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医:桂枝附子汤治疗风湿痹病医案解析
天人合一六吉堂▲ 点击“六吉堂”关注公众号
以案说医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第60篇原创文章
桂枝去皮,四两(12克),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三枚(15克),生姜切,三两(9克),甘草炙,二两(6克),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病机:风湿相搏于肌肉关节之间。治则:温阳通经,祛风散寒。
方义:桂枝附子汤,方中桂枝温阳散寒.附子温壮阳气,驱逐寒湿,与桂枝相用,振奋阳气,驱散风寒湿。生姜温阳散寒,大枣补益中气。甘草益气补中,并调和诸药。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乃风去湿存也。因湿困脾胃,津液不运,偏渗膀胱之故。当去走表化气之桂枝,而加燥湿健脾之白朮。
伤寒论原文
1.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主之。(174)
2.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主之。(《金匮要略》第二篇第;十三条)
桂枝四两(去皮)、附于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升,去滓,分温三服。
柯韵伯:桂枝附子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也。彼治下后脉促胸满而微恶寒,是病在半表,仍当以桂枝为君,加附子为佐。此风寒湿相合而搏可表,当从君君臣臣之制,则桂附并重可知。……方末云,初服其人身如痹,三服尽,其人如冒状,此以术附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然耳,法当加桂四两(《伤寒来苏集》)。
胡希恕:本方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不过增加桂附的用量而已。由于附子除湿痹,桂枝利关节,增此二味用员为治风湿关节痛而设,因亦易名为桂枝附子汤,以示与前方主治有别。古方立法之长如此,学者官细寻味(《经方传真》)。而大便硬小便不利,去桂枝加白术,是因为白术附子配合使用,可以振奋机能沉衰,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使小便频数恢复正常,(张璐《伤寒缵论》:其小便利,大便坚,为津液不足,故去桂枝之辛散,而加白术健脾,加附子温寒以助津液气化生成)使得全身津液代谢输布正常而大肠得润,大便乃不干燥,小便也得以恢复正常。
吴安庆:伤寒至身体疼烦,不能白转侧,不特感寒,且风与湿合,深入于筋骨肌肉之间。不呕不渴,里无热也;脉浮虚而涩者,表阳虚也,故用桂、甘、姜、枣辛甘生阳,以祛风邪;附子之辛热雄猛,通行十二经,肌肉筋骨,驱逐寒湿。此方药味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同,而其剂量有异,后症微恶寒,阳气虽虚而未甚,故附子用一枚,此乃风寒湿三气相合而为患,脉已浮虚而涩,足见其阳虚已甚,故用附子三枚,加桂枝50g。《伤寒》《金匮》方用附子之多,无逾于此方者,意在阳气复辟,不得不借助附子之大力也(附子一枚,准今5g弱,三枚准近14g)(《吴安庆医案医论选》)。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前方主桂枝为风胜于湿,风为天之阳邪,主桂枝之辛以化之;后方去桂加术,为湿胜于风,湿为地之阴邪,主白术之苦以燥之。或为苦燥之品,不更令大便硬小便自利乎?曰: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湿伤脾土,则不能输其津液以人胃,师所以去解表之桂,而出补中之术也。且湿既去而风亦无所恋而自除,经方无不面面周到也。
