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如何做好防范措施和自救

事 件 来 源

9月28日18时2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南纬0.25度,东经119.90度)发生7.4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立即作出部署,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迅速到中国地震局应急指挥大厅与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进行视频连线,要求密切关注灾害损失情况,加强震情分析研判,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据西班牙通讯社消息,截至目前,印度尼西亚7.4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已造成当地至少384人死亡。印度尼西亚有关部门称,根据临时数据,地震还造成了540人受伤,29人失踪,由于当地通讯处于瘫痪状态,暂时没有收到更全面的伤亡报告。

海啸如何形成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形成的条件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只有板块垂直滑移造成的地震才能引起海啸。地震震源深度小于20-50公里,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地震海啸。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震源机制大体分为三种: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其中走滑断层类型造成海水竖直方向的位移较少,因此产生毁灭性海啸的几率小。

海啸来临前征兆

1. 在沿海地区,地震是海啸的最明显征兆,地面强烈震动并发出隆隆声,都预示着海啸可能袭击。

2. 大海突然退潮,并退离到离海岸较远的地方,裸露出大面积沙滩,这常常是海啸来临的前兆。

3. 海上出现泡沫。

4. 海水突然变热。

5. 海上发出类似于喷气式飞机或列车行驶的声音。

6. 动物行为反常,包括:深海鱼浮到海滩,地面上的动物逃往高地、恐惧海岸、聚集成群、或进入建筑物中。

7. 当地政府发布的海啸警报。

海啸中如何逃生

1.地震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是地面强烈震动,地震波与海啸的到达有一个时间差,正好有利于人们预防。如果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做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公里远的地方。

2.在海啸来临前提前撤离到高处,是避免海啸灾难的最好方法。

3.地震中求生姿势,身体尽量卷曲缩小,卧倒或蹲下;用手或其他物件保护头部,一手捂口鼻,另一手抓住一个固定的物品。如果没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或保护头部的物件,则应采取自我保护姿势:头尽量向胸部靠拢,闭口,双手交叉放在脖后,保护头部和颈部。

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4.海啸前海水异常退去时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生动物留在浅滩,场面蔚为壮观。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应当迅速离开海岸,向内陆高处转移。

5.发生海啸时,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

6.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急救包,里面应该有足够72小时用的药物、饮用水和其他必需品。这一点适用于海啸、地震和一切突发灾害。

海啸中如何自救和互救

1、如果在海啸时不幸落水,要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时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2、在水中不要举手,也不要乱挣扎,尽量减少动作,能浮在水面随波漂流即可。这样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够减少体能的无谓消耗。

3、如果海水温度偏低,不要脱衣服

4、尽量不要游泳,以防体内热量过快散失。

5、不要喝海水。海水不仅不能解渴,反而让人出现幻觉,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6、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既便于相互帮助和鼓励,又因为目标扩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

7、人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热量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最好能放在温水里恢复体温,没有条件时也应尽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温。注意不要采取局部加温或按摩的办法。给落水者适当喝一些糖水有好处,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能量。

8、如果落水者受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9、要记住及时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内的吸入物。具体方法:将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从后背按压,将海水等吸入物倒出。如心跳、呼吸停止,则应立即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10、被埋压时,若受伤重,暂时不能脱险,被埋压肢体不能摆脱出来,不要乱喊乱动而消耗体力,要尽量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待救援。

11、寻找手边可以敲击的金属物品或发出明显声音的物体(口哨),做好敲打呼救或呼喊呼救的准备,随时等待救援。

12、大多数电话将会无法使用,所以收音机将会是最好的信息来源。可以利用手电发出信号,等待求救。

这些自救措施千万不要犯

1、皮肤破损出血 忌用泥土糊。民间有种说法,对于皮肤破损出血的情况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泥土中含有一种厌氧菌破伤风杆菌,用这种方法不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还很容易导致破伤风,重者致命。

