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 || 陶莎:一群陌生人,共护一座城
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
本期人物档案
陶莎,女,财务工作者,湖北汉川人,自营工作室。疫情期间投身汉川线上志愿者工作,极大地保障了海内外对汉川捐赠医疗物资的供求、调配。
清晨,当乳白色的晨雾飘荡在天屿湖上,当太阳渐渐升起,当第一缕阳光折射下来,汉川无数的志愿者们就已经上岗,投入方方面面的战“疫”当中。
汉川是一座县级市,隶属孝感市,素有“江汉明珠”的美誉。100多万汉川人生活于此。可是新冠肺炎来袭,汉川成了“重灾区”。因为汉川是离武汉最近的县级市,可想而知,武汉有多严重,汉川就有多严重。但同时,汉川虽然毗邻武汉,但因为行政上隶属孝感,还是无法共享武汉市的资源。从疫情开始,汉川每一个院区都真的特别难。
好在,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乏勇敢的人!中国文化最优秀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交给我们担当、责任、爱等等这些可贵的品质。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根治于我们的脑海中,流淌进我们的血液里。平时无事可能不显露,但在关键时刻,总会有人觉醒这部分血液,然后去扛起去担当,去为大家遮风挡雨。
在汉川也是。关键的时刻,总会有人站出来,他们以“志愿者”的姿态出现,或振臂疾呼,或举旗呐喊,或默默奉献......他们倾其所有,他们竭尽全力,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在帮助一座城、维护一座城!他们说:我们都是汉川人!
每天,伴随着晨曦起来的还有80后汉川人陶莎。她是一名默默奉献的线上志愿者。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个大写的汉川人!
骨子里的传统
陶莎说:我是一个骨子里很传统的人,“相夫教子”对我来说,就是理所应当。说实话,都这个年代了,还有人如此坦诚地说出这样的话,的确还是未免让人吃惊的。
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啊?
她大学读的是财会专业,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工作了3年。她说她的先生是她的高中同学。
听她这么说,我脑海里马上闪出一个词:青梅竹马。感觉有点太俗。陶莎却很爽快:我们倒也不是两小无猜这种,我在读书的时候,就只知道安心读书。当时先生可能是暗恋我,但我告诉他,好好学习。后来,我们上大学了,他才正式向我表白。
先生大学毕业后回到了汉川,在电力局工作。于是,2012年怀孕后,“传统”的陶莎放弃了在武汉稳定的工作,随先生回汉川发展。
在陶莎的眼里,大城有大城的发展模式,可小城,不只有建筑,还有绿水、田野、乡愁.......她爱汉川这座生养她的小城。
陶莎说:我一直觉得有满满的幸福感,也一直很感恩。她出生在一个大家族中。“我们家族有个传统,家里的人不管在哪,到过年的时候都要回到汉川马口镇的老宅子过年,这个传统从1992年延续至今从来都没中断过。”
陶莎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父亲给到陶莎的教育,却让她铭记一生——要乐于助人,要懂得吃亏是福。
这让她很庆幸:父亲一辈子都很平凡,但我很敬重他。而她母亲这边,也是一个大家族,曾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外公林春和是她的骄傲,几个学业有成表哥、表姐也是她的榜样。
工作中的严谨
陶莎现在开了一个财务工作室做企业财务管理。这是她喜欢的工作。
多年的财务管理实践,让她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习惯。做任何事情,她都会做到认真细致,同时又条理清晰,既考虑到落地性,又会涉及到可追溯性。
但她认为,她的做事风格,与家族的基因也有关。特别是她87岁的外公,就是那种做事有板有眼的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外公特别爱看书,耄耋之年还嗜书如命。
她的工作室承接了几家公司的财务工作。尽管是第三方服务,但她仍然能井井有条地安排好做账、报税、成本管理等各种事务。她说:“我要做到的就是让我的服务对象满意,让工作室的小伙伴也满意。”看着她从容的微笑,我相信她做到了。
女儿出生以后,陶莎逐渐把工作重心向家庭倾斜。她主动承担了更多照顾孩子的任务。孩子很喜欢一家三口做互动游戏,陶莎就常常和先生一起陪着女儿玩。
更有意思的是,陶莎还运用自己熟练的财务管理知识,用在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上,也已经初见成效。女儿在一天天健康地成长。
