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心悟》之六濡弱革牢散细伏

《脉学心悟》——之六  濡弱革牢散细伏 
脉学心悟:濡脉

(一)脉象

  濡即软。《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软脉,即是濡脉。

  软脉的特点,就是脉来柔软,仿佛水中之棉。所谓软脉,就是脉力逊于平脉,但又强于弱脉。对脉位的浮沉,至数的疾徐,脉体的长短阔窄,都无特定的要求。

  《脉经》曰:“软一作濡。一曰细小而软。”其形 “极软而浮细”。后世脉学皆以《脉经》为准,将浮细无力之脉称为濡。

  可是,微脉脉象也是浮细无力,《脉经》称之“极细而软”,《活人书》亦曰:“极细而软。”《察病指南》曰:“极细而浮软。”关于微脉的这些描述,与濡脉是一样的,只是加上了“若有若无”或“按之欲绝”的描述。濡脉已然如水中之浮棉了,与微脉之“若有若无”、“按之欲绝”是很相似的。只是在字面上还可勉为区分,到临床上就很难区别了,二者径可视为一脉。所以,濡脉就是脉体柔软。为了与浮而柔细之濡相区分,这种脉体柔软的脉,可称为软脉或柔脉。

  (二)脉理与主病

  此处所说的脉理与主病,是指软脉,而不是通常所指的浮而柔细的濡脉。

  软脉的形成,是由于气血鼓荡力弱而脉软。何以鼓荡力弱?可因于气血虚、脾虚、阳虚、湿盛所致。

  1.气血虚

  脉赖气血之充盈鼓荡。气血不足,鼓荡之力弱,则脉力减,故按之软。

  2.脾虚

  脾为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亏,鼓荡之力弱,故脉软。

  3.阳虚

  阳主动。温煦推动血脉。阳虚鼓荡力弱,故脉软。阳虚者,常伴畏寒肢冷等寒象。

  4.湿盛

  湿为阴邪,其性濡。湿盛者,大筋软短,血脉亦软,按之软。再者,湿阻气机,气机不畅,气血不能鼓荡血脉,亦是湿盛致脉软的一个因素。痰、饮、水等与湿同类,皆可致脉软。

  软脉与濡脉主病有异,濡可主阴虚,但软脉一般不主阴虚.

脉学心悟:弱脉
(一)脉象

  弱脉居于沉位,按之细而无力。

  (二)脉理与主病

  弱脉是由于阳气、阴血的虚衰,气血无力敷布于外而脉沉;充盈鼓荡无力而脉细无力。

  弱脉主阳虚、气虚、血虚是肯定的。弱脉是否主阴虚?这里所说的阴虚,是指狭义的阴虚,是指伴有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舌绛红少苔的阴虚。一般来说,阴虚内热者,脉当浮而细数,不当见弱脉。

脉学心悟:革脉

(一)脉象

  革脉乃弦芤相合之脉,中空外急,浮取弦大有力,如按鼓皮,沉取则豁然中空。《金匮·血痹虚劳篇》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后世皆宗仲景之说。

  (二)脉理与主病

  革脉何以中空?阴血不足,血脉失充,脉中无物故尔按之空。革脉何以外急?乃血虚不能内守,阳气奔越于外,搏击血脉,脉乃浮大而绷急。气越的原因,包括血虚、气虚、阳虚、阴虚四类。

  血虚,气无所倚而浮越,搏击于外面为革。气虚,不能固于其位,浮越于外而为革。阳虚,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搏击血脉而为革。阴虚不能内守,阳浮于外,脉亦为革。这四类原因,其实仲景都早已阐明。

  《金匮·惊悸篇》曰:“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虚寒,即指阳虚而生寒;亡血,即阴血亡矣,皆可致革。后世医家多遵仲景之说。如《诊家枢要》曰:“革,气血虚寒。”《脉确》曰:“主阴虚失血。"

脉学心悟:牢脉
  
(一)脉象

  牢脉居于沉位,弦长实大,坚挺搏指。《医家必读》曰:牢“兼弦长实大,四象合为一脉也,但于沉候取也。”

  (二)脉理与主病

  牢脉位沉,弦长实大,乃正强邪盛,正邪奋力交争,激扬气血,鼓搏血脉使然。

  诸医家论牢脉,皆云主阴寒坚积。《诊家正眼》曰:“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属阴寒;以其形弦实也,故咸为坚积。”阴寒坚积内盛,则收引凝泣,阻碍气机,气血不得外达故脉沉;阴寒坚积内盛,正邪交争,搏击血脉,致脉弦长实大而搏指。

