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贵在相知心 ——2018级《论语导读》结课感言
2014年8月份,我的《论语择善》刚刚出版,正在兴头之上,便主动给2014级大一新生开了《论语导读》的选修课,并规定课堂上每个人必须带一本《论语择善》。我上课也只用自己的《论语择善》,也不做课件,基本上就是将书中已有的内容,在课堂上宣读一遍,偶尔有所发挥。结果一个学期下来,效果很差。我深受挫败,自那以后,便不再开这门选修课自讨苦吃。
去年开始,实行课程改革,每个老师必须报数门自己擅长的课程,并形成定制。我报了《论语导读》、《四库全书总目导读》、《唐宋词鉴赏》三门课,当时以为只是做个形式,报完之后也不当一回事。没想到上学期末,课程安排下来了,本学期必须为2018级本科生开设《论语导读》课程。因为有了5年前失败的经历,我极不情愿上这门课,何况本学期还有2次2017级的唐代文学史以及1次2018级研究生的《版本校勘学》课程,从教十年来,从未一周上这么多课程。于是便问教研室主任,能不能推迟一学期再开这门课。回答是不能,学院的教学计划已经定下来,无法更改。他鼓励我说:“《论语》不是你的强项吗?你都注过一遍了,随便给他们讲讲就可以。”我便硬着头皮走上了讲台。
吸取了五年前的失败经验,这一次我不再规定一定要用我的《论语择善》(一方面也是因为彻底知道自己的这本书一辈子也不可能火,所以懒得宣传。),但一定要带一本《论语》来,随便谁的注本都行。在课堂上也只是蜻蜓点水似的提到过我注过《论语》,书名《论语择善》,并不刻意介绍。上课的时候,不再对着书念,而是换了一种形式,将书中的内容,复制做成PPT,偶尔增添一些趣味图片和文字,备起课来倒也并不费力。
说实话,我对自己的《论语择善》颇有自信,但是对于自己的《论语导读》这个课程,却并没有信心。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口才并不好,语音也不好听,甚至普通话也有些不标准(莆田人的硬伤),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这些多少显得枯燥的古典文史知识。所以一开始,我对自己这门课的目标,就是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够了。
第一次课是试讲,我主要把之前在省图做过的讲座《我们今天如何读论语》,重新讲了一遍,插入一些新的段子和治学感悟,重点是强调了读《论语》的方法,以及对待传统的态度,引用了钱理群、钱理群和孙钦善等人的一些说法,基本上是原文引用。我本以为学生们一定会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但是令我意外的是,我发现不少学生听得比较认真,而且注视着我,或者PPT,有时候也会有一些眼神的回应。我心里暗暗诧异,感觉这一届的学生,似乎有些不同。
第二次课才算正式上课,选修的人有100个,这个数字说明不了什么,因为他们就那么几门课,不选就没有学分。我并不想这么快就进入《论语》,因此给他们准备了一段材料,是出自《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的,对清人刘逢禄《论语述何》的简介。繁体字,没有标点,让他们标点。其实这条材料之前已经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课上点过,对我只是常规操作,借以杀死一节课的时间而已。但是学生们却显得很好奇,大多数人做得很认真,我在讲解的时候,提到治学过程中应该严谨,引用前人文章要追源溯流,核查出处,这些多少有些枯燥无味的东西,竟然也有不少人能够听得很认真。我的诧异又加深了一些,感觉这一届的学生,确实不太一样。
