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朝只举办4次的著名宴会

清朝规模最大的宴会,康熙和乾隆各举办两次,成为清朝落后的一面镜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宴席是喜庆、会议、谈判等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宴会文化源远流长,有一些著名的宴会永载史册。例如,秦朝末年,项羽在巨鹿拖住了章邯的20万大军,刘邦趁机攻入咸阳。事后,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举行一次宴会,史称“鸿门宴”。唐朝时期,在科举乡试成绩公布的第二天,各地方学政会宴请新中举的举人,因为宴会中要歌唱《诗经》中的《鹿鸣》,因此诞生了“鹿鸣宴”,被后世所沿袭。鸿门宴和鹿鸣宴都很出名,但若在宴会国模上,都远远比不上清朝时期的“千叟宴”。但千叟宴在历史上只举办过4次,本文来浅谈清朝的千叟宴,以及为何它只举办了4次。
“叟”指的是年老的男人,千叟宴的主角,就是这些老叟们。因为千叟宴里含有尊老爱老、万民同庆的主题,一直被清朝所推崇,象征着“盛世”。
1.千叟宴的起因和第一次千叟宴
清圣祖康熙继位以来,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讨噶尔丹。稳定了清朝的疆域,巩固了清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政治环境的稳定,带动了清朝经济的发展。康熙五十二年,第一次举办千叟宴,当时正逢康熙帝60岁大寿,礼部在筹备康熙寿辰时,首次提出了“千叟宴”的想法,得到了康熙的极力认可。
千叟宴邀请65岁以上的长者,不论官民,不论满汉,由于赴宴的老者包含社会各个阶层,这些老者们在畅春园欢聚一堂,成为一时佳话。
大图模式按照《清圣祖实录》记载,第一次千叟宴,分为三天,分别是康熙五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三月二十七日、三月二十八日。三天内,宴请的宾客并不相同。
其中,三月二十五日那天,宴请的是满汉大臣、官员以及退休致仕的老臣。当时90岁以上的参会者33人,80岁以上者538人,70岁以上者1823人,65岁以上者更多。为了彰显朝廷对老人的尊重,康熙让皇子、皇孙以及宗室成员,侍立在旁,为老人们斟酒和分发食品、礼物。
三月二十七日那天,主要宴请八旗的大臣、官兵和闲散的老人。
三月二十八日那天,在畅春园皇太后宫门前,宴请70岁以上的八旗老妇、诰命夫人等。
据《啸亭续录》统计,三日的宴请总人数,加上八旗老妇,共计7000多人。
康熙认为,这种庞大的宴会足以歌颂自己的文治武功,同时还能弘扬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对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引以为豪。
2.第二次千叟宴,规模缩减
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康熙69岁,为了预庆祝自己70岁生日,举行第二次千叟宴。这次千叟宴的地址不在畅春园,而改在了乾清宫。规模比第一次略小,出席宴会的老人合计约3000多人,而且宴会仅仅持续一天。
其一,康熙六十一年是康熙人生中的最后一年,他的身体状况和九年前大不相同,他不已经不能频繁出席宴会的各场合,出于康熙身体方面的考虑,将千叟宴规模缩减不少。
其二,康熙晚年,西北战事不断,江南水患横行,朝廷已经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撑如此庞大的宴会活动,因此不得不缩减国模。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次千叟宴时,康熙的孙子弘历(后来的乾隆帝)已经12岁,他亲眼目睹了这次盛会,对清朝第三次千叟宴的举办,有直接影响。
大图模式3.第三次千叟宴,盛况空前
雍正继位后,提倡节俭,对“木兰围猎”、“帝王南巡”、“千叟宴”等活动十分排斥,因此,雍正在位期间,并没有举办过千叟宴。一直到了乾隆五十年,国库充盈,乾隆的五世孙载锡出生,帝王的五世同堂,古今罕见。为了彰显“皇恩浩荡”,乾隆打算举办第三次千叟宴。这次的千叟宴,规模空前。出席的人员包括:亲王贝勒、内外文武大臣;退休官员;外藩;蒙古王公;西藏、回部代表;朝鲜、暹罗使臣,另外还有士农工商,甚至连60岁以上的乞丐和犯人也在邀请之内。
因为乾清宫的地方不够大,由礼部和内务府统一安排,殿廊下另外安排50席,甬道两遍安排124席,并且,把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安排在正殿的房间内,由皇子、皇孙依次敬酒。
这次千叟宴的规模,为历史之最,合计出席宴会的老人约8000多人。乾隆皇帝好大喜功,这次千叟宴被他称为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4.第四次千叟宴,回光返照
公元1795年正月初一,乾隆退位,内禅给嘉庆帝。作为太上皇的乾隆,在禅位后的第三天,于宁寿宫的皇极殿举办了清朝第四次、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千叟宴。因为当时乾隆已经86岁,在邀请老人的年龄上,发生了变化。倘若邀请60岁老人来赴宴,和乾隆也相差了26岁,为了避免年龄差距太大,当时把千叟宴的门槛提高到70岁才能入席。
因为乾隆禅位是在正月初一,而千叟宴是在正月初四,因此,之前前来参加嘉庆登基大典的外国使臣和蒙古藩王们,不必舟车劳动,直接享受了千叟宴的福利。
宴会中,嘉庆皇帝率领3056位银发老者集体跪拜太上皇乾隆,高呼万岁,宴会氛围达到高潮。乾隆虽然年迈,但十分尽心,现场赏赐百岁老人六品顶戴,赏赐90岁以上老人七品顶戴,参加宴会这无不“感恩戴德”。
