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涛:家和老家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家和老家

作者 | 胡清涛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我们家在张庄已经生活了七代人,再往前查,已经不可考。
离开学校后经过多年所谓的拼搏,在县城买套房子,住在了县城。尤其是自2015年从外地回来后在县城找了份工作,很少回到乡下,这也基本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愿望——不种地,不从事农业劳动。
一天在街上碰见一发小,他和我一样买房在县城、工作在县城,我问他干啥,他说:回老家,张庄!我顿做诧异:老家张庄?
错,他确实错了:张庄不是我们的老家,张庄就是我们的家!
解放前赊店镇去南阳的官道出西南门后第一个像样的过路店就是何庙。何庙是个大庄子,有庙,有庙会,有学校,有赌场,有酒馆,有干店,又有几个像模像样的乡绅(或地主),所以在方圆几十里知名度较高。何庙正西二里地就是张庄,因为张庄这个名字再普通不过了,现在的社旗县地图上能找出二十几个张庄,所以我们出去一说是何庙西面张庄,人家都清楚了大致方位。
张庄据说以前叫聂蔡庄,当时的村落在现在张庄的偏东南一点,后来姓聂的搬到枣阳杨当镇,姓蔡的没有人说清去哪里了。这个时候姓张的搬来了,所以起名叫张庄。再后来姓焦的、姓胡的和其他姓氏陆续搬来,才形成了今天西柳河东岸何庙西边大约有五百多人的张庄。
我们家的老院在庄东头路南,祖上传下来的宅基地,东西大约是九间房子的地皮,我们家搬到张庄以来应该一直是在这里居住的。民国年间也就是我曾祖父执政期间,我家尚有几十亩地,属于自种自吃,按说也能过。可是曾祖父一年到头沉溺在何庙,附庸风雅地和有钱人在一起赌博吸大烟,地里的桃黍(高粱)一尺多高了也不剔苗。曾经东南地六亩荞麦让曾祖父一晚上连地带麦全部输给别人。由于他在外头能说会道混的开,所以最终落得一个“小光棍”的美名。
解放初人民政权土地改革时,我家有地不到十亩,家里坐东朝西草房两间半,成分是贫农。
大约在1970年前后,祖父经过多年的积攥,在我家宅基地上盖了三间坐北朝南的瓦房,虽说墙是砖头和土坯混合使用(地基和墙角都用砖,其他都用土坯),但对于我家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当时祖父也把东屋的两间草房重新修缮,苫上了从东南山拉回来的黄背草。
1975年冬天,祖父又在堂屋的西头接了两间瓦房,这就是小时候我家老院的基本布局:堂屋五间瓦房,东屋两间草房,当时是没有院墙的。
1978年农历12月26日,正在忙着下粉条的母亲感到阵阵腹疼,等到父亲把安庄的接生婆带来时我已经呱呱坠地。这块地,就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宅基地,这就是我的家。
九间房子的宅基地只盖了五间房子,所以我们家房前屋后的空地上被勤劳的祖父栽了很多的树,树下也成了我们小时候的乐园。
春季盛开的洋槐花成了我们口中的美食,夏季我们在茂密的树荫下听小爷讲“八百老虎闹北京”,同时等着买五分钱一个的冰糕。
硕果累累的秋天,柿子压弯了枝头,长竹竿那头绑一个小网兜,发黄的柿子全部兜下来放了尖尖一大簸箩;花椒树上结的成骨爪的发红的花椒也被祖母站在凳子上全部剪下来;西南角那颗枣树没有等到八月十五枣就全部落了竿。
初冬时节,正当院里爬在一颗弯腰大树上的瓜壳蒌全部变成了橘红色,叶子已经干枯脱落,剩下数不清的橘红色的大小一致、圆不溜溜的瓜壳蒌兴高采烈的点缀着我们的农家大院。有个大雪纷飞的中午,有位身材挺拔的中年汉子推着自行车出现在我家堂屋门口,给我们带来了又酥又香又甜的糖块,还有孙悟空造型的带有小塑料勺子的酸酸的盒装山楂粉。这位就是我在西北工作的舅爷,六十年代的大学生!
幼时记忆中的家,我们的老院是多彩多姿,难以忘怀的!在那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1985年冬天,我们分家了。伯父留守老宅,我们家搬到了庄南头,那是分家前买的生产队的仓库屋,四间瓦房,坐北朝南,门前就是庄稼地。后来约两年多时间陆续盖起了院墙和楼门,形成了一个规规矩矩的农家院。院子里里外外都栽上了杨树,不几年的功夫,窜天的杨树已经枝繁叶茂,颇具规模的树林环绕在院子的周围。
猪圈有猪,每半年喂成一头,麦罢时喂成的那头卖了给我们秋期开学交学费,年底喂成的那头杀了,在大瓦罐里腌起来,一直能吃到第二年麦口期。
鸡窝里有鸡,喂成的几十只鸡尽管把院里屙的乱七八糟,可都不会过度的反感它们。勤快的老母鸡会经常下蛋来甜欢主人,大红冠子花外衣的老公鸡经常会像下乡的副县级干部一样趾高气扬的在院里晃来晃去。不过最欣慰的每隔十天半月母亲会看着一大群鸡子,沉思一大会儿后会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今个杀鸡子吃!
地里的收成那几年也是不错的,除了让人恶心的棉铃虫,其他庄稼几乎是没有病虫害的。真的像《朝阳沟》上唱的那样:棉花白,白生生,萝卜清,清凌凌,麦子长的饱莹莹......
站在大门口,放眼望去沃野成片,西柳河两岸肥沃的黑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亲们。
不知何故,我从小就有到地里转悠的爱好。
春天喜欢看绿油油拔节的麦苗,初夏时节在布谷鸟“割麦种豆”的声声叫唤中看着金黄色的麦田也是别有一番诗意。秋天的地里有丰富多彩的故事,能听见不知何处来的混鬼在唱:万里无云响晴天,土坯垒墙不胜砖,姑娘出门变媳妇,牤牛一骟是老犍......!最喜欢的是一个人站在西地高高的干渠上,遥望西边的独山和正北、东北方向连绵的群山。冬天的早上,在朝霞将要布满天际的时候,踩着枯草上的白霜,漫步在原野里,没有尘世的浮躁,在清冷的早上洗涤了自己的心灵。
这就是我的家,我唯一的家!
家里有整齐的农家院,有绿油油的小菜园;家里有淳朴、善良、勤劳的乡亲,有光着屁股一块长大的伙计;家里有猫有狗,有牛有羊;家里有整齐划一的田地,有丰富多彩的一年四季!每当心情低落的时候,回到家里,看着熟悉的美景,听着淳朴的乡音,一切的是是非非都会云消雾散,生活的动力油然而生!
所以我说在县城的家,不是我的家,充其量算是我长期租住的一个条件不错的宾馆而已。
生我养我的地方才是家,给了我幸福和快乐的才是家,所以,张庄才是我的家,我唯一的家!

