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识别不安全的心理学服务?

这两天有个新闻,一位年轻的投资人在参加一门课程的过程中晕倒,抢救无效而去世。引发了人们对这门课程甚至这一类课程的质疑。
它打着心理学的旗号,看上去充满了蛊惑人心的精神操控元素。有一些参加过类似课程的人现身说法,分享其中一些充满恶意的环节,比如被野蛮分析,被辱骂,在群体性的氛围感染下接受一些自己并不乐意的要求……等等。于是,我的朋友圈子里又一次流传开一种「叫魂」式的恐怖空气。我不断收到消息,还有采访的请求,问:是真的吗?心理学课程已经如此杀机四伏?
我觉得恐惧的根本来源,是因为「无法预判」。因为所有的课程在包装上都是好词,是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光看到这些根本无法想象背后有什么。课程里真的会精心设计对学员的辱骂吗?我没经历过,但我也不敢否认。我凭什么就说不会有呢?说不定就是有这样的服务者,嘴里喊的是真善美,却把「羞辱」当成一种帮助呢?
但我还是想坚持给一个判断标准:
心理学课程本身是安全的。世界上绝没有那种「千万别踏进去,一踏进去你就回不了头」的教室。就算有,也不在心理学的范畴里。我的朋友发给我一些课程信息,说:这个可以参加吗?那个课会不会有危险?我的回答统一是:你有兴趣就去试试,我不敢保证这个课程适合你,你有可能学不到东西,或者感觉自己花了冤枉钱很生气……但这些并不等于「危险」。你不至于因为上一个课就有危险。因为你随时可以退出。
这样你就算无法预判,也可以多试试。
只要你试的过程时刻记住:随时可以叫停,可以离开。这是保障一个人安全与否的关键按钮。如果不让离开,哪怕跑步这样的运动都可能有致命的危险,而人的身体是可以启动自我保护的。你让我这样缺乏锻炼的人去跑马拉松,我跑一公里就趴下了,接下来你打死我,我都不跑了。
你也不可能打死我,所以我说是安全的。
这篇文章原本说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但是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很多人在对自我感受的判断上是困惑的,是有冲突的,也许这一秒觉得有道理:「对啊,我觉得不舒服就可以离开」,但是过两天听别人一说:「你不要听那种话,只有loser才会离开」,他就不确定了:好像也对?如果我不对自己狠一点,我怎么做更好的自己呢?尤其说话的人也是个专家,成功人士,拿着一些精心修饰过的概念,就显得更有说服力。为了对冲这些声音的影响,我觉得有必要再多说两句:
1,任何一个心理学服务,咨询也好,上课也好,你想停下都可以停。这是底线。不能停下的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被约束起来的精神病人(那是被严格限制的,只有专业医生才可以行使的诊断和处方权)。我甚至觉得,以后所有心理学服务的包装上,都应该像香烟盒上标明「吸烟有害健康」那样写清楚:你可以随时离开。
2,你没办法在从开始就判断一个服务适不适合你,哪怕别人都说好,你也只能亲自试过才知道。你试了觉得并不好,这是正常的,不需要跟其他人统一认识。你就是不适合它,离开就好。既然是试错,就会有时间和金钱的成本,这也是免不了的。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止损走人。
3,我不建议你一开始就尝试太贵的。有人会因为心疼钱,说服自己「再坚持坚持」,这在无形中提高了离开的门槛。当然贵的标准因人而异,有人一下子扔掉几万块也不心疼。但按照我的经验,最好不超过几千块吧,属于那种「损失了我会心疼,但不至于丧失理智」的程度。
4,同样的道理,我也不主张一下子就报名太长期的课程,包括打包收费的咨询,一下子交十次二十次的钱,这在我看来都有一点冒险。在报名长期课程之前,最好先对老师有一点了解。看看他的文章,他的视频,要么先报他一个便宜点的网络课程或者短期工作坊,当成「试用装」感受一下。——当然你不在乎钱就无所谓。
5,这只是我的个人偏见,但一般来说,课程包装里如果能写清楚对参与者的要求,适合哪些情况的人,不适合哪些情况(是真的清清楚楚拒绝掉一部分人,而不是「适合所有想自我提升的人」这种套话,一看就是为了广撒网),这种课程踩雷的几率相对更小。而越是宣称自己万金油,不管什么情况都能用:生了病能治病,不生病能强身,这种课程就越是不值得一试。
6,如果你有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可以在学术期刊里搜索课程包装中的关键概念,引证越多的,往往越可信(比如正念);而用到像灵性、气场、脉轮、吸引力法则、家庭排列这些在学术研究中少见的概念,踩雷概率相对高。
7,相对来说,有疗效数据的心理学服务,特别是经过大样本人群验证的,更安全一些。
8,在我的经验中,心理学服务对人有帮助,但这种帮助不会是迅速的,不会几天时间就让人开「天眼」。帮助往往是说有一点用,但也没什么脱胎换骨的变化:我还是原来的我,生活还是原来的生活,问题也还是得靠自己慢慢解决。这些反馈才是我最常听到的。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个老师特神奇,特震撼,几天时间就能把你的头脑和心灵「打碎重组」,哪怕是来自往期学员的亲身经历,你最好还是要慎重些。我也不能把话说死,但我总觉得这种过度神奇的效果,往往隐藏了过度高昂的代价。
9,有一些专业的心理学工作也是包含情感冲击的,比如暴露疗法。所以,不能简单认为「情感冲击」就一定是危险或不专业的。但是,一般专业工作做到这里,都会让你提前有一个准备,提醒你接下来会经历什么。同时(不厌其烦地)让你了解:你是可以不接受的。就像你去游乐场坐过山车,排队过程中随时都有出口,上面写着:如果你没做好准备,可以从这里离开。
离开,停下来,拒绝,这都是你个人的意志体现,提供服务的人不但应当允许,而且需要对此心怀敬意。有一类心理学服务者喜欢在这时候提供分析,把它解释成你的一种缺陷,一种逃避,一种不敢直面内心深处的软弱。遇到这种情况,我建议你毫不犹豫地退出,一个字都不要听他在说什么。也许他自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也许你也确实可以再坚持坚持,那又怎么样呢?比起坚持一下可能获得的好处,你的安全底线已经遭到了动摇。对于任何动摇它的尝试,你都不妨离开一下,从而确认:你有能力保护好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