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 大哥如父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大哥如父

作者|张建华(陕西洛南)

  大哥是农民。大哥是个有文化的人,而且大哥是个能写文章的人。

  大哥大我整整十一岁,家里兄弟姐妹六个,大哥排行老大,我在姐妹中排行老三,大家叫我“三妹”。大哥算是我的“长辈”,凭良心说,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全靠大哥搀扶,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大哥就像一位慈爱的父亲,无时无刻不在呵护着我的成长。

  小时候,大哥是我们姐妹崇拜的“偶像” 。我七岁时,只有十八岁的大哥已经是城里农贸公司磨盐的副业工,他每次回家都会给我们姐妹四个带着精美的小发卡、扎辫子用的五颜六色的花头绳,更令人难忘的是有一次,他竟然给我和两个姐姐每人扯了一件花衫子,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那花布上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镶嵌在行云流水的花纹中,鲜艳极了。在那物质极为困乏的年代,让村里的小姐妹们羡慕的不得了。赶集时我和二姐戴着精致的小发卡,穿着漂亮的花衫子,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惹得卖凉粉的大婶说:“谁家这两个小姑娘真漂亮?”我们就自豪地说:“我俩是薛湾村张大民的妹子!”大婶连连点头。在我们心里,大哥就像现在的明星,无人不知。

  听母亲说,大哥上学时是个聪明的孩子,作文写的特别好,成为作家是大哥的梦想。初中毕业后,在推荐上高中时,因为母亲的娘家是地主成分,大哥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其实母亲的父母去世早,她甚至记不清自己父母的摸样,母亲和两个姨妈也是寄养在自家哥嫂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那只论成分的年代里,母亲的力争显得是那样的无力。当时家里人口多,只有父母在队里挣工分养活一家大小九口人,家里穷的实在揭不开锅,大哥毅然回家挑起了家庭的重任,就这样大哥当了农民。

  烈日炎炎,高高的河堤,十七岁的大哥和那些壮劳力一道,一步一滴汗水艰难地挑着沉重的担子往上爬,只是为了挣几个钱帮着养家糊口,不久前他还是个初中学生。

  后来在叔父的帮助下,大哥进城当了磨盐的副业工,一个月能挣十六块钱,每月给队里交三块钱的工分钱,才能保证分到口粮,这对于我家来说是天大的喜事,大哥给这个贫穷的家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上学后,大哥经常给我们带回了小人书,让我们惊喜不已,这一本本小人书,给我们的童年增加了无限的乐趣。三年级开始写作文,大哥又给我们带回了《小学生作文》,我如饥似渴的读着,从此,我喜欢上作文,每次作文课上,老师都会把我写的当做范文读给大家。五年级时,大哥又给我带回了《红岩》《林海雪原》,使我喜欢上阅读,不管是新的书刊,还是包点心的旧报纸,只要能拿来一读,我都贪婪的阅读。夏天的晚上,我把小伙伴们招到一起,坐在场里的麦秸秆上,讲给大家听,大家也很喜欢,加上我勤奋好学,每次考试,在班上都名列前茅,大哥喜在心里。

  小学毕业后,我考到了乡上的中学。一天晚上,正在上晚自习,当老师的堂姐把我叫出教室,告诉我说:“把东西收拾一下,你哥让你去城里读书,明天就出发。”我一下子惊呆了,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去过城里,和我一样的小伙伴们也没有去过,因为去城里要过两趟河,走四十里山路。在我的心里,城里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城里有可亲可敬的大哥,在梦里我不知多少次来到城里。现在,我就要到那里去读书,和可亲可敬的大哥生活在一起了。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我和二姐就向城里出发。趟过了洛河、沙河,翻过了“高疙瘩”。顶着烈日,中午终于来到了大哥工作的地方—农副公司。问了门房大爷,他告诉我们大哥留话了,让我们到西门口找他,那里有个铁皮房子,他在那里等我们。我和二姐来到西门口,那里正在搞基建,放着好多砖块和钢材,街上有个用铁皮做的临时用的房子,门开着,我们上前正要询问,正好看见大哥坐在桌前写着什么,我们正要喊他,大哥抬起头看见了我们,连忙倒水,边说:“来了就好!”大哥把我们带到饭店,给每人买了一大碗酸汤面,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面条呀。然后,大哥把我们安排到西门口一个大娘家里,说:“以后你就和大娘住一起吧!”大娘的家很小很小,一个大土炕占了大半间,连着大土炕的是一个大灶台,挨着墙的是一个木台板,上面放着几个瓦罐,房间里光线很暗。没有脸盆,洗脸用的是烂的只剩一尺高的破瓮。大娘胖胖的,一头白发,拄着拐杖,脸上布满菊花样的皱纹,显得很慈祥。晚上,我和二姐就住在这里,一盏煤油灯发出幽暗的光亮,听大娘讲,我住在这里,大哥每月付给她二元钱。

