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慎吾讲虚劳之证治

88.虚劳之因

【原文】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讲义】

平人,言形若无病之人。形虽无病,其脉则虚弱细微,阴阳俱损之象。阳损必失精,阴消则血亡,验其外证,必喜盗汗。盖阳损者表不固,阴损者热自发,皆盗汗之由,亦即虚劳之因也。

89.虚劳之证

【原文】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讲义】

年五六十,言精气之衰,而病脉反大者,是其人当有风气。阳气不足,邪气从之,故见痹侠背行。若阳气以劳而外张,火热以劳而上逆阳外张则寒动于中而为肠鸣,火上逆与痰相搏而为马刀挟瘿。瘿生乳腋下曰马刀(蛎蛤之属,疮形似之,瘿生两颈旁者为挟瘿(疮生于结缨之处)。二疮一在颈,一在腋下,常相联络,俗名疬串。结核连续,坚而不溃,圆者为瘰疬,长者为马刀,溃则为鼠瘿,皆少阳经郁结所致,久成疬劳也。肠鸣证与结核性肠炎类似,故皆属虚劳。

90.阳虚脉证

【原文】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讲义】

沉小兼数为阴虚亡血,沉小兼迟必阳虚气耗,故曰脱气。疾行则喘鸣,动作或疲或咳,为胸中大气虚少,不充气息所用,气损之候也。面色无光,皮枯唇焦,血减之候也。阳虚则寒,寒盛于外,则四末不温,寒盛于中,故腹满溏泄,食不消化。

91.阴虚脉象

【原文】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讲义】

本节同见于惊悸吐衄篇及妇人杂病篇,弦是血管收缩,芤是血管扩张。盖以脉中血少,血管自动紧缩,求维持其血压使血前进,但终以血液减少,血量不能供给各部的需要。血管复尽力扩张,血虚而寒,因见弦芤。中空外张,此名曰革。总因半产漏下,亡血,失精之所致也。

92.小建中汤证

【原文】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讲义】

经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也;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唯以甘酸辛药,调之令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医者贵识之要也,且调阴阳必以脾胃始者。盖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如环无端而不偏,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此本方之所以治虚劳证也。

前贤谓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属脾虚,心悸属心虚,衄属肝虚,失精属肾虚,咽干口燥属肺虚,五脏皆虚,故先建中培本。

本方重用芍药滋阴以配阳,饴糖为主,增阳以和阴,为虚劳正治之方。

93.黄芪建中汤证

【原文】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讲义】

里急是急性腹痛,诸不足是阴阳气血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证,相因而至。黄芪能振肌表之正气,转输其津液。诸肌表不足者,肤干不润,卫不足以固腠理,或自汗盗汗,故黄芪能治肌表正气缺乏,加用于小建中汤内,乃表里气血兼顾,补诸不足之义也。

【治验】

久咳吐血,短气息迫,胸中悸而烦。腹挛急不能左卧,盗汗,下利与本方愈

94.八味肾气丸证

【原文】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讲义】

古之言肾病,多是内分泌疾患,关系肾上腺者极多,而以腰部、少腹部为肾之领域,又与膀胱为表里,故小便多不正常。本方治命门火衰致脾胃虚寒,而患流注、鹤膝等证,不能消溃收敛,或饮食少思,或食而不化,或脐腹疼痛,但溺频数。经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方也,方见脚气篇。

【方剂】

肾气丸

干地八两,山茱萸四两,山药四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丹皮三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九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治验】

治消渴小便反多,肾虚齿痛,耳聋,身重,足弱,哮喘,善怒,腰以下痹,冷痛,手足烦热。

95.薯蓣丸证

【原文】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讲义】

虚劳一日虚损,积劳成虚,积虚成弱,积弱成损。虚者空虚,损者破散。虚者补之,损则难侵。损有自上而下,有自下而上,皆以中气为主,过脾胃则不治。

风气盖是两疾。《唐书》张文仲曰:风状百二十四,气状八十,治不以时,则死及之是也。本方为虚劳诸不足兼风气百疾,而以薯蓣为主专理脾胃。夫人之元气在脾,元阳在肾,病则难复,全赖后天之谷气资益其生,是营卫非脾胃不能通宣,气血非饮食无由平复,以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甘草、神曲除湿益气,以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麦冬、阿胶养血滋阴,以柴胡、桂枝、防风升邪散热,以桔梗、白蔹下气开郁。唯恐虚而有热之人拒不受补,故散邪开郁,而气血平顺,补益得纳矣。

