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花鸟的调色方法,要做到“笔与墨化,墨与色化”

学好花鸟画 前天

点击此处进入

着色之前要调好颜色。颜色包括蘸色和调配颜色。调配颜色,一是在笔上调,一是在纸上调。要做到“笔与墨化,墨与色化”,首先要在笔上将颜色调润,水量要适度,颜色的量也要恰到好处,用笔蘸色的部位,也要适于表现所画的物象。调色是否得法,直接影响到着色的效果,不可忽视这一环节。主要调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

一、一色相调

就是将一种颜色调在笔尖上,或调均匀,或分出深浅。具体的方法是,将颜色挤到瓷盘上,用笔蘸适量的水,将色调开,以润为原则。在笔上蘸一种颜色不分深浅,只要水和色调匀即可,是为着色时达到和谐匀润的效果。另一种方法是,笔端蘸色后,在瓷盘上与水相调和,通过压按、揉动,将颜色逐渐带到笔腹、笔根,使颜色由深而自然过渡。

还可以将颜色蘸在笔腹、笔根或笔的一侧,调后使其分出深浅变化。在纸上着色时,一笔就可以分出颜色的深浅,使单纯的颜色产生强弱、虚实等变化,在点写花鸟形象时,就会显得生动自然,有较强的表现力。如填染梅花、点写荷花瓣、渲染石头、点染鸟的胸腹等等。

二、多色相调

所谓多色相调,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调和在一起,或分别将其蘸到笔头的不同部位,然后略加调和。

国画的成品颜料仅十几种,绘画时不够使用,需要互相调和,形成新的颜色。如草绿是用花青和藤黄相调;鹅黄是用藤黄和朱磦相调;殷红是用胭脂和朱砂相调,粉红是用曙红和白粉相调……两种以上的颜色相调,由于比例的不同,调出的色彩倾向也不同。如用花青和藤黄相调,花青多藤黄少就成老绿,而花青少藤黄多就成嫩绿;用花青和曙戏相调,花青多曙红少成莲青色,花青少曙红多就成藕荷色。

调一种颜色着色,纯度高,明度强,但难免单调轻浮,所以,画家常常在一种颜色中调进另一种颜色或墨。如在藤黄中调进一些赭石色,形成暖黄色;在曙红中调进一些胭脂,成为倾向紫的红色;在绿色中调进一些曙红,开成暖绿等等。调出的这些颜色,是无法叫出名称的,也不必繁杂立名,其目的是使色彩不浮艳,达到沉稳厚重、协调不俗。

在表现某些形象时,为克服色彩的单调,又要用简洁的笔墨,使颜色和谐地表现出来,常采用多次蘸色的方法。如画桃花、梨花、樱花、月季、牡丹等花卉的嫩叶时,就用花青色和藤黄色调成草绿,先蘸在笔中,再用笔端蘸一些曙红或胭脂调一调,在笔头上形成由红而绿的过渡色。一笔侧锋下去,可以点出带有红色的嫩绿叶。

一笔顺锋画下去,先呈现出红色,渐变成绿色,可以表现草质花卉的茎;画粉色花,一般先调白粉,再调曙红,如画桃花、樱花、荷花、月季、菖蒲等花冠。画月季、芍药、牡丹的深处,有时还需要在笔端再蘸一些胭脂色。根据画面色调的需要,来决定蘸色的次数和蘸色的量,边画边调换颜色,把握好分寸,以产生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

三、墨色相调

墨也是一种色,但又其特性。墨易于渗化,更能表现出浓淡、干湿、虚实。浓墨尤其能显现光泽。墨与色相调配,不仅能降低颜色的明度和纯度,而且,色借墨性,提高渗化效果,加强调和与对比度,更充分发挥颜色的作用。在色中调入墨的浓淡、墨量的多少,以及水分的多少,其效果大不相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模索规律。

墨色相调,一是先在瓷盘上调合适之后,再往纸上染点:一是蘸色、蘸墨之后,略加调和即在纸上染点,边染点边在纸上调和,这种方法又称之为“在纸上调色”。这后一种方法在写意花鸟画中用得更为多一些。可以用一种颜色调墨,也可以先调多种颜色,然后再调墨,蘸墨的部位也有不同,有时用笔端蘸墨相调,有时用笔腹一侧蘸墨相调,有时用笔根蘸墨相调。要根据所画物象,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墨色相调,使色度递增或递减,以增加色阶层次,使色彩的运用更加变化丰富,避免尽用纯色而不当的俗气。颜色中具有墨的万分,不仅变得沉厚,也能借此使色相、色度接近,达到局部衔接和整体的和谐。有时利用墨色相调,使色彩本身变化减弱,呈暖灰色或冷灰色,但寻求的是与其他颜色的对比,以突出主体形象。

四、蘸水、滴水

调色以后,为了使笔头的颜色再分出深浅,或需要水量更大一些,可以采用蘸水或滴水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先用笔调好所需要的颜色,再用笔端蘸水,可在瓷盘上调一调,再二次蘸水,形成笔端浅笔根深的效果;也可以用一支干净笔蘸清水,滴在蘸好颜色笔的任何一个部位。在着色过程中,需要颜色逐渐浅下来,就可以边画边蘸水或滴水,直接将笔中颜色用尽为止。

调色时用水极为紧要,用到好处,色彩鲜活,浓而不枯滞,淡而不薄涩。正如古人云:凡用五色,必善于用水,乃更鲜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