  第二天清早二姐就回家去了。大哥带着我来到了西关中学交了报名费,又来到教室,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因为学生多,要自带桌凳,大哥答应了。然后老师把我安排在最后一排,三个人挤在一张桌子上。一周后大哥送来了一张桌子、一条凳子。就这样,我成了我们村里唯一的一个在城里上学的女孩。

  后来我才知道大哥这时已经被单位精减了,只能在外面打零工。为了我能在城里上学,只有二十多岁的大哥,不知求了多少人,给人说了多少好话,而他自己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

  城里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美,甚至有点脏,通往学校的操场,下雨后到处是污水,把鞋子浸个湿透,大哥给我买了雨靴。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的抽打着脸,生冷生冷的,大哥给我买来了罩袄的花衫子,还有护肤用的雪花膏。更令人难忘的是有一次下课时,大哥送来了一块热乎乎的锅盔馍,黄灿灿的。望着大哥离去的背影,他穿的是那样的单薄,裤子后面打着补丁。我紧紧的把锅盔馍抱在怀里,眼泪挂在脸上,泪水流在心里。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以报答大哥的恩情。

  那个冬天异常寒冷,但大娘家的土炕很温暖。下晚自习后我就坐在温暖的被窝里,在煤油灯下苦读。期末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大哥看着我领回的大红奖状,高兴的笑了,说:“继续努力吧!”

  为了有利于我的学习,大哥在柏槐村租了一间房,房子不大,但布置的很整洁。一个土炕,一个锅台。土炕上铺着洁白的床单,土炕的另一头放着一个精致的木箱子,上面刻着美丽的花纹。我非常喜欢这个箱子,后来我结婚时,大哥就送给我做了陪嫁,让我欢喜不已。炕的前面放着一个小方桌,桌上放着一个圆圆的玻璃缸,缸里的金鱼五颜六色,游来游去,水里立着一块吸水石做的假山,美丽极了。这就是我和大哥的家。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小桌的一角放着大哥写的一摞摞稿件。封面是牛皮纸做的,里面是方格纸上用毛笔写的文字,字迹工整,刚劲有力。署名:碧波。这时我才知道大哥会写文章,还有笔名,我不由对大哥肃然起敬。就这样大哥晚上住在西门口的铁房子里看摊子。我上学的时候,大哥回家做饭,有空写他的小说。为了补贴家用,大哥经常给单位刻蜡版,油印文件。有一次我还发现大哥代人写诉状。更让人惊喜的是,家里时常出现一本本杂志刊物:《收获》《延河》《小说月刊》,我有空就读,从这些读物中我知道了杨争光写的《老旦是一棵树》、张贤亮写的《绿化树》……还了解到那时候的作品叫伤痕文学。从此后,我也像大哥一样有了梦想—作家梦。后来大哥又买来了一台收音机,下午放学后,正好播放小说连播:《柳枝接骨》、《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我暗暗下决心,啥时候我也能写出这么动人的故事该多好呀?后来,我写的作文多次被评为优秀作文,有一篇竟然获得了优秀习作者奖,学校奖励了一本厚厚的作文书,大哥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大哥为了让我安心读书,把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他买来拇指大小的胡萝卜,仔细的淘洗干净,然后用盐腌,经过腌制的胡萝卜,红艳艳的,晶莹透亮,像一个个鲜红的玛瑙,让人垂涎欲滴,放上调料,就是下饭的美味。他还学会了蒸馍,他把馍揉好,放在房东大娘的锅里,然后去上班,让我放学后蒸熟。有一次,我添的柴太多,烧的时间过长,等到房东大娘闻到一股烧焦了的味道时,却发现锅盖下面直冒烟,她急忙揭开锅盖,一股浓烟扑面而来。我和大娘大吃一惊,我居然把水烧干了,锅烧红了,把大娘心爱的篦子烧焦了,我望着一个个黑炭似的馒头,心里非常害怕。大娘望着成了灰烬的篦子,脸气的发青,她一边责怪我,一边抱怨大哥,我知道自己闯祸了!

  大哥为了让我念书,付出了多少心血,受了多少苦,我今天竟然闯了这么大的祸,用什么来赔偿大娘家的篦子呢?我一遍又一遍的责怪自己。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大哥的责骂。但是直到第二天傍晚才看见大哥,他没有责怪我。原来大哥知道情况后,第二天清早就赶回家,把家里的篦子拿来赔给了房东大娘。

  第一次中考,我落榜了。大哥又出面找人让我在西关中学复读了一年,第二年我如愿似偿的考上了商洛卫校医士班,成了我们村第一个飞出的“金凤凰”,第一个靠读书端上铁饭碗的女孩。这让我们全家在村里,甚至在我们那里洛河两岸很有脸面,大家都说:多亏了大哥。

  和大哥在一起的那段日子虽然清苦,但是那么的幸福、快乐、温馨!这段日子,成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大哥成家了。大侄子出生了,家里的负担更重了。家里十几口人只有三间土房,土地早已包产到户,家里需要一个壮劳力,在大嫂的再三要求下,大哥回家再次当了农民,地里的农活,养家糊口的重任都压在大哥的肩上,直到后来,弟妹们一个个长大了,大哥才另起炉灶。

  大哥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和村里的男人一起去潼关背矿,肩上扛着一二百斤重的矿石,从山上背到山下;到建筑工地下水泥,一百斤重的水泥袋子扛了一包又一包,那飞扬的粉末,飘洒的大哥浑身都是,吸进了大哥的气道里,呛得大哥一声接着一声的咳嗽。一干就是几十年,我可怜的大哥,他这辈子做的都是牛马活,下的死力气,年轻时候的大哥可是个有文化能写文章的人啊 !

