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市石子街,寂静的江南老街

★旅游地点:常熟沙家浜唐市老街

沙家浜的夜似乎来得特别早,可能是由于下班时间比较早的缘故,所以早早的就冷清了下来。

我与同事都是不喜欢困守在宿舍中的人,所以晚餐过后,无疑是要在周边转一下的,据说附近值得一看的地方,也就是唐市老街了。

唐市老街是常熟保留着古镇原味的老街区之一,可能一直疏于开发,所以显得很冷清,青石板路上,回荡着我们的脚步声和闲淡的说话声。

看着这么冷清的街道,很难想像得出来,在古时候这里也是繁华的街市,在梁朝时就已经建有寺庙,到明代富商众多,被誉为金唐市,可见其繁华程度。

这里的一条主街道,也被称为繁华街。当时这短短的一条街上,有着百余家店,像南货店、绸布庄、面货店、酒家、点心店、腌腊店、银楼、茶馆、书场、典当、油坊、米行、鱼行、木行、竹行等。

唐市历来都是常熟大镇,历史上曾有“东乡十八镇,唐市第一镇”之说。老街由繁荣街和北新街组成,南北走向,长约370米,宽1.4至2.5米。

我原以为老街的没落,是与名人缺乏有关。事实上,这里的石板街上,也曾经有过杨彝、严讷、顾炎武的足迹,细细数来,人文资源虽说不能与虞山相比,也是有一定底蕴的。

比起五六公里开外的沙家浜景区,这里的人气如今实在可怜得很,估计很难得有旅游者在这里驻足流连。

但正因为如此,我才对这条老街格外的着迷。这才是原汁原味的江南老街,没有商业气息,偶尔的小店也并非出售旅游商品,而是为左邻右舍服务的。

老街的入口不远,就是杨彝纪念馆,可惜并不开放,据说就是白天节假日,这里也是不开放的。

杨彝字子常,号谷园,明末常熟人,应社创始人之一,唐市学派创始人。所以说,与其他在这里留下过一抹身影的其他名人不同,他可是地道的唐市人。早年拜在钱谦益门下,与太仓顾梦麟并称“杨顾”。

天启四年与太仓张采、顾梦麟等人组织复社,被誉为复社眉目。不过这位文士在科举上很不顺,屡试不遇。明亡后杜门却扫,一意著述。

他建成的凤基楼藏书逾万卷,与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成为当时常熟的三大藏书楼。

当年应社的成立大会,就是在凤基楼召开的,当时有数百名江南名士与会,可谓盛极一时。

严讷和顾炎武就不是唐市人了,前者官运亨通,历任太常少卿、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殁,赠少保,谥文靖,可谓位极人臣,死后哀荣。

后者是昆山人,名气就更大了,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天清初三大儒。严讷不清楚,不过顾炎武与杨彝交好,昆山失守后,他在这里住了十年。

石板街依尤泾河走向临水而建,整条街用横花岗岩石条板铺成,初建时还有雕花,经过岁月的洗礼,现在已经看不出来了。不过想当年,这条街应该也是很精致的。

沿街的建筑大多是清朝风格,可能偶有明朝的遗留,不过对于建筑了解不多的我们实在看不出来。

只觉得灯影清浅,昏暗的光线下,很难得看到有人经过,只有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声音在老街的石板街上回荡。

繁华桥在水中的倒影很美,流畅圆润的线条,对称的拱形,不算明亮的灯光,与水中的倒影合成了一轮中秋的圆月。

站在桥上,两侧的居民房留下一抹剪影,如同水墨画里的轮廓,显得安静而美好。

飘香院大门紧闭,这里是同事推荐的所在,据说白天是开的。于是,我记在了心里,打算明天中午过来瞧瞧。

后来,到底在第二天的中午,又游览了一遍老街。白天与晚上,老街一样都是寂静而孤独的。

走回繁华街,过桥再往前走,这里也是老街的延伸部分,但是似乎更寂静了,连红色的灯笼也不见一个,只有墙角处的蜡梅花,发出淡淡的幽香。

第二天白天的游览虽然不够从容,但对于江南水乡老街的枕河人家领略得更加充分。白墙黛瓦,纵然天气不那么晴好,可是看起来依然如同一幅画卷。

除了繁华桥,还有一条华阳桥看起来很古老,窄窄的桥身,斑驳的桥面,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万安桥大约也是有一些历史的,不过重建于一九九三年。与繁华桥和华阳桥不同,这条桥是可以通车的。

不过桥身有些狭窄,车流量一旦大起来,很容易形成堵塞吧?不知道这条桥正在修缮中,是不是这个原因。

冬月催寒听骤雨,楼台晚映一江遥。

   旧街寂寂横阡陌,新市珊珊覆拱桥。

——七绝

自驾游:常熟沙家浜唐市老街

1月仲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