曹颖甫《金匮发微》:盖此证小便色白,故用附子以温肾,湿痹肌肉,故加白术以扶脾,但使术附之力,从皮中运行肌表,然后寒湿得从汗解,津液从汗后还入胃中,肠中乃渐润泽,大便之坚,固当以不治治之。
辨证要点
本方具有温阳散寒止痛之功,大凡全身肌肉关节酸胀、疼痛、重着,临床表现热象不明显者,均可酌情选用。
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都可治疗阳虚痹证。桂枝附子汤主治阳虚痹证偏于寒者,病以疼痛剧烈为特点,治疗重在散寒;白术附子汤主治阳虚痹证偏于湿者,病以烦痛且重为特点,治疗重在除湿。
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相同,但桂枝多一两,附子多两枚。桂枝附子汤用于阳虚肌痹证,故重用附子三枚,桂枝四两,以温阳散寒止痛为主;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于胸阳虚弱之恶寒脉微证,用桂枝三两,附子一枚,以温阳散寒为主。
临床医案
1、下肢关节疼痛。黄某某,女,24岁。下肢关节疼痛已年余,曾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
现病情仍重,尤以右膝关节疼痛为甚,伸屈痛剧'行走困难,遇阴雨天则疼痛难忍,胃纳尚好,大便时结时烂,面色咣白,苔白润滑,脉弦紧,重按无力,诊为寒湿痹证,处方:桂枝尖30克,炮附子24克,炙草18克,生姜18克,炙草12克,大枣4枚,3剂。(秦伯未医案)
复诊:服药后痛减半,精神食欲转佳,处方:桂枝尖30克,炮附子30克,生姜24克,大枣6枚。连服10剂,疼痛完全消失。(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4;(6):30)
按语:本证寒湿痹证而阳气不足,故关节疼痛遇阴雨天加重,且面色冲白,苔白润滑(湿寒),脉虽弦紧(有寒疼),但重按无力,为病在表之寒湿痹。
但细观此案用药,初诊为桂枝附子汤加炙甘草,既含有桂枝汤(助脾胃强卫气)加附子之方意,也有桂枝甘草汤止疼之意在内,同时或因重用桂枝附子,加甘草以缓药力以恐重不能受之意在。但二诊时“因饮食精神转好”,脾胃之气以增加,所以去掉甘草,转移桂枝附子散寒止疼除去寒湿,以免甘草缓药力。甘草之一增一减,其义自在期间,当细心体会。
2、白术附子汤证医案。韩某某,男,37岁。自诉患关节炎有数年之久,右手腕关节囊肿起如蚕豆大,周身酸楚疼痛,尤以两膝关节为甚,已不能蹲立,走路很困难,每届天气变化,则身痛转剧。
视其舌淡嫩而胖'苔白滑,脉弦而迟(寒而血不足),问其大便则称干燥难解。辨为寒湿着外而脾虚不运(脾被湿困,若为阳明病,当有热象)之证。为疏:附子l5克,白朮15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红枣12枚(刘渡舟医案)
服药后,周身如虫行皮中状,两腿膝关节出粘凉之汗甚多,而大便由难变易。转方用:干姜10克,白朮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服至3剂而下肢不痛,行路便利。又用上方3剂而身痛亦止。后以丸药调理,逐渐平安。(《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33)
按语:风去湿存(无恶寒等证),内困脾气,脾不健运,津液不能还于胃中而大便反硬,用去桂加白朮汤以健脾气行津液,逐水气。仲景用药精妙之处,于本案中可窥一斑。服药后周身如虫行皮中状而痒,即大论所谓“其人身如痹,此正气得药力资助,与邪奋争,湿气欲出之象。服药完毕见两膝汗出粘冷,反映了寒湿邪气由皮内而出,邪退正复,其病向愈。
3、头晕(低血压):杨某,男,67岁。入夏后劳累过度,体质素弱,心阳虚损,不能鼓血上荣,引起严重低血压症。刻诊:血压70/40mmHg。全身乏力,头重脚轻,肢凉脉弱。用能量合剂等疗效不显(刘新华医案)。