康乾盛世时,清朝疆域相对稳定,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对全国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再加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重视农桑,兴修水利,减免税赋,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力也逐步提升,这为举办千叟宴创造了条件,因为千叟宴的举办,需要巨额的财力作为支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千叟宴是一场歌功颂德的宴会,参加千叟宴的老人,需要来自全国各地、各个阶层,提前半年邀请。而且,这些老人从全国各地而来,各地州县都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用车马护送。一路上,不仅需要照顾老人的车辆、食物,还需要给老人配备护送人员和医疗人员。到了京城,还需要给老人制作参加千叟宴的上等服饰,举国如此,开支庞大。
第三,千叟宴,不仅仅把老人请到京城吃顿饭这么简单,朝廷还要准备大量的赏赐之物,另外,老人来京城半个月,他们的住宿、吃饭、游玩等消耗巨大。
总之,若想举办千叟宴,需要朝廷强大的财力做支撑。而纵观清朝,唯有康乾盛世时候有这个条件。第四次千叟宴之后,清朝逐渐没落,内忧外患不断,无力再举办千叟宴。这就是千叟宴只举办了4次的原因。三、千叟宴的积极意义
千叟宴前后举办四次,有清一朝,影响很大。他提倡的尊老敬老思想,在清朝得到了延续,同时,千叟宴也有粉饰太平之意,因此千叟宴的影响有很明显的两面性。关于千叟宴的积极意义,可分为三点:
第一,尊老敬老,以孝为先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尊老敬老更是全社会的传统美德。千叟宴以“叟”为主角,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提倡社会尊老。千叟宴筹备之时,康熙曾说过:“内有艰于动履不能前来者听之,其能来者俱令之来。即不能来者,朕另行按分颁给…… 若有贫乏不能来者,著各属协助车马,使之前来。”
康熙的意思是说,如果被邀请了不能来,朝廷也会把赏赐送到他家中。如果能来,朝廷个州县要安排车马协助。充分体现了照顾老人、尊敬老人的思想。第二次举办千叟宴时,康熙又强调:“近来士大夫只论居官之贤否,而移风易俗之实政,入孝出弟之本心,未暇讲究。朕今日之盛典,特宣此意。”
康熙认为,这些读书人每日都想着怎么把官当好,却很少考虑“孝”字。他举办千叟宴,就是为了宣扬孝文化。
第二,促进民族融合、弱化阶级矛盾
在清朝,官民有别、民旗有别。当官的和老百姓很少能坐在一个桌上吃饭,旗人和非旗人等级分明。千叟宴的举行,不论官民、不论民旗,大家抛弃等级之分,只要你是老者,都能来次赴宴。一品大员和庶民同吃一席、八旗旗主和地位低下的商人谈笑风生,这种场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弱化了阶级矛盾,对清朝的统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宣扬德威、敦睦邻邦
清朝举办千叟宴的最主要目的,还是宣扬大清的德威。千叟宴邀请了全国各地的老人,这种国泰民安的繁盛景象,经他们传递到全国各地,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同时,出席千叟宴的还有朝鲜、暹罗等国的使臣,有蒙古各部落的王公、有西藏、回疆的部落代表,盛会的氛围,对每一个人都有所感染,有宣扬朝廷德威,敦睦邻邦的作用。四、千叟宴的历史局限性
千叟宴的举行,有一个前提,即是国力强盛,国库充盈。然而,虽然康熙、乾隆年间,清朝处于“康乾盛世”阶段,但实际上对国家财力消耗很大。而与此同时,西方已经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千叟宴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粉饰太平,夜郎自大
为显皇恩浩荡,千叟宴邀请了上千名老者前来京城赴宴,皇城内看似一片繁华。实际上,在皇城之外,每天都有饿死的百姓。清朝土地兼并严重,在地主阶级的剥削下,很多底层百姓食不果腹,这和千叟宴营造的场景严重不符,因此,千叟宴有粉饰太平之意。
第二,劳民伤财,空耗国力
清朝时期,帝王为了显示皇家威仪,喜欢大搞排场。每逢元旦、清明、冬至等节日,宫廷之中都会举行各种饮宴,每每邀请王公大臣来参加,而每次宴会的开支都比较大。千叟宴也是如此,千叟宴的举办,虽然创造了历史,但千叟宴对清朝,乃至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并没有如此深远。《清稗类钞》记载,乾隆时期的千叟宴,每桌需耗费千两白银,凡是入席者,每人获赐如意、貂皮、文玩、金银不等,千叟宴当天赏赐的黄花梨寿杖就有一万多根,其奢靡程度历史未见。
如此劳民伤财的千叟宴,其经济压力必然转嫁到老百姓头上,给清朝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同时,这种经济压力,也限制了清朝在国防、赈灾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滋生逢迎、腐败之风
千叟宴看是为“叟”而宴,实际上还是帝王为主角。为了促成千叟宴,全国各地的官员在挑选老叟、护送等方面,滋生诸多腐败。同时,大臣为了讨好帝王,逢迎之风高涨。这对国家的运转,有很大危害。五、总结
总体来说,“千叟宴”是康乾盛世的一种表现,从千叟宴上,能够看到康雍乾时期清朝的经济繁荣的一面。同时,通过千叟宴,也能给社会带来尊老敬老的正面影响。而且,在弱化阶级矛盾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结局矛盾。因此,千叟呀对清朝皇帝笼络人心、敦睦邻邦、保持社会稳定有正面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