接下来的课堂,除了偶尔做一些专题的小讲座,其他大多数时间都用于《论语》内容的讲解,逐字逐句逐章讲过去,有些并不重要的章节,并且自己也无所发挥的,就迅速略过。自己有发挥有考辨或者可以说明某些问题的章节,就详细讲解。一般是先列他人的注解,讲得对的,就加以强调;看似有理实则站不住脚的,就出以自己的观点,加以辨证。因为我的《论语择善》中已经写得相当详细了,好多地方的考辨或发挥,基本上是层层深入,逻辑严密而又条理清楚,因此课堂上我也不另外改编,就按照书上的成文讲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得很认真,我讲到比较有趣的地方,期待该有笑声的时候,也总是能够达到适时的预期:底下笑成一片。而我讲到关键的地方,比如在进行层层推进式的辨析之时,也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聚精会神地听着。有一次,不知道讲到什么,我习惯性地说道:“我也知道,我的这个课堂很枯燥……”结果刚讲到这里,我发现有一位学生做出好奇的表情,对旁边的伙伴说着什么,我猜测大概的意思,应该是说:“啊?枯燥?不会啊……”。再结合之前的种种课堂气氛,我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课堂,并不算枯燥——在这一届的学生看来。
当然,我并不想夸大我的课堂效果,我在行文的时候,都用“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的措辞,那么这“相当一部分学生”,具体是多少呢?我觉得应该有30%左右,就是30人。另外40人中,有一半在做自己的事,有一半偶尔听听。最后30人,没来。这些都是估算的数字,但应该八九不离十。我知道总有人旷课没来,但我也不想浪费时间去点名,何况,我对于这个出席率,已经相当满意,在一次课堂即将结束之时,我表达了自己对于课堂气氛以及同学们的关注度以及出席率的满意之情,并说了一句话:“我对我们这门课的出席率很满意,没有意见。”
渐渐地,《论语导读》课成为我每周多少有些期盼的课程,在课堂上,我也越来越挥洒自如,因为我渐渐地知道了他们喜欢听我讲,并且我讲得对他们有益,能引领他们在求学的路上走得更远。
然后便是,本学期倒数第四次课,我布置了期中考试的作业,主要是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的感悟,规定下次课交。倒数第三次课,如数交齐,那天下课回去,已是晚上八点多,第二天还有2017级的唐代文学史课。不知道为什么,我拿起了当晚刚交上的《论语》期中作业,谁知道这一看就再也停不下来。相当一部分同学提到了我的“奶茶”,我有一个习惯,每次去上课,都要提前几分钟去85度C打包一杯咖啡带去课堂,主要是因为第二节课精神相对会委顿一些,靠着咖啡可以提提神,充充电,好让第二节更有精神头上课。不过这些同学把咖啡看成了奶茶(大概是因为她们平时爱喝奶茶,所以想当然地以为我喝的也必是奶茶),有几个同学还在作业里称我为“奶茶老师”,甚至还表达了各种羡慕和嫉妒。
有一个同学说看到我喝奶茶,课后总忍不住也会去买一杯来喝。我笑得不行。有一个同学把我描述得很年轻,写得起承转合,颇具文笔功力,我也是看得心里美滋滋。有一个同学则是在写完上课的心得感悟之后,意犹未尽,还额外写了一篇小论文,关于《论语》中的文字为何会造成模糊多义的原因,归纳了好几种,颇具问题意识。最令我感动的一个同学,则是把每次课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想,按日期简要地一一写出来,并举了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印证《论语》中“信则人任之”这句话。我看了十分欣慰,有的同学在作业中会质疑我的《论语》课上,很少谈及《论语》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这位同学所写的,正好代为解答:读《论语》最重要的,恰恰便在于这些细微之处。动不动就侃侃而谈大价值大意义,反而会显得空洞无味,大而无当。
