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不给力,再好的制度都白给!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34卷,汉纪二十六

汉哀帝建平二年(丙辰,公元前5年)

【原文】

朱博又奏言:“汉家故事,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前罢刺史,更置州牧,秩真二千石,位次九卿;九卿缺,以高第补;其中材则苟自守而已,恐功效陵夷,奸轨不禁。臣请罢州牧,置刺史如故。”上从之。

【译文】

朱博又奏称:“汉家旧例,设置部刺史,官秩较低,但奖赏丰厚,前程远大,因此人人劝勉立功,乐于进取。前几年,撤销了刺史,改为设置州牧,品秩为真二千石,官位仅次于九卿,九卿一有出缺,便由州牧中名次靠前者递补。这样一来,州牧中的才干平庸者,则只求苟且自保而已。做出督察官的功效就会逐渐减退丧失,奸邪不轨的行为就无法禁止。我请求撤销州牧,还和从前一样设置刺史。”哀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解析】

为了看明白上面这段内容,我看了这篇文献《西汉刺史制度的利弊以及现实意义》。

这就要说一说汉朝刺史制度的来龙去脉。

汉武帝时期不断开疆拓土,官僚、基层治理机构也不断膨胀,为了更好管理与监察,于是弄出了十三州刺史制度。

这些刺史直接对皇帝负责,巡察对应州郡,纠察不法。

这些人级别只有六百石,但是权力极大。

当遇到皇帝负责且能相对公允的时候,这些刺史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汉武帝、昭帝、宣帝时期。

但是随着皇帝对朝政懈怠以及对外戚偏袒不能秉公而论,这些刺史的工作就不好开展了。

朱博上书的背景恰恰是成帝时期,刺史取消设置州牧,相当于是把原来的州检察区域变成行政区域,并安排了十三个行政长官,且这些人级别又不低,还设置了相应的晋升通道。

于是,出现了上面朱博说的:

其中材则苟自守而已,恐功效陵夷,奸轨不禁。

原有职能不但失效,而且还让情况越来越糟糕。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上面的材料,有三个问题需要思考。

1.为什么“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

原来的刺史只有六百石级别,可是权力却不小,对不法者可弹劾甚至逮捕,最关键是能上达天听,直接接触到皇帝。

按照文献《西汉刺史制度的利弊以及现实意义》中的说法。

如果刺史责权对等,其实就是芝麻大点的小官,让他们想着干多大事基本上不可能。

但是,给与更高权力,则让他们能够与地方郡守两千石平起平坐,在内心上激发其敢任事、敢死磕的谨慎。

咱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这个小人物的行为,赋予了一层极高的意义,让其觉得自己的一生是为了自我实现,自然就奋不顾身。

再一方面,社会地位上的不对等,必然造成心理上的高低差。

但是这个东西却能够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

从级别上来说,刺史见郡守本恭恭敬敬的,但是现在他的权力决定还不比郡守低。

原来的心理高低差就会被这种权力、制度加成给弥补,甚至还有心理优势。

而为了体现自身不比郡守更弱,就会不自觉地强硬起来、杠起来。

毕竟,人性丑陋中,当自己身份低的将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踩在脚底下折腾,会有一种难以言明的快感和成就感。

2.为什么“以高第补;其中材则苟自守而已”

随着汉成帝的改变以及汉朝统治者的腐化,刺史制度也失去了原有意义。

刺史变州牧,而州牧真两千石,堪比九卿,同时又明确了晋升通道。

九卿缺,以高第补;

这就意味着,原来需要不断努力做事,来求发展,现在变成了论资排辈。

按照不做不错,做多错多的原则,自然就是求个平稳熬着。

反正都能升上去,只要不出错就行了,干嘛这么拼,这么得罪人?

于是,就出现,朱博说的:

恐功效陵夷,奸轨不禁

为什么会如此变化?你可以试想一下,你身居高位,将来前程远大,只要把当下这一段履历走完之后,你就能上去,那么你在此为会怎么做?

这个问题,留给你自己去思考。

3.朱博目的之下的目的

朱博这个人挺有意思的。

他是从底层上来的郡守,具有极其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知道当下地方什么情况(这点非常重要),和刺史也打过交道知道这群人的画像属性。

所以,咱们从一个正派的目的上来看,朱博提出恢复刺史制度,目的有两个。

其一,恢复对官僚的监察,利用刺史加强对地方管控,属于中央集权的一部分。

其二,朱博的出场是他当郡守期间和地方豪强斗智斗勇,那个时候朱博大概率已经看到了地方豪强对中央权威的侵蚀,所以恢复刺史制度,就是利用刺史职能中针对豪强那几条来实现对地方豪强的管控。

咱们再从里一个方面来看,朱博如此也有一些不能说的原因。

其一,朱博早年和王莽关系不错(婢女事件),但是此时朱博却背刺王莽使其被迫离开长安。

可以这么说,朱博就算不是王氏外戚的人,也算是从中立派系,现在彻底倒向汉哀帝这边。

其二,消除王氏外戚的斗争不光在朝堂,还在整个天下。

王氏外戚掌权多年,天下不少官吏与其有关联,而恢复刺史制度(顺势安排自己人去执行监察),未尝不是借此来对王氏外戚在朝堂之外的地方势力进行清理。

毕竟真按照刺史六大职责来算,这些人必定没几个屁股干净的。

【闲扯】

这玩意怎么说呢,感觉有意思的地方还是刺史制度,让品级低的小官来监察大官背后这个心理琢磨以及职权设定,非常有意思。

历史无独有偶,往后的朝代也都这样运用以此监察官僚。

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的科道言官制度。

这些小官级别也不高,但是权力极大,而且各个愣头青一样,什么事都敢管,什么人都敢骂,就连对上皇帝也不怂。

也出过不少英雄人物,也有人渣败类。

这个就如上面材料中提到的刺史制度的出现与最后的失效,背后更多是当权者自身出了问题。

一个制度好不好,设计得好不好决定了底线,而执行能力决定了天花板。

制度上固然要下功夫优化,但人问题才是核心。

而这个人,执行人是一方面,负责的领导更是关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