  阴寒内盛,固可脉牢,若因其脉沉,属于阴位,即云悉属阴寒,则火郁之脉可沉;伏脉位较牢更沉,亦可主火郁,何不以其脉位沉、伏而悉主阴寒,反主火热?可见以脉位来解释,是难以圆通的;以牢脉惟主阴寒坚积,也是片面的。

  牢脉不仅主阴寒坚积,亦主气塞、积热、顽痰、食积、瘀血等。因这些邪气,皆可滞塞气机,使气血不得外达而脉沉,正气与邪相搏而见弦长实大有余之象。临床也确有一些见牢脉的病人,并非皆属虚寒之证。《四诊抉微》就提出了与诸家不同的看法,曰:“牢为气结,为痈疽,为劳伤痿极,为痰实气促。牢而数为积热,牢而迟为痼冷。”这是很有胆识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若牢而过于坚搏,毫无和缓之象,乃胃气不绝。如肾之真脏脉,即按之如弹石,噼噼然,即属但石无胃之真脏脉。

脉学心悟:散脉

(一)脉象

  散脉举之浮大,涣散不收,按之则无,漫无根蒂。其状如杨絮之飘落,轻虚飘忽,踪迹散漫。

  (二)脉理与主病

  1.常脉

  《内经》云:“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此散乃常脉,当为脉来舒缓不拘之意,为有胃气、有神的表现,与病脉之散不同。若果为散漫无根的散脉,则为死脉,起码也是危重的病脉,根本不是常脉。

  临产之际,百脉开,血大下,气浮而散,此为离经之脉,属生理现象,见散勿惊。

  2.病脉

  散脉的形成,是由于气血耗散,浮散于外,故涣散不敛,浮而无根;正气虚极,故极无力,按之则无,漫无根蒂,形成散脉。

  散脉当分新病与久病。久病,正气渐被耗竭,致真气极虚浮游于外,已属临终状态,势难挽回。故《医宗金鉴》云:“散为虚剧。”《脉如》曰:“散为元气离散之象。”一般认为久病脉散为死脉。

  若新病,津气为暑热耗散而见散脉,或急剧吐泻、大汗、失血,气骤失依附而浮越,出现散脉,尚可救疗,当急予收敛浮散之元气。如暑温之津气欲脱,喘而脉散者,予生脉散救之.

脉学心悟:细脉

(一)脉象

  细脉的主要特征就是脉体细。至于脉位、脉率、脉力,均无特殊限定。

  (二)脉理与主病

  细脉的形成,是由于气血不能充盈鼓搏血脉而致脉细。

  血脉不能充盈鼓搏血脉的原因,一是因气血虚衰,无力充盈鼓搏;二是因气机郁滞,气血不能充盈鼓搏于脉。二者皆可致细,然虚实不同,以细而有力、无力别之。

  因虚而致细者,包括阴、阳、气、血的虚衰,当细而无力。

  因实而致细者,包括七情所伤、六淫所客、气血痰食壅塞,皆可郁滞气机,束缚气血,而致脉细。邪阻气滞而细者,有沉按之觉有力之感。

脉学心悟:伏脉
(一)脉象

  伏脉位极沉,须重按至骨方能觅得。《脉经》云:“极重指按之,著骨乃得。”后世论伏脉,皆宗《脉经》之说。伏脉除脉位的特点之外,对脉体、脉率、脉力等无特殊限定。

  (二)脉理与主病

  伏脉有虚实两类。

  1.正虚:由于阳气虚衰,无力推荡气血外达以搏击血脉,致脉伏。此伏,当细而无力,伴肢厥、腰脐冷痛等,此属虚寒证。

  2.邪实

  (1)寒盛则气血凝泣,气机闭郁,气血不得外达以鼓击血脉而脉状。其伏,当兼弦紧拘急之象,症见恶寒肢冷身痛等。 (2)火热郁伏:火热亢极,气机闭塞,气血不得外达,致脉伏。此乃火极似水,反兼胜已之化。此伏,当兼奔冲不宁躁急之象,症见肢厥等,此热深厥亦深。《冷庐医话》云:“如极微之脉,久久寻而得之于指,至骨愈坚牢者,不可认为虚寒,阳匿于下,亢之极点。”