拟桂枝、制附子、炙甘草各10克,大枣4枚。冲开水,代茶频饮。5剂后血压上升至110/70mmHg,头晕乏力等症好转,脉亦较前有力。原方剂量减半,加红枣10克,又5剂善后,复查血压稳定。(浙江中医杂志1991;(5)-"200)
按语:本案低血压起于高年气血两虚,又加劳倦之后,清阳不升,血运无权。治非桂附,不能达功,取异病同治之理,以辛温助阳通络之桂枝附子汤治之。然高年体虚,不任峻剂,故改用开水泡冲之法,重药轻投,取气舍味,且频频饮服,得使药力持续,终获良效。据报导,本方治疗低血压病效果满意。
4.风湿一病者,年37岁。素体阳虚,肥胖多湿,春夏之交,淫雨缠绵,适感冷风,而病风湿。、
症见:头痛恶风,寒热身重,肌肉烦疼,肢冷溺涩。诊断:脉弦而迟,舌苔白腻兼黑,此风湿相搏之候,其湿胜于风者,盖阳虚则湿胜矣。《全国名医类案》
疗法:汗利兼行以和解之,用桂枝附子汤,辛甘发散为君;五苓散辛淡渗剂为佐,仿仲景徐徐微汗,则风湿俱去,骤则风去而湿不去也。
处方:桂枝3克、茯苓18克、苍术3克、炙甘草2克、淡附片3克、泽泻4.5克、秦艽3克、生姜3克、大枣3克。效果:1剂微微汗出而痛除,再剂肢温不恶风,寒热亦止。继用平胃散加木瓜、砂仁,温调中气而痊。
按:此为桂枝附子汤与五苓散合方,发汗利小便并行,此发微汗之法。
5、周身关节肌肉疼痛半年有余 该患者中年男性,2020年4月22日初诊,患者主诉:周身关节及肌肉疼痛半年余。以后背部强(通僵)痛为主,以脊柱部位明显,疼痛时难忍,遇寒加重、得温痛减,患者平素畏寒怕冷。(苏连华医案)
查:舌质淡红、有裂纹,少苔,舌下络脉紫暗,脉沉细无力。
处方:桂枝18g,附子15g(先煎1小时),炒白术20g,干姜15g,生姜10g,
红枣15g,炙甘草10g,赤白芍各20g,茯苓20g,葛根30g,细辛3g,当归20g,桃仁10g,川芎10g。7付,水煎服,日1付。(此为桂枝附子汤因项背疼痛加葛根,因舌下络脉紫黑为有淤血加当归川芎桃仁,因湿重加白术,茯苓,干姜,细辛)
4月29日二诊:患者诉背部疼痛减轻,腰酸、下肢乏力,于上方加桑枝15g,桑寄生20g,丝瓜络20g(疏经活络)。7付,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
5月6日三诊:患者诉关节痛、肌肉痛较前好转,后背疼痛消失,颈项部仍酸痛,怕冷感明显减轻,双手抖,遇寒后腹痛、肠鸣,大便稀。查:舌质淡暗,舌上有裂纹,少苔,舌下络脉紫暗,脉沉细。
处方:桂枝18g,附子15g(先煎1小时),生姜10g,红枣15g,生黄芪30g,人参20g,当归20g,茯苓30g,赤芍20g,白芍10g,川芎10g,桃仁10g,干姜20g,细辛3g。12付,水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因腹痛肠鸣大便稀加人参而内含理中汤意,加黄芪促气血达四肢末)
5月20日四诊:患者关节及肌肉疼痛明显好转,大便尚调。给予附子理中丸调理善后。
按:该患者以“周身关节及肌肉疼痛”为主诉,可以把它归结为“痉病、“痹病”或“历节病”范畴。临床上常把“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及“甘草附子汤”合在一起应用。该患者感受“风”、“寒”、“湿”三气之邪,阻遏正气,令关节肌肉气血不通,则为痛也。故选用桂枝附子汤以温通患者阳气,阳回气暖则筋脉柔和。另一方面,患者舌下络脉紫暗,兼有瘀血阻络。
所以,首诊以祛邪为主,方中加用葛根、细辛疏风透邪的同时,用桃仁、川芎、当归(四物汤之意)活血祛瘀,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二诊时,患者腰酸、下肢乏力,于上方加桑寄生、桑枝、丝瓜络以强壮腰膝、疏通经络;三诊时,患者双手抖,遇寒后腹痛、肠鸣,大便稀,舌质淡暗,舌上有裂纹,少苔。从《伤寒论》六经辨证角度分析,兼有太阴脾虚。故处方上加生黄芪30g,人参20g以健太阴之脾,加强扶正的力度。太阴脾气功能恢复,则寒湿自除。“双手抖”为津液不足的表现,脾气功能恢复,则津液自生。正所谓“保胃气、存津液也”;四诊时,改用附子理中丸温脾善后。以上“随症加减”、“随证治之”,达到“方证合拍”、“ 药症合拍”,正是活用经方的具体体现!