  毕业后,我分配到镇卫生院工作,成了一名妇产科医生,面对高风险的职业,大哥经常叮咛我:一定要多钻研业务,要胆大心细,稍有疏忽,可是关系到几个家庭两条人命呀!在大哥的教诲下,我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受群众欢迎,患者信任的好医生。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老公病了,病的很重,先是右眼失明,后又瘫痪,一次又一次的住院,我痛苦、绝望、崩溃  。每次住院,在外打工的大哥,无论多忙,都会急忙赶回来,帮我照顾住院的老公,让我多休息。他不辞劳苦,不分昼夜的照顾着不能自理的老公,一坚持就是十几天。出院后,他和大嫂又多次来我家照顾老公。又让大姐、二姐,小妹都轮流帮我照顾,使我度过了这艰难的岁月,漫长的十九个年头。

  苦难的岁月啊,善良的人们只能相互支撑着、彼此温暖着、共度这苦难的人生!

  我喜欢写日志,纪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哥发现后,很高兴,他告诉我:人一生应该有梦想,有追求,再艰难的岁月,有了梦想,有了追求,人生会变得充实、有意义。每当提起他也曾有过的文学梦,写过小说,但半途而废,他就会惭愧地低下了头。每当这时,我本想安慰大哥,谁知道一开口眼泪就止不住的往下流。他还把自己珍藏了几十年,一个名家的水墨字画送给了我。

  春节时,侄女悄悄告诉我:“三姑,你在网上写的那几篇文章,大伯三十晚上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让我用普通话念给大家听,让我写作文的时候做为范文,夸你文章写的好呢!”我一时无语。我常常对几个姊妹说,为了这个家,大哥付出的太多了,咱家愧对大哥的,以后能帮大哥的地方就多帮大哥!

  我可怜的大哥呀,一生坎坷,十几年前大侄子患了精神分裂症,现在三十多岁了,还要人照顾。十年前,只有三十五岁的小弟罹患重病,不幸去世,丢下了年幼的两个女儿和年迈的父母,大嫂受不了这接二连三的打击又患了抑郁症。五十多岁的大哥毅然挑起了赡养父母和照看两个侄女的重担。如今六十多岁的大哥,为了这个家,还要出门打工,每当我看着他两鬓花白的头发,鼻子一酸,就忍不住掉下泪来。现在的大哥苍老了,背驼了,以往高大的身子显得低矮了许多,满身的疲惫。

  这个大我十一岁的大哥,一直如父亲般那样的爱着我们的大哥,我知道,我们的生命里流淌着和他一样的血脉,永远不能分离!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可我们的大哥同样给了我们坚实的臂膀,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了依靠!很多时候,我们总想告诉大哥:“大哥,我们爱你!”可话到嘴边又咽下了。今天,我代表你的五个妹妹说:“大哥,我们爱你,是你给了我们父亲般的温暖!”

 

END
作者简介

      

  张建华,女,洛南一乡镇卫生院医务工作者,第五届商洛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热爱生活,酷爱文学,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感悟。

关于评奖

  2016年11月份开始,〈嘉年华时光〉联合“大秦岭牛伯伯核桃酱”、陕西中烟面向全国文学爱好者开展“一人一城一故事”征文大赛,每个月,经过编委会初评、读者参与和网络微信投票,会在〈嘉年华时光〉公众号里公布获奖名单,共评出:

  一等奖一名,奖励价值128元的核桃酱大礼盒一个、价值49元简装核桃酱一提、陕西中烟延安(红韵)两条(每条260元)、胡锋先生书法作品一幅。

  二等奖两名,奖励价值49元的简装核桃酱两提、陕西中烟价值260元延安(红韵)一条。

  三等奖三名,奖励价值49元的简装核桃酱一提、陕西中烟延安(红韵)礼盒两个(每个价值60元)。

  优秀奖若干名,奖励陕西中烟价值60元延安(红韵)礼盒一个。

  一二三等奖获奖作者将颁发荣誉证书。

投稿邮箱:408440374@qq.com

  〈嘉年华时光〉平台实行赞赏即稿酬。即所有入选的各类原创稿件发表时全部打开“赞赏”功能,读者赞赏的70%为作者稿费,每月8号左右统计并发给原创作者本人!30%留作平台运营、宣传及编辑、校对、制作等费用!无赞赏则无稿酬。

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关注原创公众号,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关注方式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免费关注★

欢迎点击右下角蓝色字「写留言」参与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