当晚从八点多开始,连续四个多小时到十二点多,几乎一口气看完。第二天,我选出了5个写得最好的同学,每人准备了一本《论语择善》并签上名字,下次上课时赠送给他们(貌似都是女生。)有一位同学写到看到我喝“奶茶”也好想喝,我便在上课之前,去85度C打包了一杯杨枝甘露,并买了一本85度C的奶茶券,其他作业中提到奶茶的,每人赠送一张券,课后自己去兑换。那位描述(恭维)我的外貌,写得颇为有有趣的,我送了一本王力的《龙虫并雕斋琐语》,意在让她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笔。
有几个同学提到我的课堂缺少互动,这一次课,我便干脆不再讲《论语》,而是给他们互动的机会,在课堂上谈谈自己的感想,或者谈谈自己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疑惑,我说:“除了向我借钱,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说。”底下一片大笑。我并不善于主持这样的场面,很担心随时会冷场。但令我意料不到的是,不断有同学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感想,或者提一些关于如何学习古代文史的问题,我一一简要解答。有几位同学表达了对这门课程的赞赏之情,并说自己颇有收获,似乎摸到了一点读书的门路。有一位同学站起来,问我教不教古代文学史。我说我的主业就是唐宋文学,每年都教唐宋文学史,这学期还给2017级的上唐代文学史的课呢,《论语》只是我的玩票之作。底下一片惊叹,大概是说,玩票也能玩得这么好。这位同学接着说:“老师,那你能不能下学期教我们班呀,我是5班的。”哎呦,我那个感动的,在师大教了十年,从来没有人主动请求我教他们班的,于是不断地说:“这么捧场呀,哈哈,这么捧场呀。”然后说:“好,我会尽量争取教5班哈。”接下来又有一个同学也站起来问了个问题,然后说:“老师,我也是5班的,下学期记得选我们班教哦。”我再次表达了“知遇”之情。接下来有几个一班和二班的同学,也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希望我下学期能教他们班,并说:“老师,我们是真心喜欢你的课哇。”我只能连连地说着“谢谢谢谢”。
很快地便下课了,我还沉浸在一种极其澄澈的满足之中。真的,这是我十年的教学生涯之中,第一次得到这么多同学的肯定和喜欢。甚至那接下来的几天,我都一直沉浸于这种澄澈的满足之中,我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心里充满了力量,我觉得全世界似乎都会喜欢我,肯定我,这种满足和自信,足以洗涤内心深处所有的欲望和俗虑。
两天后的一个晚上,我去陌里喝咖啡,习惯性地在他们的餐巾纸上,想写点什么,想起18级的同学们的推崇与欣赏,便在灯下口占一绝:
应无生公莲花舌,却蒙诸君青眼青。十年教席活久见,四十老翁若为情。
其实,我的这种感动,这种感激,之所以这么强烈,主要是由于心理上的反弹。十年来自己虽然兢兢业业,对学生都是鼓励有加,动不动就送书给他们,希望能够激发起他们的读书意识。但也许是授课方式和内容过于枯燥,也许是其他别的原因,我并不受学生欢迎。不但不受欢迎,甚至是负面的讨厌。比如2015级的学生,似乎就对我“颇有意见”,以被我教到为人间惨剧,似乎我是洪水猛兽,被我教过,就等于被我荼毒一样。(听一位2018级的同学跟我说,本学期选课的时候,她的舍友本来已经选到了我的课,后来咨询了一下学姐,退选了。估计就是咨询的2015级的同学。)
2016级,我教的那个班,有一位女生,号称书读得比较多,课后也的确问过我一两个问题,有一次某个问题我当时没有解释详尽,事后还发微信加以补充。有一次课上,我为了说明某个问题,举了我自己写过的一篇小品文《闲话撩妹》,打印出来,发给全班每个同学。然后课间下课的时候,我去洗手间回来,看到正是这位女生,把我发的材料迫不及待地扔进了垃圾桶……
我有一次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内容是吐槽图书馆里女生们穿得太少,影响男生分心,无法学习的。对于这种无聊言论,我当然要批判一通,因此转发的时候,也写了一段评论文字,然后增加了一句:“我在课上要求男生不能穿无袖,而女生可以,嘿嘿。”结果不久,我在QQ上看到一条秘密,内容赫然便是:“吴伯雄真他妈的恶心!”