而胡希恕先生结合丰富的临床实践,将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融为一炉,而创制桂枝汤加茯苓苍术附子汤,用以治疗风湿痹病,并在讲座中一度将该方作为治疗风湿痹病的标准方。(将另案做专题论述)
6、风湿病的疼痛。杨某,女,60岁,四川一农民。既往有风湿病史。1974年8月初,身觉不适,畏寒、头昏、身痛。某日正弯腰时,忽感腰部剧烈疼痛,不能伸直,头上直冒冷汗,遂倒床不起。邀范老诊治,10余日痊愈。
诊见腰痛如割,不能转侧,身觉阵阵畏寒发热,手脚麻木。面色青暗,唇乌。舌质微红,苔白滑腻,触双手背微凉,脉浮虚。
此为太阳证,风湿相搏,卫阳已虚。法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以桂枝附子汤主之。处方:桂枝15g,制附子60g(煎1小时30分钟),生姜30g,炙甘草10g,红枣30g。
连服四剂,诸症悉减,再服四剂,基本痊愈。从此行走,劳动如常。1979年6月追防,患者谈及5年前病愈以后,未再复发(《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按语:此方为桂枝附子汤加炙甘草,又以30克大剂量附子,八剂而痊愈。若遇时医,必加大量补肾壮药之品,药味杂沓恐不效。
古方新用
桂枝附子汤本用以治疗风湿痹,但后世医家也有将本方发挥用于其他疾病的,此当仔细分析,需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切不可机械化的对号入座。
1、《扁鹊新书》载本方治暑天中湿头痛,发热,恶寒,遍身疼痛,汗出。叶天士治疗张某,阳微不司外卫,脉络牵掣不和,胃痛,夏秋不发,阴内阳外也。当冬寒骤加,宜急护其阳,用桂枝附子汤。处方:桂枝,炙草,煨姜,南枣,附子(《杂病治疗大法》)。
2、治张某,16岁。暮春感冒,恶寒发热,手足厥冷。左手三部脉浮而弱,右手三部脉迟而弱。先生诊为伤风夹阴,以桂枝附子汤煎成热服,温覆取汗。病者服药后身稍烦躁,即揭去衣被。次日诊时,脉仍浮弱。先生曰:地郁蒸而闹作,人身内烦而汗作,气机之动也。今四肢阳回,将外人之邪驱向皮毛,不令汗出,营卫何由得和?风寒何自而解?用前药再进,出透汗而愈。天下有服药不合法,服药不忌口,宜多而少,宜少而多,反归咎于方不对证者,往往类是。
3、又治一熊姓友人,咳嗽发热,头背手足恶寒。诊得六脉沉弱。伤寒书云:少阴脉沉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今因气虚脉弱,故不用麻黄细辛,而用桂枝附子汤,二剂而愈(《尚友堂医案》)。
4、谢映庐治一熊姓半岁小儿,肌肤娇嫩,笑舞爱人。一日患伤风小恙,鼻塞咳嗽,医以二陈苏防之属,因而得汗,即至嗽声不出,气急神扬,尚以不嗽为效,盖不知外感,以有嗽为轻,以无嗽为重。又误进苏子、枳壳之属,下咽未久,忽然目珠上瞪,四肢抽掣;又误进镇惊丸,诸医见其小水短少,更与疏风之药,加入淡渗之味。继因见病急未服,危迫之顷,先自谢罪,忙请先生诊。遂疏桂枝附子汤与服,尔时变证愈出,忙煎灌之,一剂而风痉自止,再剂而诸恙悉痊。嗟嗟,药只一方两剂,而成功旦夕者,原有自耳,此正分经用药之妙也(《得心集医案》)。
5、《蓝轩医谈》载清川玄道家有中风奇药方,为桂枝附子汤或乌头桂枝汤加大黄、棕榈叶,初发不论虚实,皆可用,有奇效。
6、本方和甘草附子汤虽然同为风湿相团导致关节疼痛而设,但本方更偏于解表而和营卫,病邪较轻,属风湿合邪滞于经络,导致气机不畅而然。所以方取桂枝去芍药汤加重附子,来振奋少阴与三焦之元阳。从“脉浮虚而涩”,可以看由本方温阳达表,而重在疏通营卫。只有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时,方可去桂加白术;
7、甘草附子汤则病邪偏重于里,从“掣痛不得屈伸”和“身微肿”可以看出乃寒湿胶结,故疼痛较重,甚则有手不可近之态,属阳虚湿滞关节,所以不用姜枣之调营和卫,而用大量附子温阳补肾,大剂白术以健脾散湿。同属由里达表,但偏重于充实脾肾,温经止痛。
8、本方以附子用量为重,所以病人之脉当沉细或尺沉微弱。又加入温阳和血、益气降冲的桂枝去芍药汤中,所以其脉也可见到浮而虚涩之象。且从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脉促胸满,(脉)微,恶寒”来看,本方不过增加桂、附的剂量而已。所以本方也可用于治疗“胸满、脉微、恶寒”等心脏病人,而对伴有肢节疼胀者,疗效更高。
另外,本方合防己黄芪汤加赤芍、地龙等治疗下肢冷痛、浮肿,压之血色回复不好,或汗出、心烦、局部皮肤发暗、发紫的脉管炎、静脉曲张等患者,有时疗效很好。
六吉堂|倡导天人合一中医生活
我是莲花笙
来自秦岭深山的民间中医人
每天分享经典中医理论及临床验案
中医外治小验方
只为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
以及成就人人都能获得健康的热切期盼
如果你对文章有不同意见与看法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
我们一起交流