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艺术家为何买自己的作品?

巴勃罗·毕加索《女子与狗》,布面油画,162×130cm,1962年

艺术家虽为创作者,但其中不少也是收藏大军中的一员。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艺术家的收藏大抵与其创作有关。与普通藏家的身份不同,艺术家为何会收藏自己的作品?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探究个中原因。

喜爱收藏的艺术家不在少数,他们会收藏自己的作品吗?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斯托尔(Robert Storr)在《与艺术共存的艺术家们》一书中写道:收藏艺术品的艺术家分为两种——“无法抗拒吸引其眼球的东西的人”以及“执着于特定类型或某段艺术史时期的人”。那么,艺术家又为何收藏自己作品呢?

弗朗西斯·克莱门特(Francesco Clemente)家里的收藏,餐厅区有一幅本人的作品。
巴勃罗·毕加索《自画像》(Self-portrait),布面油画,81×60cm,1901年
🎨一切为了创作

说到艺术家收藏自己的作品,就不得不提毕加索(Pablo Picasso)。他生前收藏了大量作品,且留下自认为最好的,直到去世后才让与法国政府。而毕加索收藏自己作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为向访客展示;其二,希望它们能为之后的创作带来灵感,并形成作品间的对话。

巴勃罗·毕加索《斗牛:斗牛士之死》(Corrida:la mort du torero),木底油画,1933年
巴勃罗·毕加索《格尔尼卡》(Guernica),布面油画,349×776cm,1937年

艺术家对其作品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很常见,但毕加索绝对是个中翘楚。毕竟他曾说过“上帝真是一位艺术家,就像我一样……”这样的狂言。因此,他收藏大量自己的作品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发现其作品《斗牛:斗牛士之死》在后来《格尔尼卡》的创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纳德·贾德在纽约的工作室
唐纳德·贾德《无题》,1988年,位于纽约工作室一楼

1968年,艺术家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在纽约购买了一幢五层建筑,将其修缮后作为住所和工作室。他将自己设计和收藏的家具以及中小型雕塑永久安置在此。贾德认为:“画廊和美术馆可以提供作品信息,但不能给观众提供理解的情境。”而有限的展出时间和粗暴的运输过程都令其对艺术创作感到不安。对他而言,作品在空间中的摆放远比作品本身更关键。

隋建国的工作室

艺术家隋建国也在自己的工作室中摆放了大量不同时期的作品。其作品实际构成空间的一部分,与空间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作品也形成了艺术家不同阶段间的对话。2016年,隋建国成立艺术基金会,这间工作室也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展馆。由此看来,艺术家拥有大量藏品后,似乎便能顺理成章地成立自己的艺术机构了。

付出与价值判断

大卫·霍克尼《自画像2号》,iPad绘画,2012年

实际上,自我收藏也能成为一种市场营销手段。试想,当艺术家自己都不舍得将作品出售,并表现出自信与肯定时,作为藏家,你的内心是否已泛起波澜?购买欲是否立刻被唤起?事实上,研究也表明:越自恋的艺术家的作品市场价格越高,艺术市场指数也越好。

巴勃罗·毕加索《坐在窗边的女子(玛丽-特蕾莎)》,布面油画,146×114cm,1932年

卢西安·弗洛伊德《穿条纹睡衣的女孩》,布面油画,43×38cm,1983年

河原温《May 1,1987》,布面丙烯,154.9×226.1cm,1987年

众所周知,艺术创作大多“慢工出细活”“十年磨一剑”。比如画家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每幅作品都要历时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完成;而日本艺术家河原温(On Kawara)《今日系列》(Today Series)的创作时间长达47年……对艺术家而言,创作的过程无异于孕育生命。因此,他们收藏自己的作品亦如同要保护自己的孩子般。

艺术家丹尼尔·阿尔轩(Daniel Arsham)的家中有大量他本人的作品
艺术家与其他收藏群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和对作品敏锐的感受力。但当他们面对自己的作品时,便会毫无保留地对其进行更主观的衡量。在此,作品的好坏与市场价值无关,艺术家更多会以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价值评判。

安迪·沃霍尔《花》,丝网彩色印刷,91.4×91.4cm,1970年

达明安·赫斯特《懒虫龙舌兰》(Camino Real),纸本裱铝板,90×90cm,2018年
当然,高产的艺术家也不在少数。上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兴起,艺术家开始挑战艺术与商业的边界,需更加快速高效地完成创作。比如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只需在“工厂”(The Factory)里监督他的助手们周而复始地复制原稿;而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的工作室则雇佣了上百名员工,以进行实际的绘画工作。以此方式完成的作品相比于传统“慢创作”来说似乎显得不太珍贵,因此艺术家收藏与否亦变得不重要。

KAWS与其艺术收藏

KAWS《在一起》(Together),铜、涂漆,180×126×77cm,2017年

KAWS也极为钟爱艺术品收藏,但其家中却鲜有自己的作品。他认为既然工作时间已被创作占满,回家就只想观赏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这便是艺术家不想收藏自己作品的原因之一。此外,放弃拥有自己的作品也是一种激励创作的方式。

杰夫·昆斯《打领结的蛋》,不锈钢、透明彩色涂层,212.1×196.9×152.4cm,1994-2008年

💰搞艺术也要生存

好作品虽数不胜数,但并非人人能拥有。在艺术收藏中,资金是第一要素,艺术家本人也不例外。如今,艺术品的成交价频繁打破纪录,无论是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杰夫·昆斯(Jeff Koons)还是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其上亿元人民币的作品价格早已超出他们的经济承受范围,甚至连艺术家自己都会感慨:“太贵了,买不起!”

杰夫·昆斯《兔子》,综合材料,104.1×48.3×30.5cm,1997年,2019年于佳士得纽约以9110万美元成交

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画(649-2)》,布面油画,1987年,2020年于苏富比以2.146亿港元成交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水壶与水果》,布面油画,48.6×60cm,1888-1890年,2019年于佳士得纽约以5929.5万美元成交。

虽然艺术创作不同于一般工作,但艺术家也要赚钱。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也是体现其价值的方式之一。但很多被人熟知的艺术家都并未在生前扬名立万,甚至没有从艺术创作中获得任何实际利益。

例如梵·高(Vincent van Gogh)生前只卖出了一幅画;高更(Paul Gauguin)也在贫困和孤独中度过余生……直至今日,艺术创作带来的收益对一部分艺术家而言也只能勉强糊口。这时,作品能顺利售出才是他们最实际可靠的诉求。

文森特·梵·高《加歇医生的肖像》(Portret van Dr.Gachet),布面油画,67×56cm,1890年

保罗·高更《午睡》(The Siesta),88.9×116.2cm,1892-1894年

另外,艺术家中也不乏“躺平”人士,将“佛系”贯彻到底。他们不为糊口而创作,并能在喧嚣的艺术潮流中独善其身。对于他们而言,是否会收藏自己的作品这一问题简直无关紧要:若有人要买,他们欣然接受;若无人问津,他们也能自得其乐。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Natura morta》,布面油画,25.7×40.6cm,1955年
阿尔伯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David Thompson》,布面油画,100×73cm,1957年

作为创作者,艺术家的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作为收藏者,他们亦拥有判断和选择的权利。有人为热爱而收藏,有人却为生活放弃拥有。而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艺术家游走于创作和收藏之间的选择能否为今后的创作带来收获和启迪,为生活带来更多满足和愉悦。你认为艺术家为何会收藏自己的作品?欢迎留言发表你的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