【方剂】

薯蓣丸

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神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药物】

神曲:味甘辛,性温。消导药

药能:消食化痰,健脾胃。

药征:脾胃湿寒,癥结胀满

豆黄卷:味甘,性平。利湿清热药。

药能:除湿痹,消胀满,润肌

药征:筋挛,膝痛。

白蔹:味苦,性平。解表药

药能:散结聚、痈疽疮毒、痔漏血痢,生肌止痛,外敷一切疮,并治粉刺赤鼻。

按:本方以人参、干地黄、川芎、当归、茯苓、白术补其气血,阿胶、麦冬、干姜、大枣、甘草、芍药益其营卫,而以桔梗、杏仁、桂枝、防风、柴胡、白蔹、豆黄卷、神曲祛风行气,其用薯蓣最多者,以其不寒不热,不燥不滑,兼擅补虚祛风之长,故以为君,谓必得正气理风气可去耳。盖主虚损而兼运动神经之病证者。

96.酸枣汤证

【原文】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讲义】

《三因方》云:外热曰躁,内热曰烦。虚烦者外无热象,而有头目昏疼,口干咽燥,不渴不寐,皆虚烦也。良以津液去多,五内枯燥,或营血不足,阳盛阴微。陆氏谓虚烦不得眠,亦神经衰弱之一种证候。人之睡眠,须血液流向下部,使脑中血少,方能入寐,即古人谓人卧则血归于肝也。病虚劳者,因营养不足而神经衰弱,于是神经常欲摄血以自养,欲眠时脑部仍见虚性充血,故虚烦不得眠也。

【方剂】

酸枣汤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服。

【药物】

酸枣仁味甘,性平。强壮镇静药。

药能:营养健胃。

药征:不眠烦躁,阴虚血少者。

调剂:本药为强壮性收敛药,故虚证宜收敛者,悉以本药主治之。

上述不眠或多眠,尤为本药之有效证候。

【治验】

治烦不得寐,且治烦悸欲寐者。病久不愈,羸瘦疲困,盗汗,喘咳、大便溏,小便涩,饮食无味者,宜本方随证加黄芪、麦冬、干姜、附子等。健忘、惊悸、怔忡三证,宜本方加黄连、辰砂。脱血过多,神散不寐,烦热盗汗,现浮肿者,宜本方合当归芍药散。

本方与栀子豉汤之区别:彼方身热有厚苔,腹有充血及炎性机转;本方见贫血虚弱,有心悸,多神经衰弱症,故称虚劳。

(0)

相关推荐

  • 玫事侃侃|如何补虚恢复强壮?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人体的阳气,因为"动则生阳"这个原则,人活动了,阳气就会旺盛起来. 人体只要活动,动就会生阳,阳气就会旺盛起来.但是如 ...

  • 陈慎吾讲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172.饮之类别有四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173.四饮证辨 [原文]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 ...

  • 陈慎吾讲妇女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妇女妊娠病脉证治第二十 363.妊娠恶阻病因 [原文]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讲义] ...

  • 陈慎吾讲妇女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女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374.产后三病 [原文]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 ...

  • 陈慎吾讲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

    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 385.热入血室之一 [原文]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讲义] 本节解见<伤寒论&g ...

  • 陈慎吾讲酸枣仁汤证【失眠】

    96.酸枣汤证 [原文]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讲义] <三因方>云:外热曰燥,内热曰烦.虚烦者外无热象,而有头目昏疼,口干咽燥,不渴不寐,皆虚烦也.良以津液去多,五内枯燥,或营 ...

  • 陈慎吾讲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65.风与痹证辨 [原文]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讲义] <内经>言风病往往与痹合论,盖风乃阳病,脉多浮缓,痹为阴病, ...

  • 陈慎吾讲金匮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16.胸痹心痛之脉 [原文]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讲义] 脉太过则病, ...

  • 陈慎吾讲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125.趺阳脉微弦之证治 [原文]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肱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讲义] 趺阳,胃脉也.微弦,阴象也.阴加于胃,应见腹满.设不满,是阴邪旁攻腹胁,下闭 ...

  • 陈慎吾讲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

    151.肺中风 [原文]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讲义] <医宗金鉴>云:"身运而重",当是"头运身重","冒而肿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