志愿者的担当
陶莎最喜欢他们的大家族四代同堂,相聚老宅过新年了。当然,今年会有些不同,陶莎的大伯一家人会缺席,大伯独子、她的堂哥博士毕业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在德国已生活13年了,今年刚迁新居。之前12年的春节,身在德国的堂哥都回来,唯独今年例外。
没想到,这个例外,不只因为堂哥,还因为疫情,大家没办法聚到一起。她那时也没想到,血脉亲情的力量竟然会超越国界,让他们这一家人在这样特殊的岁月里,以一种最特别的方式紧紧相连在了一起。
1月21日,陶莎在英国BP公司工作的小舅舅发布了有关疫情的消息,而且也因此退票,取消了春节回汉川的计划。同时,反复提醒家人武汉将进入战时状态,大家最好少出门,出门一定要戴口罩。
陶莎说:小舅舅是个很优秀的工程师,也是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他的及时“预警”,让陶莎和她的家人防控疫情的行动提前启动了。
武汉封城之后,他们父母双方的家族都已通知取消今年的聚会。陶莎和她的先生、女儿一家三口也置办好了年货,开始“宅家做贡献”了。那一天,她在朋友圈写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总说生在和平的年代,想表现爱国都没有机会。
她也没想到,即使是“宅家”,她也“宅”出了不一样的风采,不一样的精彩。
1月25日,她加入了好朋友设的一个民间公益群。接着,她二话没说,捐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爱心。“我先是个人捐赠了款项,后来又个人捐赠了物资,再后来我捐赠了自己——做起了一名线上志愿者。”
群里商议用大家捐献的资金为汉川医院采购一些口罩。当时她第一时间想到了远在德国的嫂子,看她能否提供国外采购口罩的资源。嫂子关注到德国华人群方曼也是一名支援疫区的志愿工作者,而且方曼还是汉川人,于是推荐了陶莎跟方曼认识。于是陶莎跟方曼两个人一场跨国的志愿支援汉川工作开启了。
远在国外的方曼以“我们都是汉川人”的强烈责任心,和国外的其他汉川朋友发起了一个计划,叫作“汉川力量”。他们在Workface设立了一个“汉川抗疫组”,很快,方曼和老潘、在汉川抗疫一线的汉川人民医院王柏林院长共同构筑起了“核心铁三角”。接着,陶莎的加入,由于陶莎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让这个线上公益组织有了一个“核心联系人”。后来,他们这个团队又有了青野、陈红刚、程明亮、魏文杰等人的加入。
从此之后,他们成了铁搭档。24 小时连轴在群里和全世界各地关注湖北、武汉、 汉川的人们交流信息。最神奇的是,他们这些人,是一群完全陌生的人,甚至从未谋面,而他们的行动,却如一台精准的机器一样,配合默契,有序高效,令人赞叹不已。
从此,他们收到了好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捐赠——
巴西志愿者捐赠900个fpp2口罩 、全美国华人协会亚特兰大分会携同NACA Maggie女士捐赠两万个医用外科口罩、加拿大以陈凌云女士为代表的华人携手深圳瑜水基金对汉川市13家院区进行的148台制氧机和163台雾化机捐赠、爱德基金会捐赠的汉川市妇幼保健院呼吸机一台、捐赠汉川市人民医院呼吸器10台、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对汉川市8家院区的安心裤捐赠、加拿大温哥华“不记名”华人对汉川市杨林沟镇卫生院告急时1200个N95口罩捐赠......
陶莎说到了这么一件让她很感动的事:有一位素未蒙面的巴西人,千里迢迢帮我们志愿者把捐赠汉川的900个Fpp2口罩转运过来。2月2号航班飞中国因疫情取消,他想尽办法改签来华,2月6号从巴西飞马德里,再飞北京,又飞上海,上海当地朋友感谢他,他回复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同在一个地球,我们是兄弟姐妹,爱,家,任何事,此刻就是该互相帮助。”
“不记名”的小队
随着志愿工作的开展,慢慢地有其他线上志愿者加入进来。就这样,一群互不相识的人,为了守护汉川走到了一起。
陶莎说:我把我们这支志愿做线上超级链接支援的队伍称为“不记名”小队,我们得到了五湖四海的帮助,链接到了国内国外的许多捐赠,因此我就有了国际时差的工作。
从1月25号做志愿者开始,陶莎每天的休息大概也就6个小时左右了。每天,她要对接汉川三十多家医院的需求信息,又要及时反馈给方曼;每天,她还要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捐献给汉川的物资,要安排落实货物入关、验收把关;每天,她还要与多支线下志愿者团队沟通,做好物资的接收和配送工作......
更要命的是,她要对接的人,在世界各地,往往是她已经忙了一天了,但一看时间,还是晚上8点,而此时远在多伦多的陈凌云老师那里还只是早上8点,在柏林的方曼那里是下午1点,还有爱丁堡已经是转钟12点了,温哥华却还在凌晨5点.,亚特兰大是早上8点.....
