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原理八(三种表达方式)
八、三种表达方式
在艺术的大家庭中,艺术与艺术是由各自不同的独特形式分开的,是形式上的区别,而不是实质上的区别,是这把艺术和艺术分成了不同的类。例如,戏剧,音乐,绘画,雕塑,摄影,相声,小说,书法等。
所有艺术形式都是艺术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写诗同样不例外。写诗尽管在形式上与其他艺术有明显区别,如特别重视语言自身的美和语言美的运用,有大量技巧施展余地,如虚写实写,联想想象,比喻象征,起兴反转,句法修辞等,然而这只是形式上的原理,是写诗客观上所要求的,不能同时说明形式下人在主观上有哪些实质需要,以及原理如何,毕竟写诗的主体始从是人,具体情况也因人而异,这才是决定性的。
只要是艺术,在实质上就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离不开人的认识活动,也是这样创造出来的结果,无非这样的认识和创造,都特别集中于了,对人(作者和形象)、思想感情和美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同理,要写诗就绕不开人、思想感情和美这三样。那么如何把这三样有机结合起来?一个是提高认识能力,一个是写诗要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前者问题大,放后说,后者问题小,先说这个。
写诗的表达方式基本有三种方式,一个是感性诗,一个是哲理诗,一个则是议论诗。
感性诗是重点借助形象思维迂回着表达的一种方式。所谓“迂回”,就是不直接把想说的说出来,总要有个借助媒介的过程,所谓“借景托情”,像起兴,比喻,象征,借代,双关,移情,通感等,特别是运用具体的意象进行意境营造。有这些,不论多少,就都是迂回的表达方式,例如张继《枫桥夜泊》,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迂回表达方式,可以用起兴法,如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也可以用直抒法,如毛泽东《七律·长征》,不管哪个法,因为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氛围和情境,也就很直观,易于寄寓和托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思
具体到怎样迂回着表达,大部分都离不开平铺直叙,形象勾落,景物描画,情致渲染,背景烘托,比喻象征,铺张写意等有形技巧,这种情形下只要情感到位,意思清晰,能够很好的运用形象和情境,对大脑思维劳动的要求并不很高,通常做到准确和打动人心即可。
写感性诗,即使思想感情再浓烈,寓理再深刻,也是要借助各种迂回方式表达出来的,必须呈现一定的客观格局,否则就称不上迂回,也就没有了感性诗的意义。这是写感性诗的基本创作原理。
比较起来,议论诗则是围绕某个理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用的是抽象思维方式,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不讲究迂回,而有着自身表达思想感情的独特原理。
例如。立论驳论,演绎归纳,举证用典,分析判断,夹叙夹议,当然也需要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联想、想象,以及适当借助形象等手法,以减轻议论的难度,唯不允许用主观推理和凭空臆断的方式得出结论,不然就还是感性诗。
又如,毛泽东《沁园春·雪》,前段是抒情,是感性诗的写法,后段是议论,是议论诗的写法,但运用了主观推理,意味突出的还是感性,就仍然是感性诗的特色。
写感性诗因不强调说理,主观驰骋的空间就少有局限,只要不脱离“此时此刻”的感受,基本可以肆意而为,丝毫不必受日常思想感情所束缚,具体到最终表达出来的意思,也没有一定之规,允许任何性质的现产现销,怎么样都不会影响写感性诗的属性。
这时,唯意思当中出现不合理的认识,包括不合理的情调,会有害普遍的欣赏和审美而大大降低创作的美,甚至因此一败涂地,不过这对写感性诗是另一回事。这也说明,写诗脱离人诗合一总是很吃亏的,或许符合某一形式原理,却不一定符合艺术的大规律。
与此对照的是,写议论诗则因以揭示道理为主,说理是主要手段,更强调侧重理性而抑制感性,以减少非客观成分,因而要求有合理的认识,特别是深刻的认识,不允许出现过分主观因素和认识偏颇,不允许感情用事和现产现销,要基于平常真实做人、真实情感、真实经历、真实生活和学习等,所形成的认识积累和修养体会来展开议论和得出结论。
如果既想有感性诗的特点,又想有议论诗的效果,这时就成了既有迂回又有说理,唯省去了议论过程,这是一种折中的写诗方式,即哲理诗。
哲理诗的原理,是通过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重,用感性来暗示说理,从迂回中抽象出结论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特征是以感性暗示,代替了明显议论过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东坡《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李绅《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