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初,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听他们讲述“我”修复文物、与文物对话的故事。时隔5年,2020年跨年夜,《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宫六百年》正式上线,再次引发热议。虽然同是以第一人称“我”作为片名,但这一次,《我在故宫六百年》将视点落在了紫禁城的古建筑上。其围绕古建的历史、保护和展览,以“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大修工程、岁修保养为线索,讲述故宫六百年的历史沿革和建国七十年来老、中、青古建保护者们代代相传的独特故事,也将展现六百年紫禁城承载的无限时空。洪武二年(1369),登基不久的朱元璋决定富贵还乡,在自己的老家按照“京师之制”兴建明中都。中都的营建不仅工程浩大,且极尽奢华壮丽。但六年后,中都皇城在规模初具时,突然被朱元璋喊停,原因至今成谜。中国古代宫殿的建造有着一整套严苛、高标准的施工方法,被后来的匠人们总结为“八大作”,而排在首位的,是构筑地基的“土作”。营建紫禁城之初的“土作”工艺早已无人知晓,我们也无法通过在紫禁城进行大规模的地下考古来一探究竟。但与之时代相近的明中都遗址,为我们完整展示了明初宫殿“土作”工艺的最高标准。兴建明中都的“土作”工艺被紫禁城沿用并进一步优化,1420年,紫禁城在北京落成。自建成以来,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和故事一直都深埋历史深处。一石一木,一砖一瓦,皆为时间的痕迹、历史的见证。没有城池能离开人而存在,久处故宫六百年间的既是那些草木砖石,雕梁画栋,更是一代代的坚守与传承。在漫长的接力中,每个人付出的时间与责任,才最终留下了红墙黄瓦、流光溢彩,留下了可以永远诉说的紫禁城故事。历经时间洗礼的故宫,也需要用时间塑造和磨砺出最好的守护人。随着第三代工匠逐渐退休,修故宫的绝活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为此,故宫博物院制定了一项长期培训计划,让年轻的后辈来到故宫拜师学艺。故宫是当代中国人对于自我身份和共同历史的重要认同符号,故宫的古建筑则是紫禁城六百年最有力的见证者和诉说者,是当代中国人回望历史、畅想未来的文化依托。在故宫,我们看到的是建筑,建筑背后,隐藏的是岁月。六百年的营建与岁修,历史累积成层叠的建筑,把每一代人的故事留给今天和未来。六百年间,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延续着“丹宸永固”的传奇。回望过去,着眼当下,我们更有信心展望未来,期待故宫的下一个六百年。为了进一步读懂故宫的古建筑,我们还特别准备了一份故宫古建书单,供书友们参考。
>> 点击图片,限时 65 折拥有
书中以专业的摄影技术定格故宫内的大小建筑、庭院、园林与装饰,以高清彩图呈现,让读者拥有近距离观察古建细节的体验。除建筑本身,其内容还包括故宫古建的沿革、营建思想、施工过程、著名工匠等,既有专业知识的讲解,也有大众化的图文鉴赏,适宜古建爱好者时时翻阅。
>> 点击图片,限时 65 折拥有
本书是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王子林老师研究紫禁城营建思想的力作。
作者越过惯常的视角,以历史研究者的目光审视故宫古建的宫殿结构、空间布局,揭示宫城的营建法则,破译紫禁城的文化密码。
书中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图文并茂,力图直观、生动地呈现紫禁城的雄壮、优美和动人之处。
>> 点击图片,限时 65 折拥有
书中结合丰富的现场考察资料和翔实的文献材料,辅之以科学分析方法等,探讨紫禁城营建过程中的诸多思想,主要包括:紫禁城古建筑选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风水“中”思想、“阴阳学说”思想、古建中的等级思想、建筑命名的思想等。全书图文结合,文字简要,内容丰富,是对紫禁城古建筑的建筑理论、建筑构造、建筑技艺、建筑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论述的著作。
>> 点击图片,限时 75 折拥有
2015年12月,故宫启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这是自1911年以来100余年间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次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工作,被称为“世纪大修”。翻开这期《紫禁城杂志》,从修复殿内裱糊时新材料、新方法的使用,到佛堂木塔的修复,再到内檐书画的保护……在文字和图像中,我们不仅能了解文物修复的过程,看到修复前后宫殿的变化,还可直观感受到文物修复工作者们在面对一个个难题时的焦灼与成功修复文物后的喜悦,堪称故宫“世纪大修”工程的全记录。
>> 点击图片,限时 65 折拥有
几乎人手一本的《紫禁城100》在豆瓣上拥有9.5分的超高评价。全书共分九卷,作者赵广超先生及其团队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倾力研究、整理故宫资料,将每一座宫殿的结构肌理、每一片光影的颜色收入书中。书中收录大量清晰严谨的建筑手绘图,语言风格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囊括几乎所有关于紫禁城建筑、陈设、功能、历史、收藏等方面的知识。
>> 点击图片,限时 65 折拥有
想了解故宫古建内部的模样吗?这本书可以让你一饱眼福。
内檐装修是古代建筑工艺技术分工中小木作的专业术语,类同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室内装饰”概念,故宫内大量的天花、藻井、毗卢帽、隔扇、匾联等,雕刻精细,豪华富丽,尽显皇家气派。
本书展示了诸多难得一见的未开放区域的内檐装修,实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