作者简介

胡清涛,社旗县大冯营乡张庄人,乡土中原公众号特邀作者。
(0)

相关推荐

  • 我家藏的颜家庙碑

    我家藏的颜家庙碑

  • 村庄物语︱楼瓦雪片:皖北村庄人世代的古典念想

    全文约1800字,阅读约需15分钟. 瓦的古典 我从县城回家,二十里左右的路程.步行,起码得一个半小时:骑自行车,四五十分钟就够了.离家还有四五里地,有个叫张家瓦房的村落.到了这里,我会浑身觉得轻快. ...

  • 刘景常丨我的几位大奶奶

    ■回忆我的大奶奶 在我山东老家鲁西南那个地方,人人都把高自己两辈的本村里的女性,称之为"大奶奶". "二奶奶"."三奶奶"等等,把自己的祖母 ...

  • 老家的庄窠

    那一个个黄土筑成的土围子,村里人叫"庄廓".据说,正确的写法是"庄窠". 在陇中乡村,再穷的人家,也有一个庄窠.儿子娶了媳妇,要分家了,就用黄土筑起一座四方四正 ...

  • 【年选征文.散文】张雪雷||家有老宅院

    审核:肖龙   编辑:周琛琛                           总第437期 家有老宅院                              文/张雪雷 我老家有两处宅院.一处 ...

  • 胡清涛:第一次去四川走舅家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第一次去四川走舅家 作者 | 胡清涛 原创 | 乡 ...

  • 胡清涛:店街印象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店街印象 作者 | 胡清涛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 ...

  • 胡清涛:下湖北的二爷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下湖北的二爷 作者 | 胡清涛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 ...

  • 胡清涛:想起了那些年悠乡串户的货郎担儿

    儿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想起了那些年走村游乡的货郎担儿 作者 | 胡清涛 原创 | 乡土 ...

  • 胡清涛:大照颖哥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大照颖哥 作者 | 胡清涛 原创 | 乡土中原(I ...

  • 胡清涛:花捻儿和面剂儿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花捻儿和面剂儿 作者 | 胡清涛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 ...

  • 胡清涛:我家的那台手扶拖拉机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我家的那台手扶拖拉机 作者 | 胡清涛 原创 | 乡土赊旗(ID:g ...

  • 胡清涛:肉的味道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肉的味道 作者 | 胡清涛 原创 | 乡土中原(I ...

  • 胡清涛:方言土语说“慌年儿”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NO.2345] 方言土语说"慌年儿"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