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原创】一些与吃有关的小故事

小城错那如西藏大多数县城一样不大但很整洁,我住的周转房在城东头,单位在城西头,正常步幅下我会在十五分钟内走到办公室。

办公室同事们来自全国七个省区有5个民族再加上西藏本地的,都是一人一地,除了节假日和年休假外,大家大多数时间都待会在县里。我这个“80”后,参加工作时间早,有着近二十年的工龄,在这些“85后”“90后”的同事面前,年龄上明显不占优势,在他们面前我常常被唤为“老张”“张哥”,忙碌的办公室生活加上一群工作充满活力,生活积极向上的同事倒是乐趣多多。工作中我们相互学习提高,生活上我们相互照顾,大家在他乡奋斗着、温暖着。

在错那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我几乎把全县城所有的大小餐馆都光顾遍了,哪家什么菜有特色,哪家什么做的不好吃,早已了如指掌。

县城新开了一家川渝风味的小吃店,“饭友”们又在饭点相约,新开的店子不大但很干净整洁,坐定后几个人选定了自己喜欢的食物,店主还热情地推荐了店里的卤菜,在众多卤菜中大家举棋不定不知道吃什么好的情况下,还是我最后拿定主意,“来一碟猪头肉”,再后来,连办公室的美女们在大快朵颐猪头肉时也难得顾及矜持和身材走样。

这天,又是一群“饭友”照例来了碟猪头肉,来自甘肃的孙君和来自湖南黄君就猪头肉的名称“吵了”起来,孙君说,在我们老家,猪头肉叫做“彪头肉”。听到这话,黄君不干了,恰恰他的名字中就有一个彪字。我和另外几个同事早已习惯这种“争争吵吵”,相互调侃的氛围,闷不作声照着一盘猪头肉丝毫没客气,等快见盘底时,平日里寡言少语的黄君,冒出一句,“看吧,吵吧,咱们吵嘴,他们把肉都吃完了,划不来,划不来......”

办公室的石君来自贵州,某天问及讨媳妇儿的事,石君一边吃猪头肉,一边一本正经地说道,“老家风俗讨媳妇儿时送了一整头猪,就轻而易举地把媳妇儿取回了家。”再后来,其爱人怀了孕,我们又还调侃道,“一头猪换了媳妇儿有了娃,划算,划算。”每每听到这些,快要当父亲的石君总是哈哈一笑,我们知道他是幸福的。

我是陕西人,在西北猪肉被称为“大肉”,西北本身算不上富庶之地比不过地沃水肥的南方,鱼虾海鲜自然吃得少,除了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在饮食的选择上猪肉成了大多数百姓日常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

在老家有个习俗,小孩到了三四岁还在流口水,口齿不伶俐,尿床时,就得给他吃上一根熟的猪尾巴,我不属于天资聪颖的那一类,也没有深究有什么由头或根据,自然我小的时候也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这些年一直生活在西藏,万水千山外的家乡总是让我感到一阵悸动。从小生活在农村,普通家庭自然生活过的普通。在我当兵的头几年,那时候父亲的身体还很好,每每休假回家,家乡的味道和家的感觉是最美的。当兵的第八个年头,终于要在临近年关的时候休假回家,接到回家的消息后,父亲和母亲忙前忙后好几天准备好了许多家乡的美食,只等着我回家享用。那时候从西藏到陕西还没有直飞航班,必须中途转机,且航班少,遗憾的是我到最后并没有买到机票,春节回家计划泡汤。一整天情绪都非常不好,直到晚上才下定决心告诉家里自己这个春节又得在西藏过。母亲许久才淡淡地回了一句,工作要紧,你爱吃的其实全都准备好了......

女儿上了小学,早饭会在学校吃,人多的大锅饭自然没有家里的香,饭盒里几乎每天会剩下馒头或者油饼,一年多来,母亲的早饭总是一杯豆浆或白开水就着女儿的剩饭,好几次都忍不住想劝劝她,后来想想苦了一辈子的母亲依然保持了他们那代人的淳朴,舍不得浪费粮食,依然把勤俭持家当做过日子的基本要求。

偶尔,家人在一起、朋友在一起也会对着某样食物来一场忆苦思甜会,想想以前,再看看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幸福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温暖着我们。

    作者简介:张俊,陕西山阳人,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曾在驻藏空军某部服役,现供职于西藏某县政府办公室。

 温馨提示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公众号每天编发的作品,会在【搜狐文化】、【今日头条】等选择编发推送,请作者自行搜索关注。

  1、【嘉年华时光】每周星期天休刊。

  2、投稿时若配有插图,请选用横向构图的照片并且备注文字说明后,打包发送至唯一投稿邮箱408440374@qq.com。习惯一稿多投者请绕行。投稿后三周内未编发或回复,请另投他处。

  3、赞赏即稿酬,读者赞赏的70%为作者稿费,每月8号左右统计、公布并发给原创作者本人,30%留作平台运营、宣传及编辑、校对、制作等费用,无赞赏则无稿酬。

嘉年华时光  原创文字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