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728期:如果不听这段你会损失一个重要技巧,诺奖大师发现人们头脑中有一种奇妙的判断模式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728期#
有一个家具店在搞促销活动,具体的内容是这样的,“所有的高档家具一律打6折销售,不过如果客户要求送货上门的话,另外要加收10%的运输费。”活动开始了一段时间,效果并不明显,所以老板就请了一个营销高手帮助来进行策划。
人家这位高手来了以后,首先给家具店的促销政策做了两点调整:
第一个调整是关于运费的,之前说的是要加收10%的运费,高手直接把这一条给划掉了,改为所有的家具一律7折优惠,如果客户自己负责运输的话,那么在7折优惠的基础上,进一步可以再多享受10%的优惠。
第二个调整是关于时间的,原来的促销方案并没有强调时间,高手就把这方案改成金秋大促销。所有的促销活动截止时间为11月15号,在这个时间点之前,只要购买家具的都可以享受优惠。另外只要报名参加活动,即使不购买家具只要报过名了,就可以拥有一个优惠政策的名额,将来不管什么时间前来购买家具,都可以享受到优惠政策。如果不报名参加这个活动,那么将来再购买家具就享受不到优惠政策。随后的实际工作就证明,经过这一番完善以后,这次促销活动的效果就明显改善了。
实际上大家看到改善方案里边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行为经济学的原理,抓住了人们的消费心理特征。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损失厌恶倾向,所以如果你说我提供优惠套餐,如果你要求运输的话,我再加收10%的运输费用,一般人在听到还需要另外付出10%的费用,这一下子就感觉到损失增加了,成本提高了,于是他的损失厌恶心理被激发了,接下来他就不愿意买这个商品了。相反如果你告诉他本来优惠是7折,如果你自己负责运输的话,你还可以额外再多享受10%的折扣,这个折扣别人是得不到的,这样的描述让人感觉到自己有收获,接下来他就会做出购买的决策。
所以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表述,前一种带来的是损失的厌恶,后一种带来的是收益的甜蜜。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行为经济学大师卡尼曼把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同样一件事情使用不同的框架去描述,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从损失的角度去描述,人们会拒绝这个方案,如果从收益的角度去描述,人们就会选择这个方案。
“框架效应”就提醒我们,在日常沟通交流过程中,如果想说服对方接受这个方案,就要从收益角度去描述;如果想影响对方拒绝这个方案,你就从损失的角度去描述。简单来讲,比如说一根红肠,如果描述的时候说90%以上都是瘦肉,或者描述的时候说10%左右都是肥肉。大家注意,其实说的是一件事,本质上讲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不过带来结果却不同不同的沟通方式,不同的描述框架确实会影响人们的选择。
那么进一步来说,在方案当中一定要强调时间因素。因为人们会有一个损失厌恶的心理,在规定时间之内的优惠政策一到了时间节点就消失了,面对这样的优惠,如果他不做选择的话,总会觉得自己失去了机会,失去了该得的好处。在损失厌恶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就会做出购买的决策。
大家会看到一般促销政策都会巧妙的强调这个时间因素,比如卖房子的时候强调还剩下“最后5套,最后5套”,意思就是你要不买的话,这机会就消失了,本来你有机会得到的优惠,现在就属于别人了。还有在直播的时候,总会强调还有最后10分钟,大家赶紧抓紧下单,过了10分钟以后我们的优惠政策就消失了。主持人会用快节奏的语言,带着非常紧迫的口气提醒你,“快来买快来买大家抓紧下单,如果再不下单的话,10分钟以后这个政策就消失了,属于你的好处就要被别人拿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选择立刻下单,立刻购买。
综上所述,大家会发现沟通内容和沟通方式同样的重要,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把握住两个要点:第一选择一个合适的框架,第二强调时间因素。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