2、近肢端动脉出血绑扎点,忌就近。震中如果造成手臂部或小腿部近肢端(也就是靠近手、脚的踝部)动脉出血,在绑扎时,要注意不能在出血点就近部位缚扎,应选择过膝、过肘的绑扎点。因为相应大血管穿行于尺桡骨和胫腓骨之间,不利于止血且易伤及相关神经(桡神经)。

3、头部外伤(颅脑损伤)出现的耳漏鼻漏,忌堵塞。地震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建筑物坍塌引起人体机械性外力伤害、掩埋窒息性损伤、震后水电火气等引起的次生伤害三个方面。震中由于打、砸、弹击、撞、撕拉、震动、挤压、碰跌等方式很容易引起颅脑损伤,颅骨骨折经耳朵和鼻子流出脑脊液,此时不少人习惯性的做法是仰起头或堵住。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导致颅内压升高,加重颅内损伤,并且回流液体也容易导致严重的颅内感染。

4、肠子外露,忌往回塞。肚皮是人体上很薄很脆弱的部位,一旦在震中受伤,很容易造成肚皮被刺破使肠子脱出。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下意识动作是用手托住脱出的肠子往肚腔里塞,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做法。

原因有三点:1、脱出肠子很容易被感染,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2、盲目地回塞肠子时,容易使肠子扭塞,导致机械性肠梗阻;3、脱落出的肠子很可能已经被刺破,回塞容易导致一些粪便等脏物透过肠壁溢出,导致严重腹膜炎。

5、胸部有锐利物刺入 ,忌拔出。震中建筑物坍塌很容易导致锐利的器物刺入人体胸部,此时,很多伤者习惯性的动作是顺手将锐器拔出。要注意,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两点:首先,在没有救护措施时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危急生命。其次,大气在拔出锐器的瞬间很容易进入负压胸膜腔,造成气胸,引发纵隔摆动,挤压心脏而停跳。正确的做法先用手稳固住插入物,也可简单用布条(紧急情况时可用衣服等代替)轻轻束缚住锐器刺入部位,避免剧烈活动,等待或寻求救援。

6、骨折后(被砸后)肢体,忌“轻举妄动”。震中倘若遇到被砸的情况,首先要考虑骨折的可能性。那么在自救的过程中,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受到二次伤害,加重血管和神经的严重损伤。可因地制宜,找两个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越过关节夹住骨折部位,再用绳或布条缠绕,以远端指趾不麻木为宜,就会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7、自救时呼救,忌盲目大喊大叫。地震时如果被困无法逃脱,大家都知道通过呼救引起救援人员注意。但通常有很多人出于惊慌,在被困时声嘶力竭地哭泣,拼尽全身力气呼喊自己的亲人,要注意这样盲目的持续大喊大叫,会过多地消耗体力,导致肌体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昏厥或休克。此时应抓住时机有效呼叫,尚可充分利用一些手边的金属物进行敲击,或采用发光的亮片(如玻璃、镜子等),通过反射光引起救援人员注意,如有收音机可开大音响等多种呼救方式,从而达到自救呼叫的目的。

8、颈椎损伤,忌抬颌后仰。地震中被长时间掩埋的伤员获救时,常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喜欢后仰一下头、深呼一口气,好像这样才能把胸中的废气排除干净,但往往此时意外就发生了。由于地震坍塌、高处坠落等因素,颈椎最易受到损伤,在长时间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后仰过深(这种后仰动作在急救医学上称为“鼻颌位”),容易导致颈髓横断,造成脊髓休克,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用双手扶住颈部,两侧相对制动,最大限度避免颈髓横断致命性二次损伤。

9、被困时呼吸,忌快而浅。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在遇到地震等险情灾难降临时,人们处于惊慌失措或过度恐惧的状态时,呼吸容易急速,换气频率加快。但快而浅的呼吸容易使二氧化碳的呼出过多,而人体呼吸机氧供不充分,引起呼吸碱中毒,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组织释放氧受阻,致机体缺氧更进一步恶化;由此而导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自救时应控制情绪、保持镇静,宜采用慢而缓的呼吸方式,避免上述情况。

一张图读懂海啸相关内容

图片来源:国家海洋局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