information(信息)、Knowledge(知识)、Wisdom(智慧)纳入到了一个纵向的金字塔分层结构中,四个层级依次递进,每一层级都需要从上一层级中汲取内容。
奔跑中的奶酪,公众号:奔跑中的奶酪恕我直言,做好文件管理就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我们每天从工作中接收的大量数据,通过提炼分析才能得到有效信息,将信息转换为知识的过程还需要我们进行判断和进行系统化归纳。
直到有一天,某个系列或板块的知识点完整串联了起来,我们终于完成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完善升级,真正掌握了新的知识板块。
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
根据上面的内容继续思考,我们会发现信息和知识的关系其实非常非常简单:
知识的源头就是信息,所以我们想要输入更多的知识就要获取更多的信息。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的产出极速膨胀,内容的传递速度比眨眼睛都要快。
我们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取的大量信息,根本来不及消化和吸收,只能存放在记忆仓库中等待被清理,这种情况有办法改善吗?
再重复一下之前文章中提到的知识点:我们的大脑擅长梳理复杂逻辑、总结规律、发掘隐藏信息、以及抽象化的思考和表达。
但是不适合存储信息,大量杂乱的信息存储会很容易让大脑过载。
举个栗子,我们的大脑就像是具有顶尖算力“天河计算机”,如果你只用它来当做仓库柜子来放各种杂物,不仅强大的计算能力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存储的东西也因为空间不够只能逐渐扔掉,属于极大的浪费。
除此之外,因为获取的信息平时没有归类管理,导致真正用到时才发现无从检索,这些都是没有进行知识管理的弊端~
如何从0到1进行知识管理
1.增加优质信息输入源
拓展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涉猎的种类和范围,从信息源头开始进行优化
例如我目前每天的信息获取主要来自:行业干货网站、公众号、知乎、得到、微信读书、纸质书、B站、知识星球、团队内部复盘分享
但逐个访问数十个APP和网站需要大量的时间,我平时会使用“今日热榜”这类信息聚合类网站进行浏览,登录后可选择自己关注的内容站点,查看热门/最新内容。
2.信息筛选
判断信息是否对自己有用,对自己没什么用的信息忽略即可
判断是否属于长效信息,如果属于短期失效的信息忽略即可
判断是否匹配知识体系,如果和内容和知识体系无关,忽略
3.区分类型
在接受信息过程中,在用耳朵或眼睛感受这些脑外内容的同时,还会同步产生脑内信息
脑外信息按照内容的展现形式可以分为:文章、视频、音频、书籍、图片、文件…
脑内信息可分为:灵感、思考、洞察、想象…
前者可以通过感官来判断,后者看不到摸不着,但却非常重要,区分两种信息类型只是为了选择更优的信息收录方式。
4.信息收录
在收录内容时,不同平台的内容信息需要进行整合,不然散落在不同的平台无法便捷查看,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内容采集工具:印象笔记
虽然看了很多印象笔记的吐槽,但经过功能对比,发现印象笔记的剪藏功能还是可以用的,只要是网页端的内容都可以一键剪藏收录。
脑外的信息通过剪藏可以进行收录整合,而脑内的信息偏抽象化,所以需要灵活且实用的思维可视化工具,例如思维导图和路径图工具。
飞书文档目前支持插入多种类型内容,除了文档、音频、视频,还可以在文档内直接创建脑图和路径图,同时文档编辑功能非常方便好用,安利给大家。
总结一下,脑外信息用印象笔记工具剪藏收录,脑内信息用飞书文档记录展现
5.信息分类
在信息收录的同时,还需要我们对内容进行归类,目前我的分类方式主要分为三大类:
专业提升类信息:运营干货、产品交互、创意设计、团队管理
个人提升类信息:学习成长、思维认知、效率提升、脑洞思考
杂乱信息:行业信息、内容仓库(暂时存放未进行分类的内容)
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模型以及学习计划来规划自己的信息分类标签。
6.成果输出
搭建这样一个知识管理体系能干嘛呢?
非常简单,庞大的信息交给系统来进行归类和记忆,减少自己在信息整合上花费的时间,帮助自己构建第二大脑,作为自己的灵感素材库,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搭建底层框架。
例如,这篇文章就是知识管理系统的成果,接下来还会继续产出一些关于个人学习成长规划的文章,除了理论,我更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些我正在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再回顾下知识点:
作者:赵士威 零一裂变高级项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