…………
不过当然,我毕竟是注过《论语》的人,对于这样的无端漫骂,并不以为意。而且这位女生之前在课堂上用手机看视频,我都走到她背后了还没有发觉,我出声制止她之后,她迅速收起手机,还做出一副很无辜的表情,似乎她并没有在玩手机,是我冤枉了她。被这样的学生辱骂,反倒应该引以为荣。
其实我教2016级这个班相对还是比较上心的,每次课上提问诗歌背诵,只要背得出来,每人便送一本小书(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赏析》啥的)。期中作业,我也很认真仔细地批改了,还选出5位特别优秀的,每人送一本(或一套)书,并在扉页上各题诗一首,加以鼓励。但是他们对我似乎并不感冒,第二学期的宋代文学史还是我教,这一次我采用自愿背诵的原则,让他们自己报名,愿意背诵的,仍然有书送。不愿意背诵的,我就不再点到名字起来背诵。结果全班除了一个男生,都没有人自愿报名。不仅如此,我还陆续听到该班同学,私下里对我的一些不良(甚至恶意)的评价。我虽然不为所动,但心里总有一些挫败感,同时也很无语,很迷茫:我实在是不知道要怎么样才能使自己受到他们的喜欢了。
因此,我的这首打油诗式的《口占》,其实正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四十老翁若为情”,我真的愉快得不知所措了,那种滋味,应该与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相去无几吧。
但是事情还没完,这次课上,我把微信号公布在黑板上,结果当场就有40个左右同学加我,课间十分钟,我几乎都用在通过这些验证请求上。有两位同学,都是1班的,而且应该是同一宿舍的, 一位将我的公众号地址转发在朋友圈里,并@了所有的朋友,还加了一段极其赞赏的推介语。另外一位,转发了我依据《白月光》另填的《月朦胧》的吉他弹唱,也写了一段极其推崇的话语。
天哪,开公众号快三年了,我从来不敢梦想到会有这样的操作!记得刚开公众号那一阵,非常热衷于推广,往往会仗着交情,让他们帮我转发。但即使是最亲密的学生,如曾小妹者(2009级老学姐),都很不情愿。有一次我实在生气了,说了一句:转发一下又不会怀孕!她才勉强转发。不过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叫任何人帮我转发公众号文章了。(这事我知道自己做得有些霸道,不讲理,但是,一,交情在;二,那一阵正在兴头上,可以原谅。)
而今天,这两位同学,竟然自发地转发推广,由衷地赞赏推崇,我感动得不知所以,当即乐呵呵地截了图发了朋友圈(高兴之下还忘了打码,还好问了那两位同学,均说不介意。),还开玩笑说自己从此要红了。
当然,我还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红是不可能红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红,但是能受到这么多同学的喜欢和肯定,比红极一时更令我高兴。真的,我仿佛感觉我的人生上了一个新台阶,仿佛觉得前方出现了一片新世界,我甚至开始喜欢教学了,还傻呵呵地主动发微信去问教学秘书,下学期2018级的课程怎么安排……
最后一次课,我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并在课堂上朗诵了去年为2015级毕业生填的那首《贺新郎》,如下:
四年如一箭,怅依稀,榕阴泛凉,当时初见。携手长安山上陌,陌上花开人艳。缓缓归,笑语片片。杨柳无情年年绿,愿天若有情天且慢。旧时光,从容看。 暮鼓晨钟殷勤伴,谈笑里、周孔程朱,史记通鉴。苏辛李杜慷慨客,笙歌风满水殿。举杯起,酒光潋滟。胸中贮书一万卷,任天涯海角独走遍。昂首去,春烂漫。
这首词本来是作为毕业赠言之用的,但是词的意境和主旨,用来表达一种预先的期望和祝福,却也颇为切合。我边朗诵边串讲大意,并预祝他们能够享受大学的快乐时光,同时也能够勤学苦读,培养出一种坚实的自信。
对于这两位转发我公众号的同学,我有一种特别的知遇之感,在最后一次课上,特意各送了一本我编的《四库全书总目选》,并在扉页上题了一首诗:
七略四部汗牛蹄,书海浩渺学人迷。吾有一言君记取,万篇提要是汝师。
在其中一位同学的扉页上,我一时感上心头,抄录了王安石《明妃曲》中的两句诗: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
想想2015级和2016级的同学,再想想2018级的同学,可不是“汉恩自浅胡自深”?在这种浅深相去天壤的强烈落差中,那种知己般的相知,不正显得极其地可贵么?在这里,我想对2018级《论语导读》课的同学说: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于那些无谓的质疑和指责,我并不为所动,更不想改变,我还是那个我,只是遇到了不一样的你们!谢谢你们!你们的欣赏让我感激涕零,你们的推崇让我莫名恐惧,我只有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否则便有负于你们的欣赏和推崇。愿与你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