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随和”,不可苟且

一次外地的聚会上,熟人将一陌生文友介绍给我,先是告诉了我对方的姓名、身份、作品发表等情况,接着补充了一句:“这哥们儿特别随和,什么事都好商量。”我微笑着说了声“两位好”,心里却不由得生出几分不以为然。
  
  人要随和,这是没问题的。“随和”这个词怎么解释,我没有专门去翻词典,在我的理解里,应该指的是和气而不固执己见。比如朋友请你吃饭,你的职位与另一个人差不多,主人将那个人安排到了主宾位,却将你安排在次宾位,你不当回事谈笑风生,别人会觉得你有氣度、随和;如果非要较个真儿,非主宾位不欢,这饭就吃得味同嚼蜡。再比如你名气很大,跟着一帮子人去采风,是孤芳自赏,对谁都露出一副我是牛人、大家必须围着我转的表情,还是没大没小跟大家玩在一起、乐在一块,使人看不出名气之别?我想应该是后者。
  
  然而,如果我们将人的随和理解为“什么事都好商量”,就大错特错了。蔡元培热爱教育,非常关心学生,曾帮过许多人的忙,大家都觉得他很随和。1930年秋,国民党某省政府改组。一个北大学生请蔡先生向蒋介石推荐他,并托老同学联名致电蔡先生促成。蔡元培很快给了回电,只有一句话:“我不长朕即国家者之焰。”原因很简单:蔡元培厌恶官场上的拉拉扯扯,违背良知的事,他坚决不干。
  
  曾国藩同样是个内心有坚持的人。他与李元度(字次青)的关系原本非常好。李元度在京师与曾国藩相识,并经常向曾国藩请益诗文,形成师生关系。咸丰三年(1853年)腊月,李元度辞去郴州州学训导的官职,回到老家平江,征集500名乡勇,稍稍训练一下,就领其直奔曾氏在衡阳的大营。曾国藩曾致信李元度的母亲说:“次青于我,情谊之厚,始终不渝。岳州之败,星驰来赴。靖港之挫,从人皆散,次青追随贱躯,不离左右。出则呜咽鸣愤,入则强颜相慰。”后来,徽州失守,曾国藩却毫不犹豫地向朝廷参劾了身为主将的李元度,一点余地也没留。曾国藩事后在致同乡彭丽生的信中做了这样的解释:“次青守徽,城未破而先遁;既败之后,又不速回大营,共支危局,乃徘徊于浙江、江西境内,经月不归;迨归至敝营,又不能束身待罪,径自回籍;今春又不以一函相商,擅自赴浙。论其自立,则往年抚州一败,去岁徽州再覆,既已置节义于不问;论其相与,则以中行待敝人,而以智伯待浙帅,又尽弃交谊于不顾。公私并绝,无缘再合。”以曾国藩与李元度曾经的亲密关系论之,后者如果仅仅是对曾国藩个人不够尊重,他是可以原谅的,从而体现“随和”,但李元度作为前方守将,“城未破而先遁”“既败之后,又不速回大营,共支危局”就不是小问题了。
  
  分清哪些事可以“随和”,哪些事不能“随和”,非常要紧。世间的事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只关系到个人的面子或一点小利益,对这类事,我们的“随和”是大度;一种则关联着黑白是非、公序良俗,对此种事,我们的所谓“随和”则变成了苟且。蔡元培、曾国藩对原则问题的坚持,目的就是要避免自己看不起的苟且。
  
  一个人知了是非还得有坚持之心。中国传统上是个人情社会,做犬儒、乡愿,没有太多舆论压力,但要较真,要讲是非,要按规则处置犯错的人,就会惹来千奇百怪的议论。没有几分信仰,没有对规则的呵护之心,没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决心,很难将初衷贯彻到底。
  
  悬崖上的黄山松是不会“什么事都好商量”的,因为对某些规则的不懈坚持,它才活成了一种绝世风景。

(0)

相关推荐

  • 曾国藩: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这样说过曾国藩:品读<曾国藩>,看到了最复杂的人性. 曾国藩从一介布衣到晚清重臣,后人称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和孔子.王阳明并 ...

  • 太平天国系列(55)—三河之战(下),李续宾全军覆灭

    11月14日,两军开始交锋.李续宾先派出最有战斗力的骑兵部队闯营,陈玉成对付骑兵挺有一套的,他命令士兵在阵前预埋了破乱朝天铁锅,锅口朝下,李续宾的骑兵杀到时,很多马蹄踏穿铁锅而难以动弹,同时陈玉成派出 ...

  • 曾国藩为何三次弹劾救命恩人李元度?

    曾国藩一生做过三件大事,一是平定洪杨之乱,二是搞洋务运动,三是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曾国藩认为人才是天下兴亡的关键:"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一生致力于培养"正人& ...

  • 随和是素质,低调是修养,良心是底线

    文章来源:南师国学堂 随和,是一种素质,一种文化,一种心态. 随和是淡泊名利时的超然,是曾经沧海后的井然,是狂风暴雨中的坦然. 但随和决不是没有原则. 随和的人,首先是聪明的人,他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 ...

  • 竭尽全力,我们依然在尘埃里苟且

    本文4500余字,阅读约需13分钟 一.作者阐述 这部作品可说是奉命而写,能写成又是意外收获.今年四月份,有人建议我写个反映现实的故事,最好能改编成电影.今年以来,反映现实题材的电影,确实有点火.因题 ...

  • 父母尚在苟且,不可炫耀诗和远方

    原创 刘译文 前言:如果父母依然辛苦,那么我们成功的意义在哪里?在生活面前,诗和远方只是高雅艺术 这个世界有的人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比如大城市的富二代和星二代,他们可以继承父母足够的财富,可以轻而易举 ...

  • 原创英文版 | 许巍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What is Life All about? 文 | 路易 许巍一直是我喜欢的歌者之一,他的歌曲充满了沧桑的温暖,从<那一年>到<蓝莲花>,从<曾经的你>到< ...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但却只剩下了苟且

    早上,看到河两岸的桃花开的正艳,忍不住停下脚步,拿起手机"咔咔"拍下几张美照,留下这晚春的最后一抹倩影. 在这暖风吹绿杨柳岸,桃色艳艳惹人怜的美好季节,我们却只能放弃蠢蠢欲动,想一 ...

  • 远离苟且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常忙于拼命追赶,没明没夜,起早贪黑,但紧赶慢赶,还总是追赶不上.于是,就徒生出焦虑.虚无的感觉,找不到存在感,也没有什么成就感.在事业单位里,以前图的是旱涝保收,光鲜体面,现在却四 ...

  • 苏东坡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

    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 他的爱情:一生有三位深爱他的妻子,却都死在了他的前面. 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是北宋文学界第一人,粉丝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他随便抒发点 ...

  • 随和是素质,低调是修养,良心是底线!

    随和,是一种素质,一种文化,一种心态. 随和是淡泊名利时的超然,是曾经沧海后的井然,是狂风暴雨中的坦然. 但随和决不是没有原则. 随和的人,首先是聪明的人,他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界;随和的人,是谦虚的 ...

  • 随和,是一种被低估的能力!

    随和,是一种被低估的能力! 2021-05-14 09:11 随和,不是唯唯诺诺,而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洒脱.随和,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