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杂谈】灵璧民俗大家话“重阳”节

话说“重阳节”

文/赵秀永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菊花姘艳。农历九月九“重阳节”, 踏着秋风飘逸人间。它同春节、清明、中秋节一样并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民俗节日。

“重阳” ,也叫“重九”,即是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而“九”定为阳数,月、日为阳,故云:“重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的数,所以有赋予生命长久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古代在重阳节有求寿之俗。因此,古人认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在古 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品艳的习惯,九月百菊竟放,争奇斗艳,人们乘着凉爽的秋风,齐聚菊花园,文人墨客以菊为题,品菊花酒,吟诗抒怀,畅想美好前景。重阳节早于远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楚辞》中就有记载“重阳节”论述。屈原《远游》里说:“集重阳,入帝宫兮,造句适而欢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出重阳饮宴文:“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立,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人,故以享宴高知”的著名词句。晋代陶渊明在《九月贤居》诗序文中说:“余贤居,爱重礼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东汉初, 汝河里有一个妖精叫瘟魔。危害四方,只要它出现,黎民百姓都要病倒,天天有人死亡。人们遭受着瘟魔的蹂躏,就连心地善良,力大无比的恒景的父母难逃厄难,夺走了二老的性命,恒景也得重病差点丧命。当他病癒后,恒景决心为民除害,斩杀瘟魔。他辞别心爱的妻子,告别了父老乡亲,走遍了名山大河访师寻道学艺。

后来,终于打听到东南海岛上有一个仙人道长,法力无穷。恒景不畏路途遥远,排除艰难险阻,在仙鹤的引导下,终于到那个海岛见到法力无穷的仙长。仙长问其寻我学艺为何?恒景诉说事由,道长为他的为民着想,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便收恒景为徒,传给他降妖魔之宝剑和剑法。他废寝忘食,起早贪黑,勤学苦炼,功夫不负有心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恒景终于炼出一身非凡的好武艺,道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点颌微笑,心想我这徒弟定能成大业。

农历九月初八吃过早晨饭,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危害百姓。你本领已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恒景临行前, 仙长又送给他一把宝剑、一包茱萸叶,和一瓶菊花酒,并授秘诀和避邪用法。仙长命仙鹤驭恒景回到家乡,待他到家乡恰巧是九月初九的早晨。

恒景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山上,每人发给一片茱萸叶,一滴菊花酒,做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刻随着一阵怪声,瘟魔冲出汝河,刚扑到山下,它突然闻到一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腊黄,头昏眼胀站立不稳。这时恒景手持除妖宝剑,冲到瘟魔跟前,同其打斗起来。恒景使出师傅教其秘诀剑法,没有几个回合,便把温魔刺死剑下。

从此以后,人们再不遭受瘟魔的侵害,过上了安康的生活。父老乡亲感谢恒景为民除害,做了一件大好事,功德无量,众人举人称赞。至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由此流传下来。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历史流传的民俗文化节日,1989年国务院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巧妙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全国各地机关、团体、社区、街道、各行各业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重阳节”娱乐活动。

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已把“重阳节”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借以传承历史民俗文化。

作者:赵秀永,曾任灵璧县朝阳镇旗杆村党支部书记,刘八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灵壁县九顶区朝阳镇党委员,镇政府副镇长。现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民俗协会研究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员,灵壁县红杏诗书画院会员,灵璧家园网优秀写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