为此,她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以充分衔接好来自世界各地支援汉川的力量。
在围绕“守护汉川”的各种资源当中,陶莎成了一个枢纽;在协调汉川抗疫的各个志愿者队伍过程中,陶莎又是一个润滑剂。
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陶莎很欣慰,“虽然明知道公益行动在当今社会很敏感,也会遭受非议。但是我很幸运,高强度的志愿工作下还能一直健健康康到现在,而一路历程温暖感动更多。”
大家都还沮丧在运输更加困难的情绪里,身在加拿大心系祖国的陈凌云老师,24小时内就高效完成了从多伦多到北京,从北京到武汉,从武汉到汉川的100件防护服的捐赠,而且在汉川高铁站,是站长亲自把医护物资交到了汉川市人民医院物资部姚医生手上。
而汉川市人民医院物资部姚医生几乎每天都是24小时连轴在工作岗位的,那天陶莎通知她去接货,告知她可能需要等待一会,她很自然回答说,陶莎没关系的,我正好可以休息一会。后面,站长亲自把物资交给她时,她是非常激动和开心地发语音回复陶莎的,相信那个时刻的她和陶莎的感受一样——我们汉川被全世界关爱着!
家人的支持
疫情开始,陶莎的先生就因工作的需要,经常不得不到电力一线支持。那几天,正好是陶莎刚刚投入到志愿者工作之初。她要熟悉志愿者工作,她要处理很多信息,她还要照顾自己的女儿。
有一天,她女儿对她说,我有个愿望,希望妈妈不要做志愿者,我希望妈妈能好好陪陪我!孩子这样说,是因为之前陶莎的工作也很忙,她本以为这段时间妈妈可以安心在家陪她,想不到却比以往更忙,所以刚开始做志愿者那会,女儿特别不理解陶莎。
先生也心疼她,知道她爱做好事,但又觉得她难得休息,就希望她少去操心其他事了。
陶莎说:这段时间我就只能一边做志愿者一边陪孩子。每天我做中餐,先生做晚餐,我再抽空照顾孩子上网课。
后面,陶莎把自己参与的事情耐心地告诉了孩子。孩子也慢慢地理解了,现在成了陶莎的小粉丝。不忙的时候,陶莎就和女儿一起做各种好吃的,她觉得美食总是最能带给人力量的。
而她的先生虽然嘴上说要她休息,却也受她的影响,有时间的时候也经常帮她做一些数据统计等具体的工作了。陶莎开心地告诉我:我们一家子,也是一个志愿者小团队了!
现在疫情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陶莎已经开始了做线上国际志愿者工作了。她在整合国内的资源,回报曾经帮助过汉川的海外游子......她说:“汉川人曾被全世界关爱过,现在是汉川人关爱全世界的时候了!”
我问她这一次线上志愿者的收获,她说——
共同的一线里,我们感同身受院区的辛苦和困难,我们可以看到捐赠者对疫区人民的无私援助,也可以看到众多志愿者齐心协力的默默贡献。在这段志愿工作里,我做得很普通,只是刚好有个“特殊的假期”可以去做一点事儿,做一个云在线链接者,链接院区,链接捐赠方,链接跟自己一样的志愿者。我也再次收获了信任的力量!信任自己,信任他人,信任爱让我们富有。革命尚未成功,我们要共同战疫到最后一刻!
我采访过很多志愿者。但我不得不说,陶莎和她的伙伴们,一个纯自发的、泛国际化公益团队,快速组成、快速捏合、快速运作,那么默契、那么专业、那么高效,真是令人赞叹!而更值得钦佩的是,这些人的简单、纯粹、淡泊,在我看来,才是更难能可贵的!
他们说他们只是在帮助自己的城市,但他们何尝又不是在支撑这个民族呢?
她,还有他们,都是大写的汉川人,更是大写的中国人!
本书简介:这是一本全方位展示疫情之下中国人真实状况的书《山河无恙——见证战“疫”的100张面孔》,由湖南作家刘志军(笔名:司马戊)倾力创作,计划写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100个人在抗疫中的故事,或平凡,或感人,都是正能量、真实的。已入围的故事人物包括医护人员曹丽君、李德祥、王裕虎、俞华、彭庆娟、肖扬帆、熊德术,志愿者汪勇、武耀光、史四群,卫源,韩红、陶莎,文艺界人士王跃文、方方,肖毅,企业界人士王丽萍、李漾波,大米先生武汉团队,武汉居民费飞,张俊哲,患者杨维军、王瑶等。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我们应该致敬这一段历史,致敬这一个民族!于是,真实地记录国人在这场战“疫”中的群像,客观地留存这一段珍贵的历史,就成了这本书的初心——只为这个民族留一些珍贵的记忆!
出版策划:湖南读书会
书名题字:胡有德
相关对接:如有素材或人物线索提供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363928454
延伸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