  3.战汗

  先战而后汗者为战汗。战汗欲作,先懔懔寒战,唇甲青紫、肢冷脉伏,继而身热汗出。战汗,可因邪气阻遏,正邪交争而作。《伤寒论》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此即邪郁,正邪交争,战汗而解,“阴阳俱停”,实乃脉伏或厥。脉之伏,因邪气闭郁太甚,致气血滞遏不达而为伏。《伤寒论》101条、149条,柴胡证误下,其证未罢,“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此为战汗之轻者。《温疫论》云:“时疫解以战汗”,亦为邪气壅闭而脉伏。溃其伏邪,表里气通,战汗乃解,此类战汗属邪实者。

  除正虚,寒盛,热极、战汗可致脉伏外,其他邪气闭阻,亦可致脉伏,如食积,痰饮、瘀血、糟粕,以及剧痛等。《脉理求真》曰:“伏为阻隔闭塞之候,或火闭而伏,寒闭而伏,气闭而伏。”
(0)

相关推荐

  • 【临床脉法:十脉】5

    十脉为纲诊法 一.浮脉(见四脉为纲,略): 二.沉脉(见四脉为纲,略): 三.迟脉(见四脉为纲,略): 四.数脉(见四脉为纲,略): 五.滑脉(见六脉为纲,略): 六.涩脉(见六脉为纲,略): 七.大 ...

  • 弱脉

    弱脈(ruò mài).指沉細無力的脈象.脈來細軟而沉,柔弱無力.弱脈見于氣血不足的虛證.<四診抉微>:"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痿,多驚多汗精神減."弱脉,极软而 ...

  • 脉诊笔记(二五)

    结脉 结脉缓而时一止,浊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脉象: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脉率迟缓,脉律不齐. 主病 ...

  • 其充在血脉

    ​其充在血脉: 其,充在血脉 心主管血脉 其:此处指心 充:主管掌控 看脸色知道 心是否健康 心的两个主要功能: 心主血脉和心藏神 心藏神我们会在 接下来的课程中 详细为大家解读 心主血脉的临床意义: ...

  • 脉诊笔记(二二)

    虚脉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不浮大似慈葱. 脉象: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为脉紧张度减弱,脉管充盈度不足.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脉理:气不足以运其血,血 ...

  • 《脉学心悟》之二浮沉迟数

    李士懋脉学心悟: <脉学心悟>之二浮沉迟数  浮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部位概念,凡轻取而能诊得的诸脉,不论大小迟数,只要脉位在浮位,皆称为脉浮,如虚脉.微脉.洪脉.革脉等:另一种是指具有严格 ...

  • 《脉学心悟》之三滑涩虚实

    <脉学心悟>:滑脉     滑脉之象,往来流利,如贯珠转动,往来前却.<脉经>曰:"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滑与数,皆往来流利.但滑脉的主要特 ...

  • 《脉学心悟》之四长短洪微

    脉学心悟:长脉   (一)脉象   长脉过于本位.上过于寸,下过于尺.不大不小,不疾不徐,直上直下,名之曰长.若仅上部脉长,名之曰溢,若仅下部脉长,名之曰覆.关脉位居寸尺之间,上则为寸(关脉腕端),下 ...

  • 《脉学心悟》之五紧缓芤弦

    <脉学心悟>:紧脉 (一)脉象   紧脉的主要特征就是左右弹指,不拘于指下一定部位,这个特点,古人喻为"转索"."切绳"."纫箄线&quo ...

  • 《脉学心悟》之七动结促代

    脉学心悟:动脉  (一)脉象   动脉之形,独一部脉凸起如豆,无头无尾,滑数躁动.脉位可在关,亦可在寸或尺.<伤寒论>辨脉法:"若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名曰动 ...

  • 毛德西方药心悟: 五参顺脉疗胸痹,益气养阴活血脉【转载】

    毛德西方药心悟: 五参顺脉疗胸痹,益气养阴活血脉 发表者:赵东奇 148人已读 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主任医师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其从事中医内科临床 ...

  • 本草心悟:石膏药征学暨“主中风”发微

    早期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中有载石膏,<神农本草经>载"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 ...

  • 【每日诗话】滕伟明|诗话心解之六——非学无以运才

    非学无以运才 非才无以广学,非学无以运才,两者均不可废.有才而无学,是绝代佳人唱莲花落也.有学而无才,是长安乞儿着宫锦袍也. --(清)王士祯<师友诗传录> "才学"本 ...

  • 长短、洪大、微细、濡弱脉解(三)

    导读:今日继续说脉! 5 长.短脉(附小脉) 阴血之所以循环不息者,全赖阳气之推动而然. 故脉管内之阴血充盈,而脉管外之阳气又处于旺盛之候,则推动之力增强,而血液之输出量随之而增多,脉来因而显长: 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